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015-08-04 08:28张小羁
人民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俗字宋元小篆

张小羁

每年两会,“建议恢复繁体字”的提案都会刷屏,呼吁恢复繁体字的人认为,简体字导致了文化传统的断裂,令人痛心疾首。甚至有学者认为,废除繁体字,使年轻一代的历史感情和敬畏淡漠,与“文革”爆发有密切的逻辑联系。

虽然这些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不过简体字并不是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它的历史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漫长得多。

古代书法家很早就写简化字

支持繁体字的一个著名段子说,汉字简化之后,“親不见,愛无心”。

不过,爱这个字,“无心”的历史要长得多。事实上,爱里面有“心”,其实是一个误会。

看一下《说文解字》中对爱的解释:“行皃。从夊口聲。”行皃,是指走路的样子。愛字的义旁是夊,意思是缓慢行走,所以,“爱”最初表达的意思是依依不舍、舍不得的样子。而“愛”中的“心”,是声旁的一部分,跟意思无关。

何况,古代中国人早就大笔一挥把这个“心”简化掉了。宋代书法家蔡襄的《远蒙帖》,就把“愛”写成了“爱”。历代文人,在写字的时候都会多少写一些简化字。据统计,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欧阳询的《九成宫》有1019个清晰的字,其中164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六分之一。

俗体字在宋元已经大行其道

简体字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指流行于群众之中、未经整理和改进的形体较简易的俗字,由于是民间流行的写法,比较不拘一格,一个字可能有好几种写法。

偷懒、图方便是人类的天性。秦代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规定小篆是官方指定文字。由于小篆还是很难写,于是官府经办文书的“徒隶”,为提高效率,就把小篆的圆转笔画变成直线,用点、横、直、撇、捺、钩等笔画构成汉字,删繁就简,创造了隶书,之后又演变出更方便书写的楷书和草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说法,“楷书的减笔字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到唐宋以后逐渐加多,大体都是一些常用而笔画又比较多的字。”

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唐宋以后简体字大量增加。宋元时,随着通俗文学作品的产生,简化字大量涌现。这些简化字在民间流行八九百年,却并无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间的简体字视作“俗体”“破体”,使其难登大雅之堂,而我们今天的简体字就主要是从历代的隶楷行草的简写“俗体”而来。

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

简化字,其实是一种民国范儿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成为公开提倡简体字的第一人。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提出了汉字简化方法,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作为正体字使用。在当时的激进学者看来,不仅繁体字效率太低,导致教育普及不易、人民沟通困难,简直汉字都应该废除,采用拼音文字。

民国政府1932年开始提倡简体字。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这一年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中说:“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3年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推动的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止。

猜你喜欢
俗字宋元小篆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宋伯军小篆作品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小篆的笔顺特点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