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技巧

2015-08-06 11:18毕国仙
魅力中国 2015年33期
关键词:小说语文教学

毕国仙

摘要:在当前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小说以其丰富的情节、多样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受众最多的文学体裁,因此小说也就成了传递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最佳的传达手段。为此,新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应该注意到的是,学生们对小说的学习更倾向于“阅读”而非“鉴赏”,那么应该如何在小说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成为了目前教师们共同探索的目标。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的具体案例,简要介绍小说教学中的技巧问题。

关键词:语文;小说;教学

一、贴近生活,深入小说

小说应该算是所有文学艺术中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形式了,尤其是写实类小说。小说家们将生活经历加以修饰,并融入个人情感,最终构成一篇某种意义上虚实相交的作品。也许在一些小说中,作家看似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虚构的情景,但无论内容多么复杂多么理想,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生活素材。鉴于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挖掘,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小说,在小说中体验生活。

以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为例,主人公马蒂尔德为了一夜的虚荣,付出了一生的辛苦劳作为代价,结尾却如此令人哭笑不得,在戏剧性的嘲讽中,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是从总体的理论角度而言对《项链》一文的鉴赏,但是学生们在嘲笑的同时未必能够切实的体会到作家传达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进行鉴赏和思考。在学生通读小说后,教师可以试着提问:“为什么马蒂尔德要去借项链?为了这条项链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确定学生已经了解小说内容和中心思想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虚荣心?为了达到目的是否也付出了很好笑的代价?又或者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他们又是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可以鼓励学生也模仿《项链》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小说。当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者是周围人的经历再去阅读小说时,就可以较好地理解马蒂尔德虚荣心产生的原因并反思背后的根本现象,体会到作家讽刺中包含着的同情。这样,既教育了学生,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人物分析,理解小说

人物作为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比较典型的人物塑造,小说可以更具体、更有代表性的映射生活。人物的描写,可以有外貌描写,也可以有心理描写;可以有正面描写,也可以有侧面烘托,无论何种方法,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相当程度上表达了小说所要传递的信息,通过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生活的介绍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比如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所有的情节都围绕这个如同装在套子里的人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从主人公别里科夫入手掌握小说主旨和中心思想并进行思考。如别里科夫最大的特点“怪”――打扮很怪“层层包裹”,说话很怪“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为人处世也很怪“禁止好,准许危险”。从外到内别里科夫都透露出封闭、保守的“怪味”。这里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别里科夫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当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就可进一步分析,“套子”对于别里科夫之类的人而言是否还有其他的含义?如象征旧制度、旧思想的束缚等等。接下来就可以插入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套子所 代表的含义。分析完别里科夫的怪之后,应进一步结合小说中围绕别里科夫展开的自行车事件等深入分析,教师点拨学生对事件中别里科夫的心理神态等进行分析,进行第二阶段的深入探究:“别里科夫值得同情么?”最后,结合对别里科夫两个层次的探究,得出一个结论。此外,若课时允许,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契科夫的小说进行模仿和学习。

三、情节入手,深化认知

同样作为小说要素,对情节的把握和有层次的分析,也有助于小说教学的展开。通过小说情节的划分和分析,不仅能够疏通小说脉络,使学生快速掌握小说内容,对学习小说的结构布局也大有裨益。

在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描述了主人公“漏斗户”陈奂生进城的一段奇遇,非常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处于社会改革变化之中的农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从而表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既然小说围绕一个“奇遇”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奇”在哪儿,又“妙”在何处。在情节设计上面,通过全文的分析,不难帮助学生总结出故事中的巧合:如“怕脑后生风了”而买帽子偏偏感冒了;卖油绳没来的及回家而睡在车站里,因此与吴书记相遇;因与书记相遇又因感冒而住进了高级房间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巧合,既表现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农民生活的改善,又表现了农民在思想觉悟方面有待提高的处境,最后反映出新社会的面貌。这样的写作技巧,是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阅读之余领悟体会的。在情节的分析上,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加强印象。如《陈奂生上城》中描写了一系列巧合,那么它与同样充满巧合的《项链》相比,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呢?通过比较,就兼顾了两篇小说的学习,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巧设情境,构建语感学习平台语感是依附于某种既定语言环境的特殊思维的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层次鲜明的教学手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可观、可想、可思的语感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在进行语言例析和语感培训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感能力和水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对文字的悟性。教师要选取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趣味性强、实践性高的语文题材,为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揣摩,从而在充分理解文字、感知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让学生与作者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像、音响、文字、图片、网络等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提高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和认识能力,进而逐步提升自身的語感。

四、结语

传统教学中,一般通过划分段落、总结大意、概括情节、分析人物以及艺术特点等量并进的方式进行小说的教学。但是小说作为富有活力的艺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适量加以启发和引导,并有侧重点的对小说进行分析鉴赏,如此才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兴趣,也让教学取得突破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小说语文教学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文学小说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不在小说中陷落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