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承视野下淮河流域民间歌舞数字化研究

2015-08-07 00:36盛滋波
戏剧之家 2015年13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歌舞民间

盛滋波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亳州 238000)

教育传承视野下淮河流域民间歌舞数字化研究

盛滋波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亳州 238000)

淮河流域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其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教育是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数字化、网络化发达的今天,民族音乐教育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和应用。淮河流域民间歌舞传承中的数字化运用处于自发的初始状态,存在较多问题,内容较零散不完整、缺乏系统性,网站不专业,数字化建设有待完善。

音乐教育;淮河流域;民间音乐; 数字化

淮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地处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之间的淮河流域雨水充足,土质肥沃,物产丰富,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称誉,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北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在此交融、繁衍、兴盛,形成了该地域独特的民间歌舞艺术。

广泛流传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花鼓灯是以舞蹈为主,与歌唱、戏剧结合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有“东方芭蕾”、“淮畔幽兰”的美誉。花鼓灯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代、清末、民初,在安徽蚌埠、凤台、颍上、怀远、凤阳,以及豫南一带广为传播。花鼓灯的语汇多、舞蹈难度大,尤其是将灯歌、锣鼓、舞蹈完美地融于一体,复杂中却能高度协调地配合。它生动地记录了汉族肢体语言的文化发展轨迹。

蚌埠五河的临北狮子舞,源于清末年间,鼎盛时期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主要流传于五河县临北乡及周边乡镇,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信仰、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1]河南信阳商城的汉族杈伞舞,相传起源于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文武百官围着朝王伞的红色绫子载歌载舞,故称“火绫子”或“围灯”。唐代多在宫廷里盛行,后由宫廷传至汉族民间,受到百姓喜爱并广为流传,清代最为兴盛。[2]

淮河流域各地的民歌更是纷繁复杂,各具特色,经久不衰。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地方民歌数不胜数。上游广大地区,多为河南省的中、东、南部地区,自古是河南乃至中原地区文艺交流的重要区域。淮河流域西部的山岭丘壑区,河南荥阳、商丘、周口、信阳、潢川、开封、固始、驻马店、南阳等地民歌丰富多彩,类型有挣颈红、馒赶牛、隔山应、茶山调、放牛山歌、单对子、双对子等。淮河流域中部平原地区,主要流行田歌与秧歌,有薅秧歌、插秧歌、车水歌、薅草歌等,还有安徽地区的五河民歌、大别山区民歌等。淮河流域下游地区水网密集、湖泊众多、交通发达的东部地区,民歌以小调和船歌为主要类型。[3]

一、数字化在传承和保护淮河流域民间歌舞中的作用

社会在迅速发展、变革,生活方式在不断推陈出新,生活节奏增快,城市化不断推进,社会生活圈在不断重组更新,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逐渐失去其生存与传承的社会文化土壤,被排挤、被冷落、被遗忘,逐渐萎缩,面临失传或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挽救非物质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保存文献,提出避免因时间和气候条件改变导致的集体性世界性遗忘(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项目,此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标志着数字信息技术开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产生影响。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量大大增加,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更加频繁。电子信息交换是现今人们学习、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世界各地人们足不出户,通过超大量的电子信息进行交流,便能实现资源共享。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保护和发展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保护、传承和传播民间音乐的一个历史性机遇。传统的文字、谱例、录音、录像等形式,不能适应当今数字化网络时代的要求,限制了成果的传播和相互交流。数字化技术在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艺术保护和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有利于更完整地保存民间歌舞艺术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资料,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有利于民间歌舞艺术遗产的学习、继续和创新,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有利于更广泛地交流与传播,虚拟现实技术为民间歌舞音乐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数字化保存与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实现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欣赏、制作、研讨和创作等,极大地提高了交流的范围和水平。[4]数字技术不仅能够为淮河民间歌舞艺术提供永久性的数字化存储空间,而且还可以建构更为宽广的传播平台,将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及其音乐艺术。[5]

二、淮河流域民间歌舞的传承教育离不开数字化技术

教育的集体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使得其在音乐传承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通过教育促进民间音乐教育学习已经成为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这包括在幼儿园、中小学、大中专、社会群众间开设淮河流域民间音乐课程。民间非物质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有效的手段是教育,没有教育根本无法实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音乐舞蹈是实践、表演的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它只有在连续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创造中才能传承下去,艺术实践离不开艺术教育。传统音乐艺术需要师傅口口相传、以身作则,徒弟才能领略、习得其中的精髓,歌舞艺术才能世代相传。因此,教育传承是民间音乐的重要传承通道,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民间音乐原有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或改变,原有场景下形成的原生态音乐传承模式逐渐解体,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急需在其他通道方面有所强化。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艺术的教育只有通过数字化的传播才能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传统的资料处理方法和手段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越发力不从心。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才能更加有效地在教育中实现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网络数字化技术正日新月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当今的教学方式。各种信息资源逐渐数字化,音乐资源也不例外。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资源也正日益数字化,我们在传承教育中必然离不开对其数字化资源的应用。音乐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的音乐教育领域,逐渐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数字技术优势。可以说,当前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课堂若缺乏数字化的音乐教学资源的使用,一定是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数字应用、网络技术的拓展,颠覆着人们传统的教学理念,远程音乐教育、计算机作曲、多媒体教学、MIDI乐器制作等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正逐渐改变着相对陈旧、封闭和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那种一台琴、一支笔、一台录音机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必然落于枯燥、呆板、效率低下的窠臼,教学效果欠佳,不利于音乐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民间音乐的传播。数字化技术手段使得民间歌舞的教学资源聚集而更为丰富,使得教学更具开放性,师生数量范围扩大,师生、学生间的交流突破时空的局限,变得更为广泛、自主,使得传承教育教学更生动鲜活、直观。教学中,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知器官,把古老的民间艺术生动化、现实化,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三、淮河流域民间歌舞教育数字化研究现状

目前,淮河流域文化研究机构有多家。安徽蚌埠学院于2014年成立了“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把民间舞蹈列为研究对象之一。然而,在其“研究对象”一栏中竟然没有把淮河流域的“民歌”作为研究内容,遗憾之余感慨其太过粗心或不专业。蚌埠市于2010年成立了“淮河文化研究会”,其中设立有“音乐与艺术专业委员会”对民间音乐进行研究。信阳师范学院早在上世纪末就对淮河流域的文化进行了关注和研究,并在2009年正式成立了“淮河文明研究中心”,该中心把民间音乐舞蹈作为其研究的一部分。安徽社科院内部设有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但在其网站上则不见丝毫相关信息。在以上研究机构的网站上可见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论文和著作,对淮河流域民歌舞蹈本体音乐文本、音乐图像、音乐音频、音乐视频的数字化资料收集、整理、归类、研究的成果几乎为零。研究在于应用,民间音乐研究的目的在于传承,研究不能光纸上谈兵,为了真正做到对淮河流域民间歌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必须重视淮河流域民间歌舞的艺术实践活动,重视对相关音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数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建设、研究,为音乐舞蹈艺术演出活动、教学活动提供直观的音频、视频资料,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市场和网络上可以看到一些淮河流域民间歌舞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如五河、荥阳、商丘、周口、信阳、潢川、开封、固始、驻马店、南阳等地的民歌,凤阳、蚌埠、凤台、颍上等地的花鼓,也有相对比较专业的淮河流域地方民间歌舞,但大都是群众业余演出的视频,广场舞较多。很多视频被冠以某地花鼓舞或某地民歌,但其内容其实与淮河流域传统的地方民间歌舞大相径庭,根本难寻原本民间歌舞艺术的踪影。不难发现,目前,淮河流域民间歌舞数字化发展处于自发的初始状态,内容较零散、不系统、不完整,多是由群众自发上传到网上的,因此鱼目混杂,多显不专业。网络上这种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视频资料的乱象,对传承民间音乐教育而言实在是种误导,甚至破坏了淮河流域的民间歌舞艺术,从那种随意模仿网上某段视频就自认为是在表演民间歌舞艺术的现象可见,这种数字化对民间歌舞的保护和传承危害至深。因此,建立一个专业的淮河流域民间歌舞数字库对传承和保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眼下,我们需要加强对淮河流域文化的研究工作,把淮河流域民间歌舞数字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做。第一,建立淮河流域民间歌舞数字库。采用数据库的原理,将有关淮河流域民间歌舞教学研究所需要的包含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集中管理,并分属下列子数据库:(1)地域、文化数据库;(2)图片资源数据库;(3)完整谱例浏览数据库;(4)音色数据库;(5)节奏数据库;(6)音频数据库;(7)视频数据库。结构采取基于浏览器/网络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由校园网连入专业的网站,便于使用、维护和更新。[6]这需要较为专业的研究团队,以文字数字理论、数字图片研究为基础,以建立系统完整的数字音频、视频资料库为建设重点,建设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系统的、专业的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艺术数字资料库。对现有的淮河流域民间歌舞的所有数字资料进行搜集、归类、整理,使其系统化、专业化、完整化。二是对淮河流域花鼓灯、民歌等的现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对凤毛麟角的民间歌舞传承人及时进行采访和抢救性表演录制、保存,对流传在民间有价值的歌舞进行数字化建设、整理以防失传。三是建立淮河流域民间歌舞的专业网站,把较为规范的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艺术的数字资料上传到专业的网站上,便于音乐专业的同行、老师、学生学习和研究,为地方幼儿园、中小学、大中专学校、社会群众团体的音乐教学提供教学资源,促进地方民间歌舞艺术保护传承教学的发展。

[1]百度百科.临北狮子舞[EB/OL].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iWbp_-0VbrBp9aWEyBSCvOMPyRGads6 XLsl1wCxJ2JCZaIUVEDzG7c549gjNR4N9g5sI4eiyYI58O DJ-prUAja.

[2]百度百科.商城杈伞舞[EB/OL].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YGUbV7BZ7e5kUTC_zmmdXsMSkMWPU Ohpa6Tm-sXVeWK-WdONq6sDCQrP_hoCjj_4gpz RjUxsY14pi6PU986Cc_.

[3]于立刚.略论淮河流域河南民歌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2)∶67-68.

[4]卓颐.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6)∶189-191.

[5]王海燕.数字技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据库建设的价值[J].设计艺术研究,2013,(6)∶15-17.

[6]靳婕.世界民族音乐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J].中国音乐,2006,(1)∶166-169.

J722.7

A

1007-0125(2015)07-0035-03

盛滋波(1970-),男,安徽肥东人,硕士学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民族音乐。

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招标项目“淮河流域民间歌舞数字化研究”,课题编号:SK2015A133。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歌舞民间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