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威
(南通大学 音乐系,江苏 南通 226000)
声乐艺术教学中的引导艺术
周 威
(南通大学 音乐系,江苏 南通 226000)
声乐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抽象性,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声乐教学的内容是不可观看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从想象到声音的输出这一实践。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生需要进行再思考和再学习。本文将从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模仿与特色等方面论述声乐教学中引导式教学的教学作用,进而阐释引导艺术在声乐教学中所达到的效果。
声乐;教学;引导;艺术
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引导教学艺术是促使声乐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直接的表现就是声乐演唱的效果,因此好的声乐教师需要通过艺术性的教学引导为学生打开声乐艺术的大门。
科学的发声、共鸣、气息的掌握等都是专业的歌唱技巧。学生要掌握这些技巧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这些抽象的概念阐述得非常直观、简单易懂。如“打开喉咙”、“打开牙关”、“气沉丹田”,声乐教师要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可感触到的事物。如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打哈欠”吸气的感觉。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联想、体会,最终学会正确的吸气方法。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学生的演唱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歌唱理念。歌唱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活动,是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
首先教师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声乐歌唱的理论。其次,教师要阐述呼吸、发声、共鸣、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他们之间的运作是一个有机活动,而不是某一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第二,呼吸和发声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正确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发声效果。第三,歌唱语言和共鸣是对立统一的,“从口腔的后咽腔念字”才能使二者达到平衡。
最后,教师应该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例如,不能让学生认为唱歌时声音大就好,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大小是相对的,它是随着音乐内涵而发生变化的。如果一首声乐作品的声音很大、音量很强,那么音乐就不复存在了,声乐艺术的审美就不会产生了。所以,声乐教师的教学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模仿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也会经常情不自禁地模仿那些优秀的歌唱家,而且很多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声乐艺术的美,增加了对声乐艺术学习的热情,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学生处于错误的模仿学习阶段,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荷伯特·凯萨利认为:“对于这类问题,作为一个学生你也许会反驳道,你已经模仿,或已经试着模仿这些声音的效果,由于这样做而使你自己的发声已经得到改善。我们承认这种可能性,这种想法很好,但这只是初步的,我们希望强调的是:通过那种模仿的方法是否能够得到根本的知识呢?”
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即西方早期的声乐教育也是靠模仿来完成教学。模仿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些不具备一定声乐知识的学生会钻死胡同,走入声乐学习的误区。鉴于此,模仿要具备一定条件,要有一定限度,且一定要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有选择性的模仿。
第一,每个人的嗓音都是独特的,因此模仿者不应该在那些很细微的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如果一定要寻求共同点,那么只能强迫自己的心理和发声器官改变自然的发声状态,但这样容易对声带和其他的发声器官带来严重的伤害。
因为“人体发声既是参与发声的各器官间的一种精确的生理运动,也是受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所支配的一种审美心理反映。如果这种审美反映偏离了嗓音发展的实际,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嗓音的健康”。同时,如果大家都去模仿就会失去个人特色,那就只有共性没有特性了,到时候就真的是“千人一面”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这时教师就应该设法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特点。模仿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像”而失去自我,主要目的还是从他人身上找到优秀的、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而提高自己。
第二,模仿的实质是为了创新。已经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学生可以自行处理歌曲。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演唱比原作和很多演唱者更能展示歌唱技术时,就会激发创新的欲望,达到创新的目的。
声乐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更好的教学方式。
[1]谢传红.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李晋玮,李晋援.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85.
[3]荷伯特·凯萨利.心的歌声[M].李维勃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56.
[4]顾雪珍.对声乐教学科学性的探索[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360-361.
J617.13
A
1007-0125(2015)07-0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