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引回中国,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陆守经即是其中之一。
家世与教育经历
陆守经,字鼎生,号达权。陆守经是青浦朱家角镇人,因为当时名气大,而朱家角离吴江黎里镇距离又近,被柳无忌生生地扯上了与黎里有“一只角”的关系,书信行文中,可感受到他说这件事时的激动。
1931年,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樊荫南编纂的《当代中国名人录》,也收录了陆守经的简介。陆守经出生在青浦朱家角。朱家角陆氏,可上溯至三国东吴大将陆逊,为江南望族,代有名人。《云间珠溪陆氏谱牒》记载了历史上朱家角陆氏家族的兴盛。谱牒中提到陆守经毕业于清华学堂,目前所见最早提及陆守经是《上海交通大学纪事》。1910年6月28日,创办五年后的复旦公学举行第三次毕业典礼,陆守经以高等文科优等的身份名列毕业名单录中。复旦公学毕业后,陆守经立即迈向出国留学的道路。
在通向留学的道路上,陆守经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还有一道小插曲。1910年7月21日,清政府学部举行第二批庚款生的初试,考中文和英文,共录取272名考生。初试对陆守经来说,倒没什么难度。中文自不必说,因为他出生在书香世家,且写得一手好字。可贵的是,陆守经在英文上也很有造诣。早在1905年,他就翻译出版了英国人祁尔的著作《(最新)中等欧洲地理教科书》。1911年闰六月,陆守经参加了第三批庚款生的考试并被录取。陆守经到美国后,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政治学,并于1914年获得博士学位。
沪上名流
陆守经回国后便步入政界。1915年2月,陆守经被任命为司法部民事司办事,并兼编译处办事。在复旦公学求学时,陆守经就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法者天子与天下公共也论》的论文,初步显示了他在法学方面的才能。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攻读的即是政治学,并著有《中华民国刑法》、《中国审判行政法》等论文,同时用中英文发表。陆守经在司法部民事司供职后不久,调任鼓浪屿会审公堂委员,具体任职时间尚不清晰。1917年11月,司法部令陆守经署上海地方审判厅长。此次任职,并非一帆风顺,按照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法官任职,需要实行地域回避,“各省地方审判检查司法官,不得以该地方厅管辖区域之人士充任。”然而,机缘巧合,陆守经遇到了一位任人唯贤的上级长官。此时司法部一把手是江庸。江庸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政,清末教育章制,皆其草定,在司法界颇有声望,喜用留学生,尤其是欧美留学生。陆守经曾留学美国,并且取得博士学位,符合江庸的用人标准。因此,江庸特意推荐陆守经署上海地方审判厅长,并请特准免于回避本籍。12月1日,陆守经接任上海地方审判厅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陆守经履职后雷厉风行,给上海的司法界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上任伊始,他就迅速清理前任积压案牍和未结民刑诉讼案件;整顿审判厅原定章程,提高传讯速度;规定各职员办公时间内,不准擅自离开岗位。同时,他还查出审判厅前任书记官长高子生,舞弊伪造官文书,案发逃脱。责骂其知法犯法,实为司法界败类,并请监察厅发出拘票,让法警四出侦察。陆守经上任初的种种举措,似乎表明他要在此岗位上有所作为的决心。
1918年2月,一起纱布盗窃案的审理过程,表明了陆守经谨慎和细致的办案态度。案件中,乙船舵夫救甲船舵夫于危难之中,甲船舵夫为表感激,将船载部分货物赠与乙船舵夫,而乙船舵夫又将赠与之外的货物悉数取走,后被委托甲船装运货物的公司状告。陆守经对如何判决乙船舵夫难以定夺,遂将自己的两种判断提交江苏省高等审判厅,转呈大理院。陆守经根据大理院的答复,最终对乙船舵夫所犯的行为,以盗窃罪论处。由此可见,陆守经判案,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事实和法律。在日常工作之外,陆守经还在社会上作公开演讲,普及法律知识。1918年4月,江南中学开演讲会,陆守经到会,劝诫同学们不要逾越道德法律范围。
担任上海地方审判厅长的这段日子,成为陆守经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1918年9月30日,是陆守经母亲六十花甲大寿,上海司法界人员、审判厅各署员,以及与陆守经素有交情的众多律师,齐聚陆守经在白克路(今凤阳路)登贤里的寓所,为其母亲贺寿。据报载,场面甚为壮观, “一时车马盈门,颇为热闹”。
可惜好景不长,陆守经在上海地方审判厅长的位子上,只坐了一年。1918年底,司法部将陆调任甘肃高等审判厅推事。说到陆守经此次职位变动,不得不提到朱深。1918年3月,朱深接替江庸,任司法总长。其后,他向大总统递交了一份公文,呈请让陆守经回避本籍,另候任用。因为当时青浦县的诉讼案件,实际上是以上海地方审判厅为上诉机关。陆守经作为青浦人,长期担任这个职位,既不符合制度,又容易滋生弊端。1919年2月3日,陆守经与新任厅长张元桐办理了移交手续,正式卸任。
1920年始,陆守经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高峰,先后入职松沪护军使署和交通部。 1921年10月,全国商会联合会在上海召开,陆守经致词:“国家之富强,非侍兵力,实多籍商业,故就中国商业而论,宜研究对外如何发展,对内如何改良”。他认为,国家富强的根本在于商业的发达,而不是凭借武力。
晚年岁月
对陆守经早年经历与教育事业关系的考察,表明他对教育事业一直怀有热衷之心。1917 复旦公学升为大学,董事会有所扩充,董事分名誉、评议、顾问三种,陆守经被聘为顾问董事。被聘董事的多为当时社会名流,如唐绍仪、陈嘉庚、于右任等。1921年,复旦大学同学会为母校募捐建筑费,陆守经捐款五百元。其后,经过陆守经的努力,以及松沪护军使何茂茹、闸北工巡局局长许剑青等赞助,复旦门前开始造桥筑路(翔殷路),使学生们免去了绕道之苦。1923年6月,作为校董之一,陆守经参加了复旦大学校董会。经诸校董讨论,决定自下学期开始,学校组织行政委员;仿照美国大学办法,实行学分制。复旦大学因此成为国内率先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之一。作为校友,陆守经对母校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此外,作为学有所成的归国留学生,陆守经还积极参与、主持留美学生会工作。1923年8月17日,谢冰心等150人坐约克逊总统号去美国留学。出发前,陆守经的留美学生会为他们举行了欢送会,陆守经说:“夫今日中国之腐败,真不堪设想,推其祸原,皆在一般空言国利民福之当轴, 但阅五六年,若辈必将至末路,而诸君亦已学成返国,正大有可为,以救国家。”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事业始终热诚关心的人,一个在高校任职的普通教职员,会有什么变节行为。对陆守经在“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任职的这段经历,不仅不必隐藏,而且可以大书一笔。从李增有对农学院校史上特殊时代的评述中,我们可以看这一时期在校教员的坚持与隐忍:“自二十六年北平沦陷后,各师长均本忍辱负重之精神,苦力支撑,学主亦以储材备用之志趣,勤勉读书,藉待胜利之来临,社稷之光复”。
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