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等护理教育之梦

2015-08-06 14:50苏娜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民办教育

苏娜

摘 要:沈小平,国家外国专家局科教文卫类专家,现任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董事、副校长、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院长。2003年,沈教授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回国,创办了上海民办高校系统第一家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在采访中,沈教授回顾了自己不断拼搏奋斗、实现理想的一生——从年幼时对革命精神的耳濡目染,到年少时上山下乡接受生活的考验;从努力拼搏获得硕士学位,到留美学习;从回国报效祖国,牵头创办上海民办高校系统第一家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到对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实践,沈教授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实现着自己的高等护理教育之梦。

关键词:民办教育;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高等护理教育

一、报国之心孕育教育之梦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了解的沈小平有“美籍华裔医学专家”“侨界之星”等各种光环,您能具体谈一下个人成长与教育经历吗?

沈小平:我这辈子在高校学习工作了40多年,最终选择了民办高校。回想起来, 我的人生就像是在不停地追求着一个又一个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51年11月,我出生在上海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之一的原上海地下党领导机关大院——愚园路81号的一幢老式洋房里。这里原是我的外祖父、中共上海地下党市委书记张承宗(三楼)和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刘长胜(二楼)的故居。当年,我父亲作为一名地下党员经常来此参加活动,母亲也经常为地下党组织通风报信。解放后,我全家就一直在此居住。2001年,这幢老房子作为上海市首次运用整体推移技术的建筑,被整体东移了百余米,经过修复后挂牌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我住过的那间屋子也被布置成地下革命活动展室,正式对外开放。身处这样的环境,我自幼接受了一种比较正统的教育。记得从上小学起,我的功课如果得4分(5分制)的话,就要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考进上海市重点中学——市西中学后,我经常听到就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老校友回母校作报告,激起了我的雄心壮志。记得在旧居的陈列馆里,陈放着我母亲的叔叔、我父亲的入党介绍人、时任上海地下党秘密电台负责人张困斋烈士的遗像和遗物。还有一副筷子,上面是一位革命者在狱中刻下的诗句:“人生的过程便是斗争,你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斗争的结晶便是经验,你哪能灰了青年人的心”。这一切激励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曾几何时,社会变革的洪流严峻地考验着每个人的理想。1969年3月,在风起云涌的文化大革命中,17岁的我经历了家庭一系列的变故后,离开上海到吉林省怀德县和气公社和气九队下乡插队落户。艰难的生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来到我的面前。远离了四季分明的上海,远离了浓密的法国梧桐掩映中的庭院,我在偏远寒冷的东北农村开始新的生活: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住在点着昏暗的煤油灯的房子里,五个人睡一个铺炕,身上长满虱子。下雨天,没有做饭的干柴。劳动强度骤然加大,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我常常处在饥饿之中。因为肚子里没有油水,有的同学居然一次喝下集体户仅剩的一碗猪油,外加一碗冰冷的井水,竟没有拉肚子。为了打一顿牙祭,我们会跑30里路到镇上去吃顿饭,但返回时还没等走到集体户就又饿了。

1971年,我和数十名在怀德县插队的上海知青一起被招工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深处的总后五七军马场。这里虽然地处草原深处,荒无人烟,但总算开始了“有工资,吃食堂”的生活,从此再也不用担心会饿肚子、住漏屋了。记得头一次吃菜肉包子时,我一下子吃了12个,外加两大碗粥,过足了馋瘾。三个月后,由于我带领知青打草班超额完成了任务,受到军马场政治处的通令嘉奖,随即担任八连子弟学校教员,开始有了自己的空余时间。记得当时我教的是小学复式班,即二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的40多个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一半以上是蒙古族学生。由于教师数量少,我曾经教过语文、算术、常识、体育等课。我非常喜欢那些淳朴可爱的学生,而学生们也非常尊重和爱戴我这位来自上海的知青老师。在五七军马场,我把握住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机会——1973年,由于各方面表现出色,而且我比其他人更有时间看书学习,我幸运地被推荐参加工农兵大学生入学考试。在同时报考的18个人中,我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拿到了唯一的名额,进入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学习。这是我在十年动乱时期中一段最美好时光。生命的河流蜿蜒回环,终于恢复了最初的开阔。儿时的梦想似乎又回来了。

毕业后,我留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任内科医师和教师。之后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遍祖国大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书有用”“科技也是生产力”等如雨露春风般滋润着广大莘莘学子。我意识到,我们的黄金时代来临了。我同其他好友一起如饥似渴地学习,仿佛要将失落的时光都补回来。我开始积极准备硕士研究生的全国统考。由于当时生活条件不好,炎炎夏日蚊子猖獗,屋内又没有空调,我就把双脚泡在凉水盆里降温,学习到深夜。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时,我才发现浑身上下被蚊子咬得都是包。

三年时光流逝,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命运总是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研究生毕业后,我被分配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担任内科主治医生,原想人生奋斗的旅途到此为止了。但在工作中,我逐渐感到自己的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差得很远,外文专业书刊一天也看不了几页。为了学好外语,除了课堂上的内容,我千方百计买来国外英语教材,背单词、练会话,并积极与国外医学院校知名教授联系。不久,我收到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于1988年第一次乘飞机到美国“洋插队”。

初到异国他乡,我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即便我事先在英语上做了相当的准备,自认英语水平还不算太差,可是居然在机场跟接机的导师寒暄几句话之后,就发觉自己只能以微笑应答了。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拼命练习口语和听力。三四个月后,我就能比较自如地与美国导师和同学交流了。留美的日子过得飞快,完成了医学博士后研究,我就留校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IgA肾炎研究计划”协调人。之后,我又被调入医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室工作,曾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

在美国站稳脚跟后,如何报效培养哺育过我的祖国,服务社会,促进中美文化、教育、科技交流,这些问题时常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我曾先后担任俄亥俄州立大学中美文化交流协会主席、俄州现代中文学校校长和董事长、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总干事和副会长、美国中西部中国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务,策划过俄州华人春节、国庆、中秋晚会等各种大型活动,邀请中国艺术团、中国民族舞蹈团、南京小红花艺术团、上海东方小伙伴艺术团等多个国内文艺团体赴美访问演出,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1997年,我曾应新华社香港分社邀请,参加香港回归祖国盛大庆祝活动,见证了这个难忘的历史时刻。此外,我还曾应国务院侨办邀请,作为海外华人华侨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五十周年盛典阅兵式观礼。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我和其他华侨华人、留学生一起在俄亥俄州政府和议会大厦前组织了影响较大的抗议集会示威,捍卫了中国的尊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及当地主要英文报纸为此均进行了采访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侨报》《新民晚报》等中文媒体都作了大量的报道。1999年8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我“海外优秀华教工作者”光荣称号,并先后被聘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海外理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海外理事、上海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侨联海外顾问等荣誉职务。身为美国国际儿童癌症治疗(中国)联合委员会总干事, 我曾联络一批国际著名的儿童肿瘤专家赴国内交流,为提高中国儿童癌症治愈率奔走。2002年,在我的推动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举办了首届“关心中国儿童癌症国际研讨会”,并创立了关心中国儿童癌症基金。那一阵子,我好像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鉴于广大旅美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杰出表现,由杨澜率领的上海东方电视台《杨澜视线》摄制组不远万里赴美采访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代表人物。《杨澜视线》系列片在国内50多家电视台播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9年,我作为旅美华侨华人代表应邀赴纽约华尔道夫大饭店,受到国务院时任总理朱镕基的亲切接见。听到朱总理召唤华人华侨、留学生回国服务的讲话,我激动不已,决心回国创业,报效祖国。记得那几年,我还曾写下一篇题为《最是难忘故乡行》的文章,表达了我回国创业发展的多年愿望。由于文章感情真挚,被报社刊登在2002年某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头版头条。2003年,我回到故乡上海,并来到筹建中的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创办了上海民办高校系统第一家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并担任院长。

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助力“教育梦”的实现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知名海归人士,请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一下国际化教育理念应该如何本土化?

沈小平:我从美国来到上海郊区南汇,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各种资源,回报养育过自己的祖国。我和全体教职员工决心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的民办高校,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建立一批标准的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病房。结合在国外高校学习工作的经历,我认为高校应当树立一切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观念,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把“以德育人” “成才先成人”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将政治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和职业规范化教育融入教学计划之中。建院初期,我提出了“勤勉、诚信、仁爱、敬业”的院训,教育学生“以人为本、诚信服务”,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我和同事们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亲自抓,定期举行“院长谈心日”,面对面地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一些学生的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这十余年中,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经常有机会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如果说学校举行的大大小小的学生活动大概有300场的话,那么我至少参加了290场,我跟老师和同学们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

还记得2004年首届新生入学后,护理专业的16名男生充满活力和个性,但其中一些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当时“恶狠狠地”跟他们说,你们这16个人归我亲自管理:要像个男子汉,好好做人,好好学习。我还逼着他们学英语,“你们现在恨我,将来恐怕感谢我还来不及呢!”如今,当时学习最好的方瑜同学,已经在美国加州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注册护士。而当时学习不太努力,但后来居上、情商很高的谢博元同学,毕业后很快就在华山医院展露头角,在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里表现突出,荣获“复旦大学校长奖”,现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护理学院深造。

2005级学生周维娜是当年的学生会主席,三年的学校生活使她锻炼成为组织协调领导能力非常强的人才。毕业后,她在曙光医院努力工作,被挑选为世博会医疗站护士,后来在工作中又发明了方便输液病人的“随心背”,荣获医院特等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至今,很多毕业生还跟我们保持着紧密联系。当年首届学生中的优秀生张文洁,她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全英文应聘面试被录取,毕业数年来受到领导、同事和病人的一致好评。前年她还羞答答地来电问我,是否能参加她的婚礼。这几年我经常当证婚人,众多的儿女们长大了,一个一个结婚成家了,真是很欣慰,又有点舍不得。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我和同事们积极引进美国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和行业标准,狠抓教学质量,带领护理学院全体师生努力拼搏,在上海市民办高校系统中打响了专业品牌。目前,全院设有护理系和卫生信息管理系两个系,3个专业,现有教职员工64名,在校全日制学生2300余名。学院还同上海市全部的33家市级三甲医院和30余家二级医院建立了教学实习与就业合作关系。学院的整体办学质量得到了市教委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06年,荣获上海市政府首批“上海市民办高校教学高地建设基金”260万元;2007年,再获300万元二期建设基金;2010年,又获中央财政资助260万元。加上学校的配套资金,我们学院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经卫生部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认证与培训管理中心实地考查,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正式挂牌成为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表彰和新华社、《新民晚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我们学院连续8届的4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其中,50%以上的学生签约于三甲医院,受到医疗卫生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同时,我还带领全体教师主编出版了20多本教材和专著,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各项优秀论文奖。我校还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和护理学院、洛杉矶加州大学护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等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邀请海外专家来校讲学,并分期分批选送本校优秀教师和学生出国深造及访学交流。2013年6月28日,筹备多时的“中美循证护理研讨会”在我院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护理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及我院师生200余人到会参加;同期,我们还举行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美合编的《循证护理》教材首发式,以及中美双方合作的“中美循证护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当年11月,我们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和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合作,召开了国内首次“中美护理质控和患者安全研讨会”,并成立了“中美护理质量控制与患者安全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我们正在朝国际化教育的道路一步一步迈进。

由于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作出的一点贡献,2008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我在沪外籍人士的最高荣誉之一“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2009年3月,我领导的《建设一流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探索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组经上海市评审委四年一次的严格评审,又荣获了“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我作为带头人的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荣获了“第三届上海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称号,团队中的3位教授又先后获得了3门“上海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随后,我又连续获得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届上海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和“上海市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奖章和荣誉证书,以及“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等各种荣誉称号。在2011年底,我们的5人教学团队又在竞争极其激烈的首届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教学设计大比武中力克群雄进入前10名,最终获得三等奖。2012年,我被认证为上海民办高职院校唯一的“上海市海外名师”。为此,我的美国母校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老师们向我表示了衷心的祝福,时任校长戈登·吉(Gordon Gee)还向我颁发了“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事务顾问委员会顾问荣誉证书”。可以说,在国际教育理念如何本土化方面,我做了一些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三、民办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民办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您认为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有何建议?

沈小平:第一,我认为民办教育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要树立自己的信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尤其是民办高校,光怨天忧人是一点儿用也没有的,只有沉下心来努力去做,才能不断有所改变,有所进步。面对困难,我们要有充分的千锤百炼、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要增强自己的办学信心,我与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如今,我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喜悦。民办高校靠什么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和发展?靠的是我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靠的是我们坚持不懈的梦想和希望,靠的是我们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靠的是我们一点一滴的心血建立起来的特色品牌效应。目前,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上海各级医院最受欢迎的紧缺人才之一,实现了我的高等护理教育之梦。

第二,扩大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具体包括专业设置、校领导班子审批、招生指标、学费调整等,在这些问题上,政府能否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民办高校的优势之一就是办学机制灵活,民办高校需要发挥这一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第三,更有效地进行民办高校的评估、检查、评比,制定合理的民办高校政策。首先,按照公办高校的软硬件标准来要求办学条件远不如公办高校的民办高校,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不甚合理;其次,在制定针对民办高校的各项政策或实施细则时,应当多征求一下来自民办高校代表的意见,以避免失误与不公平;再次,在项目和奖励评审、职称评定等方面,应当充分利用来自民办高校的专家熟悉情况的优势,逐步提升民办高校专家的比例。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办高校教师和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差距大,有时民办高校好不容易培养出一名优秀教师,便被公办高校招了去。希望国家能给与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人事编制和退休待遇,以留住民办高校本来就不甚充足的师资人才。

第五,扩大政府经费投入。从社会功能上讲,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但政府经费补贴和资助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个人希望从体制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角度缩小经费差距,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郭伟

猜你喜欢
民办教育
民办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基于公共产品属性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民办教育持续发展研究
民办高校中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律与民办教育的发展
改革中的民办学校建设
从中外教育现状探求教育改革出路
我国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及发展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