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方
今年自从进入梅雨季节以来,江苏各地遭遇强降雨。截至6月30日13时,自6月23日以来的连续性强降雨共造成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11个设区市33个县(市、区)167个乡镇(街道)96.7万人受灾,1人死亡,1人受伤,5.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倒塌房屋742间,严重损坏房屋2008间,一般损坏房屋2.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8.7万公顷,成灾面积6.4万公顷,绝收面积0.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4亿元。
根据《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规定,江苏省减灾委、民政厅于6月29日18时启动省级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同时,派出工作组分赴无锡、常州和南京、苏州、镇江,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害情况,指导帮助相关地区开展灾害救助工作,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6月28日通报,受连日降雨影响,太湖正逼近警戒水位。受降雨影响,太湖周边及杭嘉湖地区多站超过警戒水位,无锡、琳桥两站水位分别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19、0.04米,太湖平均水位涨至3.75米,逼近3.80米的警戒水位,并继续上涨。长江下游支流滁河、秦淮河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其中滁河全线超警,秦淮河东山站超历史最高水位0.41米。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已于6月27日20时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并派出2个工作组赶赴江苏、安徽协助开展防汛抗洪工作。
南京暴雨如注 多条道路被淹
从6月26日开始,南京迎来了连续降雨,降雨量之大实为南京多年来罕见,创下了多项纪录,比如南京(主城)、江宁当前的梅雨量已超过常年平均值的二成以上,而且南京(主城)、江宁等地的6月份降雨量,创下了南京40年以来的6月份降雨量新纪录。
据气象部门统计,南京在6月27日一天内就降雨204.1毫米,而此前南京历史上6月单日的最强降水量仅为172.5毫米。6月28日,南京积淹水点超过30处,其中,板桥老街、南理工、七桥瓮等地方,积水最深超过1米。
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是长江中下游传统的“梅汛期”。而雨带稳定,强降雨时间长、范围大是本轮降雨的主要特点。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分析,稳定和水汽条件异常充沛,是导致强降雨集中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副热带高压的外围往往就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的区域,容易产生强降雨。江苏、安徽等地近日正处于副热带高压的外围地区,是降雨的主要集中地,并且一直持续处于这种位置。南京的情况尤其如此,所以才导致出现了连续多日的降雨。
排水系统经受暴雨“大考”
接连不断的暴雨不断造成城市内涝,严重的积淹水、灾情固然都与超纪录的强降雨有关,但是,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经受住考验了吗?排水是城市生命线,敷衍不得。雨中暴露的问题引人深思。
通过这几年的地下管网改造,加上泵机排水能力不断提高,南京应对大暴雨的能力比前几年提高了不少,全市总体汛情还算稳定。尽管如此,在创纪录的强降雨面前,主城区还是出现了30多处的积水点,江宁等区域更是一片“汪洋”。为何南京还是会发生严重内涝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长江水位升高导致内河排水不畅。此次降雨太大且持续时间久,造成区域流量增大,内河水位均超警戒,道路积水往河道里排放非常吃力。此外,长江南京段受上游来水和本地降水增多的影响,水位超警戒,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壅水现象,水很难排出去。其次,城市建设导致一些管网不通。南京河西的扬子江大道过去是不会积水的,这次却成了“一片汪洋”。经分析,原来是附近地铁10号线建设时造成了地下管网的堵塞和不畅。而定淮门大街沿线也出现了多个积水点,分析原因,也与纬三路过江隧道施工破坏了地下管线有关。城市建设,尤其是地下工程的施工,虽有利于城市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严密的安排,也给城市管网“添了堵”。再次,待改造的棚户区成为重灾区。此次南京暴雨,淹水严重的2个居民区分别是秦淮区的七桥地区和鼓楼区的九家圩地区,而这2处都是待改造的区域。七桥地区多为平房和2层小楼,地下管网非常老旧。而九家圩地区,周边是拆迁工地,地下管网已被破坏。待改造的棚户区处境尴尬,管网建设还有待城市改造时统一规划设计,每次下暴雨,也只能是人为地用泵机排水。最后,南京的城市排水是区域、条线分割的,建设标准、养护要求不统一,部门之间缺少对接,缺少配合,没有全市统一的排水业务主管部门。此外,内涝还与部分区域地下管网管径小,不通畅,排水设施老旧等有关。
以往鲜亮的城市瞬间变成“水城”,暴露了一些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落后状况。
打造海绵城市
应对暴雨积水,排水管线的权责、义务、管理还需进一步厘清。不过,建设海绵城市也是缓解城市积水的一个好办法。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城市建设往往追求用地一马平川,还会填湖平壑。”南京一位市政专家指出,“比如南京的进香河等一些内河已经被填平了,城市道路更是堪比装潢,铺上地砖,完全不透气。”这几年,城市又倡导起建设能“喝水”的马路,也就是海绵马路。它看上去就像沥青路面,但路基表面用的是透水沥青和透水混凝土的材料,使得雨水能够及时下渗。
据了解,南京也在做“海绵道路”的试点,河西天保街有一段600米“海绵道路”,这是全市的生态路示范段,一场大雨过后,路面雨水都会下渗到路基的管道内,路上干净清爽。南京市规划局河西分局副局长罗海明介绍,随着城市的发展,水泥路面越来越多,积水很难渗透、消化。但是,“海绵道路”可以让雨水更好地渗透、回收,并加以利用。
现在积淹水的区域很多是住宅小区。因此,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项目都要建雨水收集系统,也就是给小区建一个蓄水设施。专家说,在小区的地下空间建蓄水池,在遇到极端暴雨天气时,小区物业就可以收集雨水,排积水。等到雨后,收集的雨水还可以浇灌植物、清洗楼宇,非常节能环保。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开发商从个人利益出发,宁可多建几个地下停车场也不会建蓄水池,因为建蓄水池不仅会增加投入,而且没有什么收益,每年还要产生养护等费用,所以,很少会有住宅小区主动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