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玮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王蒙绘画美学述略
孙 玮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王蒙所创造的独具一格的书斋山水画风格多变,按画风大致分为早、中、晚期。早期以“草堂”为主,中期以“书斋”为主,晚期以“隐居”为主,但文人隐居中的“书斋”为山水画的中心。王蒙的山水意韵反映了元代绘画的美学观点的演变,延续了前代的绘画原则,笔墨手法但风格有所创新。
王蒙;生平概述;画学思想;作品风格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自号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甥,也有书中记载为赵孟頫的外孙,从他和倪瓒的关系上推断是赵孟頫甥的可能性大一些,在此我们不做考证。他在元四家中年纪最幼,工诗文书法,擅长山水画,王蒙的才华很早就显露出来,作品有其舅赵孟頫的风韵在里面。同时也受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和赵奕、父亲王国器及表兄赵凤等人的影响。自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王蒙在诗书画上的造诣也是可想而知的。
研究元四家的艺术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元四家中唯有王蒙几乎没有留下相关论述,连题画都是很简单的。但从他的画风、笔法特点、师承渊源上,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些论断的。从王蒙和赵孟頫的关系以及赵在当时画坛上的地位来看,赵孟頫是我们研究王蒙必不可少的一个切入点。赵孟頫主张把书法意趣和笔法融合到绘画中去,揭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他提出“作画应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赵孟頫作画重神韵,提倡逸品画风且强调笔墨书写的视觉功能,取南北之长,风格多样,有工秀的重彩,有豪放简率的水墨,画面刚柔并济,改变了风行已久的南宋院体画的体制格调。
从王蒙的艺术审美观念和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王、赵的这种师承关系。王蒙山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而他作品中流露出的“草堂意识”和孤寂、淡泊、清高的隐逸心态,正反映了他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寻求超脱的情怀。以自己作品的精神来创造对象表达意境,这也是王蒙画学思想的映现。
王蒙山水画的风格特点和特定时代的审美风格紧密相关,以“密体”呈现给我们,多以全景式构图出现,重山复岭、繁线密点。王蒙创繁线密点技法,主要表现在他创解锁皴上,表现层峦叠翠、千山万重的“密体”多用高远结合深远。由宋元画风看,宋人喜春山、元人多写秋景。宋人色墨并重,元人标举“士气”、“逸品”讲究笔墨情趣,其中浅绛山水最能体现秋景情趣。黄公望创浅绛山水,这种画格又和赵孟頫的“简率”画格的开拓有关,如《鹊华秋色图》。王蒙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着色法并有所突破。色彩偏重一点,具色墨相协之长,如《葛稚川移居》、《太白山》等图。
元时诗、书、画、印结合成风,提款大都写在左端末尾或拖纸上,而王蒙比较特殊,他有时题在右上角手卷起首位置。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道“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李成、范宽又一变,刘、李、马、夏又一变,大痴、黄鹤又一变”。可见王蒙在画坛上的贡献之大。
王蒙存下来的画最能体现和代表他的“望之郁然深秀”的神韵。艺术成就最高的要数《青卞隐居图》和《夏日山居图》。
《青卞隐居图》为其晚年时风格极其成熟的作品,此画是为他表弟赵麟而作。卞山是王蒙晚年隐居的地方,王蒙此画不一定如实描摹风景但它反映了王蒙对现实的深入观察,也是今天人们考察他表现江南层峦茂密林木苍郁画风的典型作品。董其昌在此轴上题赞“天下第一王叔明”,又跋:“此图神气淋淋,纵横潇洒,实山樵平生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镇退舍宜矣。”意思是说王蒙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山势跌岩起伏,气脉相连,构境奇妙,隐士、山斋分在近景和中景,而房屋藏于远景山脚下且居画的中部,如画的点睛所在。在技法表现上极为全面,以淡墨湿笔勾石,浓墨干笔皴之,解索、披麻、牛毛、卷云等皴法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充实、构图丰富、密而不塞、实中有虚,以丰富的多变的笔势把“望郁然深秀”表现得恰到好处。此图融合了董、巨、郭、赵等技法之长且结合现实感受展现千岩万壑的景象,意境苍茫、气势逼人。
王蒙在画坛上的功绩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表现笔墨的表象,更在于内在美——气息、逸品、神韵、书意等。王蒙的绘画技法较多,但是始终不脱其繁线密点的审美特征,繁中寓简,乱中见整。
王蒙的山水意韵反映了元代绘画的美学观点的演变,延续了前代的绘画原则,笔墨手法但风格有所创新。“笔墨当随时代”,因此我们应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汲取王蒙作品的养分为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1]王克文.中国名画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吕少卿.林泉高致元四家绘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王璜生.胡光华.中国画艺术专史·山水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J201
A
1007-0125(2015)07-0174-01
孙 玮(1989-),男,陕西西安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画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