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饶燕枝 刘晨玮
小人书,也称娃娃书,市面上叫连环画。
走进吴正祥的家,从客厅到三间房,摆满了他收藏的娃娃书。
吴正祥1958年出生,他在1964年时买了第一本娃娃书《侦察兵的故事》,因为太喜欢里面的画面,每买一本他都收藏着,搬了几次家都舍不得扔掉,到现在积累了有2万本。
每本书能带来一段回忆。这些娃娃书大多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出版,里面很多内容也多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吴正祥拿起一本《武汉市人民防空》这本娃娃书,介绍说:“一看这本书就想到那时街道上、学校里,都在讲要给窗户贴上米字形的透明胶带,以防炸弹把窗户震破。同时大家还要去修防空洞,我们在江边挖泥巴,拿着做砖块的盒子,一个个做完,码起来,做得好的就给一张电影票,那个年代看一场电影非常不简单啊。”
小人书对于吴正祥来说,不只是一本书,而是联系着历史和现实,也包含了自己一段儿时的回忆。“每本书虽然只有0.17元左右,但那个年代一毛钱都很值钱,老娘一个人带着我,还愿意掏钱给我买书,觉得老娘很不容易”,这些娃娃书会他想到和妈妈的感情。
在客厅里,娃娃书像展览一样摆放着,每一本娃娃书都被吴正祥装进塑料袋,防止灰尘和潮湿。因为钟情于收藏,吴正祥的日子过得颇为拮据。对于他的爱好,爱人觉得“只要他喜欢就行,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尽管女儿的房间有一大半被各种藏品占领了,但他的女儿对于爸爸的爱好不支持也不反对。
在武汉的收藏界,吴正祥收集娃娃书已经小有名气。他现在打算卖掉一部分的书,正在学习开淘宝店,想把书拍照挂到网上,改善一下生活。
在吴正祥卧室的墙上,挂着一幅长达2米宽1米多的地图,上面写着“汉口三四十年代街道详图”,在白色的纸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这是我买的汉口的老地图,根据老地图自己又绘制了一部分。”在另一面墙上挂了一幅“1877年汉口的地图”,吴正祥能够准确地说出一个地方在不同年代的名称。
“历史给我带来回味,给我很多联想,比如武汉关,走到那里,我就想到一段历史,以前那里的路叫太平路,后改名叫江汉路。”小时候的他居住在花楼街,武汉关的钟声伴随了他整个童年,“武汉关1924年由英国人建成,第一个钟声是英国的音乐,后来开始演奏东方红的乐曲,“机械钟声非常好听,我记忆犹新,后来我找武汉关的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忙从音乐库中调出了录音,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听。”
吴正祥对武汉历史的研究在民间被认同。2013年,他参加了武汉建筑市民见面会,这是由武汉规划院组织的,在见面会上,吴正祥主动说了武汉有名的建筑,如汉口的汇丰银行,江汉关,国民政府办公楼等等,他的发言打动了在场的一位老师,她是武汉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老师胡晓青,“我感觉吴正祥对武汉的老建筑非常熟悉,而且充满感情,正好系里开设了建筑史的课程,便邀请吴正祥给学生讲课。”
为了给武汉大学的学生讲课,吴正祥开始学习制作PPT,两次课讲得很受学生欢迎,后来学生组织武汉老建筑调研团,由他带领着学生们寻访老房子,吴正祥觉得小有成就感。
早在10年前,吴正祥就喜欢走街串巷,去拍摄街巷门牌,但那时并未想到把门牌收集起来。直到2013年,他前往江汉路一带逛街,发现自己居住多年的花楼街小董家巷已被一家电玩城取代,面对物是人非的场景,他百感交集,后悔自己未能留下小董家巷的门牌以示纪念。此后他便冒出了一个念头:收集武汉将要消失的街巷门牌。
许多朋友知道老吴的爱好后,但凡听闻哪里正在拆迁,便会第一时间通知他,吴正祥便骑着自行车赶过去,从废弃砖堆里挖出门牌号,小心翼翼撬下来捧回家。
至今,吴正祥已收集了200多块门牌。他说,自己深爱着武汉,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街巷都将消失,他希望用门牌集成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下武汉几十年来的变迁。
吴正祥将部分门牌钉在自己后门的院墙上,他指着门牌对记者说:“你看二七街、头道街、二道街和三道街,整片地方都拆迁得没有了,当然现在还有头道街这个名字保存着,但是那个地方已经名不副实了,而有些地方连名字都没有了。若干年之后,年轻人就像听故事一样听我说这些了。”
吴正祥觉得人需要了解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一个人没有历史就是断裂的,如果年轻人都没有历史感,那是非常可怕的事”,对于现在很多人不懂历史,吴正祥觉得很无奈。
除了娃娃书和门牌,画报和烟标等藏品塞满老吴家中的大小书柜,他正在做着资料整理工作,期待着自己的收藏能够发挥出一些社会价值,能被更多的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