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铮
(河南教育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近代以来,西欧的音乐在十二个平均律以及声功能特点的基础之上获得了很大的相对独立的发展,也因此成为世界音乐上的绝对支配者。但是,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开始,西欧音乐发展逐渐达到了巅峰,“十二平均律”以及声的基础逐渐开始摇摆,人们对于音乐所产生的目光开始不断偏向于东方。这就是所谓的具有“异国情调”的东方主义特点的音乐,主要是产生于阿拉伯的音乐。
我们通常认为具有“东方主义”特点的音乐发展过程具有以下几个不同的阶段。在中世纪时期,西班牙作为第一个能够接受阿拉伯洗礼的国家,受到阿拉伯音乐很大的影响,来自阿拉伯时代的影响就被自发地和有意识地保存下来。这是第一阶段。这种影响力在民歌等传统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安达卢西亚地区的舞曲和比列纳山区的民歌就是很好的例证。另外,俄罗斯的东部地区和靠近巴尔干地区的民歌也可以感受到阿拉伯、土耳其风格。
第二个阶段,这些取材于东方主义的异国情调作品,多被应用于歌曲和歌剧当中。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科尔内流斯的歌剧《巴格达的理发师》、亨利·拉博的《开罗的修鞋匠马鲁富》以及列依埃尔的《东方交响曲》等。此外,在威尔第的《阿依达》、圣桑的《阿尔及利亚组曲》、德彪西的《伊比利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等等作品中,阿拉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也被广泛采用。
近代音乐中的“Orientalism”,通常被翻译成东方主义,最初只是指近东,而不是广义上的整个东方。它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期,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北部海岸有殖民地,他们接触玛格力部地区的阿拉伯音乐的机会最多,东方主义音乐的影响力在法国作曲家中表现较深。从十九世纪初到现在,在东方主义音乐的发展中有些音乐家从事了值得注目却并不为人知的工作。音乐家弗兰萨斯可·萨尔瓦多·达尼埃尔,虽然没能在作曲领域有什么突破,但是,他作为阿拉伯音乐的研究家和发扬者却是功不可没。他的《阿拉伯音乐》在他去世五十多年以后才被人所知。法兰萨斯可从小从父亲那里接受音乐教育,后来在巴黎音乐学院深造,他在研究文献的同时,又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了地道的阿拉伯音乐,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关于阿拉伯音乐、希腊音乐以及与格列格里圣咏有关的若干乐器的起源和变迁》和《阿拉伯歌曲集》这两本书籍的发表。他的研究和其他的音乐家们不尽相同,例如拉波尔德、魏约特、吉泽瓦塔等人都是从梅塞尔法则来衡量阿拉伯音乐理论的,而法兰萨斯可则不满足于只研究文献,他从实地考察和与阿拉伯人交流中积累了经验。在他之后,现代作家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继续推动着东方主义音乐的发展。在这些力图摆脱十二平均律功能和声的现代音乐家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异国情调、东方色彩有形无形的影响。
德国、法国等现代音乐中的新的音体制(全音音阶、纯正调音阶、无调性主义、多调性主义、三分之一音音阶、四分之一音音阶、六分之一音音阶),都具有1/4音音阶的模式,这是与以叙利亚地区的阿拉伯音乐为中心的近代阿拉伯音乐中所使用的音体制所相同的东西。而在1932年的开罗,在国王法德一世亲自领导下举行的阿拉伯音乐会议上,阿罗伊斯·哈巴曾与霍恩包斯塔、库尔特·萨克斯、兴德米特、瓦列次、海尼次、巴托克等人一起出席会议,也许他们从阿拉伯音乐中得到了启示,进而有了新的见解。毫无疑问,这次会议与时隔多年在欧洲各地召开的东方音乐会议一样,都对现代欧洲音乐的理论和作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除阿拉伯以外,东方各地的音乐也随着人们对它的了解而作为异国情调的一种被人采用。如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和阿瑟·苏利文的《天皇》中的日本音乐及车列普宁格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中的中国音乐。作曲家德彪西等高度重视巴厘岛、加麦兰音乐。总之,东方主义音乐定会给未来的世界音乐带来很大的启示,这一点可以从阿拉伯音乐对近代欧洲音乐影响之深刻中推测出来。
[1]道格拉斯·西顿.西方传统音乐之启蒙思想与音乐风格[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2]章民.音乐译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