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就文取材 巧妙拓展 随堂练笔”式作文教学的尝试

2015-08-05 01:55张小英
成长·读写月刊 2015年6期

张小英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采用下列方式指导学生开展随堂小练笔活动,就可以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依托语文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写作语言;二、巧妙拓展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练笔形式等。

【关键词】就文取材;巧妙拓展;随堂练笔

入选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指导学生开展随堂练笔活动的语言材料与典型范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课文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活动,随堂练笔又反作用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对课文的情感体悟。就文取材,巧妙拓展,随堂练笔既能促进学生准确获取文义,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写作技能,从而达成预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下面我谈谈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依托语文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写作语言

学生作文,常常觉得无话可写。但是,如果我们依托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口头语言表达与书面语言表达的训练,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然,解决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无米之炊”问题,我们还必须适当点拨与指导学生练笔,不能让学生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否则,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练笔的巨大作用,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小学中段学生,因为语言积累不多,言语图式欠缺,写作训练刚刚起步,所以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在大量的语言积累的过程中练习写作,以此丰富语言的表达。

(一)依托词汇,开展练笔活动

语文课文中有不少的新词汇。我的做法是: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完毕之后,就指导学生及时运用新学的词语开展练笔活动。如此,既可以加大学生积累词汇的力度,又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卖木雕的少年》一文,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来描写木雕,比如“栩栩如生”、“构思新奇”、“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一模一样”等。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上述词语的含义之后,我指导学生以“夸夸那个黑衣少年”为题,适当运用上述词语开展练笔活动。如此,学生既加深了对新学习的词语的理解,又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学现用;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丰富了练笔的语言。

(二)依托句式,开展仿写活动

《花钟》一文的句式非常适合学生仿写。以课文第一自然段为例,为了避免表达的单调,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描写不同品种的花儿的不同“开法”。 比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是对牵牛花开放的生动描写,通过运用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鲜活地写出了牵牛花开放时的音韵美与动态美。再如,“睡莲从梦中醒来。”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睡莲绽放时的迷人姿态。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花园中,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的颜色、形态等,然后要求学生回教室开展小练笔活动,并要求学生在开展小练笔的过程中,要模仿《花钟》第一自然段的句式来描写自己观察到的花的开放状态。结果,学生都能生动地描写花儿开发时的动态美与音韵美等。

(三)依托结构,学习布局谋篇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诸如《长城》、《颐和园》、《兵马俑》等均结构完整,布局精巧。其中,《颐和园》一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描写颐和园的景物:开篇总说颐和园是北京美丽的大公园,接着选择几处典型的景点分别描写,最后呼应前文,总说颐和园的景色到处都非常美丽。课文的中间部分在介绍颐和园的几处景点的过程中,又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描写手法。教学完这篇课文后, 我要求学生以《美丽的校园》或者《美丽的小区》为题,采用《颐和园》移步换景与总分总相结合的写作技法,开展随堂练笔活动,取得了极好的写作训练效果。

二、巧妙拓展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练笔形式

在随堂小练笔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拓展延伸语文课文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语文课文资源给学生安排适宜的练笔机会,丰富学生的练笔形式,为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

(一)巧妙拓展课文内容

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练笔资源,只要我们善于适当挖掘与巧妙拓展,就可以给学生创造无数随堂练笔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篇课文中“学习小伙伴”的提示引导学生开展练笔活动。以《鸟的天堂》一课为例。课文最后的“学习小伙伴”说道:“我最喜欢晨光里的鸟的天堂了,你呢?”据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基于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话描写自己喜欢的鸟的天堂。有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主旨设计随堂小练笔。比如教学《黄河是怎样改变的》一课后,可以设计下列随堂小练笔:“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你认为黄河在今后还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将如何阻止黄河朝着不利于人类生活与生产的方向发展变化?”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然后要求学生在口头交流的基础上写话。学生因为先有了说话的前提,所以写起作文来,也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二)丰富随堂练笔的形式

随堂练笔不可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应该丰富多彩。比如补写、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等都是常用的随堂练笔形式。当然,采用何种形式练笔,必须根据课文的特点加以选择。

以童谣《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为例。这篇童谣的第一节与第二节用优美的语言与相同的结构描写秋天美妙的声音。教学时,我曾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除了课文中描摹的声音之外,秋天还有怎样的声音?之后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第一节与第二节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结构续编这首童谣。如此,学生既加深了对童谣内容的理解,又学习了这首童谣的表达方式,还培养与锻炼了写作能力。再如,教学完《中彩那天》一文后,我曾布置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可以补写的空白之处,然后进行补写。有的学生找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补写“我”听到父亲中彩时的喜悦之情,有的学生找到课文第八自然段补写父亲给库伯打电话的内容。此等随堂补写练笔,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丰富了学生的练笔形式。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就文取材,善于巧妙拓展,指导学生开展随堂小练笔活动,就可以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故此,笔者在此呼吁:一定要为学生开展随堂小练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昌兰,随堂练笔”让阅读课堂焕发光彩[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年12月。

[2]徐凤,发散思维 让随堂练笔更有效[J],小学教学设计,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