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
作文辅导历来被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尤其是面对惜时如金的高三学生,于是许多教师便在高二就匆匆结课,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所谓的高考强化训练。殊不知这样恰恰丢掉了最为宝贵的素材资源,让学生与本该属于他们的高分作文失之交臂。更有甚者:对教材中的“宝贝”视而不见,却偏偏费着九牛二虎之力从课外参考书上找什么名言警句,还美其名曰:开阔学生视野。这种暴殄天物的做法实在令人痛心,为此我愿意在利用教材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方面,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归纳整理,收集素材
高考作文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写作,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考生必须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反映自己最熟悉最切近的生活。而作为两点一线的高三学生来说,课本成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在有限的课文中发掘出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于是在平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照“美”“爱”“宽容”“正义”“坚强”“苦难”等主题对所有教材人物归类概括,每个学习小组承担不同的专题,将每一个大的主题细化为若干小版块,如“爱”又可分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关注人类苦难的博爱精神;对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等,然后让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成果,这样既避免了独立完成的盲目性,又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让每个同学在高考前做到纲举目张、胸有成竹。而且在实践中我还发现多角度审视课文的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许多同学既把他作为自强不息磨砺人生的楷模,又用他来承载母亲逝去的悔恨,也有让他与《报任安书》中的司马迁交相辉映,共同书写“隐忍苟活”的强者之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二、借鉴名作,优化文章结构
许多教师在高三复习时总喜欢让学生背全国各地的满分作文,认为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其实这种增加学生课业和经济负担的做法,让学生在林立的满分作文中得不到真正的审美享受,迷失了写作的方向,这也是近年来大家屡屡提倡绿色作文而屡屡惨遭失败的原因。试想把学生的视野死死固定在几篇范文上,怎会有耳目一新的自然之作?其实何必舍近求远,我们手中朝夕相伴的课本就是高考最好的写作范本。这些经过了时间空间考验的“千古绝唱”,只要我们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为文必有豁然开朗之感,不过这里我要申明的是:选择很重要。要选择那些篇幅适中、立意鲜明、层次清晰、语言思想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我为什么而活着》《故都的秋》《我若为王》《漫话清高》《胡同文化》等(鲁迅先生的文章虽好但不宜让中学生效仿),让学生仿照其中任一篇独立成文,在反复的训练中,让他们意识到:虽文无定法,但既成方圆必有规矩,那种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想到哪的做法必在紧张有限的时间内被阅卷老师所摒弃。切记:清晰有致的结构是获得阅卷者亲睐的重要原因。如《漫话清高》结构错落有致,“漫”而不乱,正是学生写作的样板。
第1节:释清高(何谓清高)。
第2节:举例引证:传说中第一个清高者(许由)。
第3节:举例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诸葛亮等)。
第4、5节:举例证明:纯正的清高者还必须有才(陶渊明、林和靖)。
第6、7节:深入阐述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李白),但评定清高的标准又是模糊的(孟浩然)。
第8节:回归现实,当代应重新理解和看待“清高”这一概念。
三、巧用背诵,美化语言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此一篇饱含凝重的文学韵味,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佳作,一定是采众家之长,集名言警句于一身。高中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有40多篇,古今中外,风格各异。其中的华彩篇章不仅可以应付默写考查,也可以用来充实自己的文章。如《游褒禅山记》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等句,信手拈来,均可成文。有时候“踏破铁鞋无觅处”苦思冥想,东翻西阅,倒不如就地取材,从课本所学撷取佳句,稍做改动,写出新意,“得来全不费功夫”。
至于借助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在考场中赢得高分,许多同行已感触颇深,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只是要提醒考生修辞方法是服务于文章内容的,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描写一个事物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其最终目的是突出文章的中心。不明白这一点,一味地堆砌模仿满分作文中的排比句和比喻句,只会“邯郸学步”甚至适得其反,作为教师同样可以用课文做以点拨,让学生感受这种艺术技巧的魅力。如《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只有清醒意识到黑人的处境“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才能用饱满的热情迸发出穿越时空的呼吁:“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嶙劈出一块希望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