文/李昌伟
摘 要:近年来,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基层党校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面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基础课程弱化、内容较为陈旧、教育途径单一、学员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守党校阵地,积极创新和拓展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分层次开展教育,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学员和教师的“实践共同体”,推动基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本文分析了基层党校在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加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研究——党建理论研究班部分发言.党建研究,2010(Z1):11-59.
关键词:党校;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
坚守基层党校阵地,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文/李昌伟
摘要:近年来,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基层党校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面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基础课程弱化、内容较为陈旧、教育途径单一、学员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守党校阵地,积极创新和拓展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分层次开展教育,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学员和教师的“实践共同体”,推动基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本文分析了基层党校在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加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研究——党建理论研究班部分发言.党建研究,2010(Z1):11-59.
关键词:党校;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李昌伟(1972-),男,汉,四川广安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共四川省雅安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08-0182-02
当今世界局势在不断调整、变革和发展之中,多极化倾向明显,科技的飞速进步与全球经济化的加快为世界的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受国际互联网的影响,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意识形态的交锋更加激烈,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党校教育构成了挑战。根据《党校工作条例》的规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因此,各级党校担负着提高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职能。但在目前复杂的形势下,许多基层党校在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时停滞不前,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难以应对国际国内复杂问题的挑战。所以基层党校教育必须适时改革创新,主动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坚守党校阵地。
1.目前基层党校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课程较为弱化
目前,在有限资源的限制下,基层党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所忽视。部分党校不够重视《中国共产党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基础课程的设置,相反比较重视其他领域的课程,如法学、社会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国学等的教学。这造成了现阶段有许多党校学员没有真正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未深入了解党的优良传统与发展历史,没有经历严格的党性锻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复杂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为了面对全球范围内复杂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和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局面,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在党性修养、战略思维和各种科学理论等方面加强学习。基层党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为各类培训班次的基础课或主课,深化干部教育内涵,使党员干部接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培训。
1.2教育内容较为陈旧
马克思主义理论吸收了世界文明的许多优秀成果,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即与时俱进的品格。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党校教学内容也必须随之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更新。然而目前许多基层党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大多长期讲授同一个专题,教学内容时效性、层次性与针对性不强,党校各类不同主体班次基本上学习相同的内容和课程,没有体现出各层级之间的差异。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不具有前瞻性,未经调整的专题课在不同班次中被重复讲授多次,长此以往,学员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基层党校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基层党员干部无法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故学习效果较差,奢谈在实践中科学运用了。
1.3教育途径较为单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对基层党员干部提出不断提出新要求,因而党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时也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时创新,开拓进取,打破发展的瓶颈。目前一些基层党校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始终采用课堂教学与考察调研相结合的途径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更有甚者为了节约经费只开展课堂教学,或者考察调研教学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调研作用。即便能有效结合这两种途径,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基层党校应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用差别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途径取代无差别、统一的教学途径,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取得培训实效。
1.4党校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和学员的认识问题
党校得以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只有选择专业素质与理论基础较高的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党员干部。然而,受到经济等因素的限制,一些党校缺乏专业教师,不具备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教师岗位和行政岗位经常混岗,导致大部分从事理论教育的教师难以在专业方向上潜心教学和深入研究,个别党校还存在教师学历专业与授课内容严重脱节的现象,一些教师本身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只是依靠网络或图书中获得的资料进行简单教学,有人因此开玩笑说“党校的课随便找个人都可以上”。缺乏专业深度导致教师不能从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深入探索,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各种需要,在学员面前只能是应付。
另一方面,基层党校许多学员目前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使命,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主体作用,同时在思想层面上也没有从领导角色转变为学员角色,学习目标不很明确,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甚至将党员学习当作享受和休闲的机会,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时,学员不投入、不积极、不重视,难以形成教学相长、互教互学的良好局面。
2.基层党校加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策或建议
2.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地位,提高学员实践运用能力
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党校的学科建设与未来的人才类型和品质具有密切关系。目前,党中央以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为依据,科学制订了“四个方面和一个中心”的教学布局,党校应当将目标定为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开设党性修养、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理论基础等课程。教育布局必须与提升学员政治素质的基本需要、与党校的基本教育定位相符合。目前基层党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就是“理论基础”教育。党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基层党员干部,因此,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地位,在各类主体班次中科学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以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加深党校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
2.2因材施教,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党校对基层党员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时,必须针对不同的工作特点、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层次制定差别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进行无差别的统一培训。也就是说党校需要将传统的格式化培训模式打破,逐渐形成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使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党员干部的各种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从学员的工作实际出发,与其工作岗位的实际与需求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得到增强。首先要将班次类别分清,使轮训与培训类班次的教学内容展现出各自的侧重点,比如采用系统培训的方式对培训类班次展开教育,主要内容为基本理论的学习、必备知识的掌握、领导能力的提高与党性锻炼的加强。而轮训类班次在开展基本理论教学时需要尽量精简内容,从而为重要政策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留出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多出研究成果。其次,当班次的类别相同时,也要注意层次性的划分。如对初任公务员班、中青班、县干班、各类任职资格培训班等的培训方式和课程内容应有所差别,以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
2.3积极创新与拓展教育方法,构建开放型教育模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网络媒体日益发达、基层社会转型加剧、知识更新加速等系列变化的发生,党校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途径与方式,积极构建开放型、立体型的教育模式。在改革“课堂教学 +考察调研”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还应推广和普及课题研讨、小组讨论、辩论会、媒体应对、拓展训练、学员论坛、观摩交流、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激活教育教学方法与整合资源是构建新型教育模式的关键点。因此,基层党校教育应灵活运用外部资源,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考虑灵活选择办班地点,对于无法离开工作岗位的学员甚至可提供服务上门、送教上门服务。如果条件允许也可适当组织国外学习考察,与国内外先进的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引导全员参加,提升办学能力。
2.4提高党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党校师生的“实践共同体”
党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要有一批真正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教师队伍。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是随便找个人都可以上!为此,基层党校要不断培养自己的专业教师队伍,逐步解决专业岗位与行政岗位混岗的问题,便于集中精力潜心教学,同时还应大力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这是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另一方面,党校教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时,要和学员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只有确认和满足基层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增强其自律要求与自我教育意识,对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渐发展和完善自我。应当认识到作为受教主体与施教主体的学员和教师都是实践主体,二者所构成的“实践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能够将各自的主体性动态地、能动地表现出来。要认识到在此过程中需要共同承担责任,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相互交流的教育方式。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教育者,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其责任就是培养和提升学员的能力与素质,避免其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向。而学员作为教育的另一个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自我教育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要达到知行转化的目的。学员与教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根本保证,这种实践共同体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尽快适应角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融于实践之中。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坚守党校阵地,引导学员系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基层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理想信念坚定,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从而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雅安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伍小涛.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调查与思考——以S县为中心的考察.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03):5-9.
高婉秋.基层党校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理论学习与探索,2014(04):77-78.
姚荣贤,刘元鹏.基层党员干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研究.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01):12-16.
刘明祖.加强党校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全自治区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桂海论丛,2012(02):6-15.
创新党的基层教育培训体制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关于推进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桂海论丛,201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