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
摘要: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主题,通过婚姻和爱情反映出女性的生活和思想意识。镜像是构成张爱玲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镜像从侧面反映出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意识,从而反映出张爱玲追求男女平等、生活独立、情感自由的爱情意识,批判了传统观念中陈旧的婚姻中的奴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镜像;爱情;意识
中图分类号:I24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112-02
引言
张爱玲笔下描写的“镜像”丰富多彩,它并不单指镜子,还包括眼镜、玻璃、茶杯、窗户等,这些意象在作品中并不起眼,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光彩熠熠,但都是又脆又容易破碎。从这些镜像的特点出发,从侧面反映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在封建包办之下,表面无限风光,实际上则是充满了奴性以及毫无感情可言的包办婚姻。镜像中常常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用到的便是镜子这个意象。镜子是女性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镜子中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可以折射出女性的心理变化。这些内心的变化无需再用更多的语言进行描述,镜子这个意象就可以从侧面烘托出来,渲染氛围,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一、《金锁记》中镜像渗透出的爱情意识的荒原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小商人家庭出身的曹七巧心灵变迁的历程。曹七巧的命运是悲惨的,一个平民子女,嫁入官宦世家,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爱情。在她的婚姻里是没有爱情的,她的婚姻是昏暗沉寂和畸形的,没有幸福,没有欢乐。在这样的境遇下,还要遭受姜家人的歧视和侮辱,在姜家所遭受的委屈和孤绝,使曹七巧陷入不稳定的情绪之中,压抑自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姜季泽的出现,使她朦胧中有了爱的意识,姜季泽也成为了曹七巧最后一个怀有幻想的男人。但当姜季泽的虚情假意和谋财意图被揭穿之后,七巧也就决绝地把自己的爱情扼杀在摇篮里。自己的爱情已变得畸形不堪,为了自卫和报复,她教女儿抽大烟,挖苦和讽刺女儿正常的婚姻,设法阻碍儿子和儿媳妇正常婚姻,逼的儿媳妇受尽心理折磨,最后上吊自杀。她由一个爱情的受害者,转而成为了封建大家族的工具,迫害了儿女的幸福生活,使他们也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金锁记》中镜像的使用不仅是镜子这个镜像,还有用到玻璃这个镜像。例如当姜季泽出现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里用“标本”喻七巧,是写她美但只能“干枯”,生命旺盛,可也许只能白活一场。“标本”之上又加一层“玻璃”,就已赋予了一层“凉”意,使七巧的生命具有“凄怆”的韵味。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盯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退了色,金绿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张爱玲文集,103)
镜子的世界里,人物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都与镜子相关照。镜子折射着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镜子可以感知她的命运遭际。但镜子给人一种凉意,让人感到不安,感到生活的威胁。同时,镜子的意象是属于理性内容的,是建筑在作者个体的经验感悟的基础上的,通过镜子的描写,折射了曹七巧十年来生活的沧桑遭遇。镜子在这里是时间的见证着,使她从一个妙龄少女变成了一个怨女。镜子中折射出的曹七巧丈夫的遗像,透视出了十年来,她婚姻生活的不幸,爱情的荒芜。使人感到一种悲凉。她的爱情不是建立在自我的独立意识之上,而是在金钱和封建社会的制度中的牺牲品,没有自己的想法,让爱情毁灭于自己手中。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二、《倾城之恋》中镜像所透视的缺乏独立意识的爱情观《倾城之恋》中的镜像大多体现在镜子这个镜像上面,例如在白流苏和范柳原第一次接吻时,镜子的意象出现了:“现在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流苏觉得她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凉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在镜子里面,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凉的,烫烫的,野火花直烧身来。”(张爱玲文集,79)
在这温馨和浪漫的时刻,突然出现了镜子的凉意,应该与白流苏和范柳源的爱并非刻骨铭心有关。尽管他们是爱了,但是爱得不是没有保留,如果真心相爱,不应该有凉意。主人公白流苏在爱的时候,对这份爱仍有高度的警惕,尽管已经是野火直烧上身来,未必已烧到了心,热烈的爱依旧不能扫除她的凉意。凉与热的对峙,说明爱得不够彻底,爱得有保留,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范柳源远赴英国,留下白流苏一人,要是战争不来,他们的结合是怀疑的,因为战争的来临,打破了她们的心机,撕下了假的面具,才成就了他们的姻缘,他们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他们的这份爱情中,却带着许多假意,这时出现的镜像,也反映了白柳相爱的那一刹那,不能热烈地表达相爱的高潮,也映照了他们不能达到相知相守的一生。白流苏在面对爱情时,受到了封建家族的压抑,但她并未放弃自己的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没有婚姻生活没有爱情时,她坚决放弃。但社会舆论的压力不断地冲击着她时,她对于男性的依赖达到顶峰,男性离开了女性是可以的,而女性是离不开男性的。婚姻生活不是爱情的归宿,而是一个女人留住一个男人的方法和途径。这些封建的意识始终制约着她的思想,使她不能站在一个人格独立的高度上去思考自己的爱情以及生活。并未在思想上认识到男性与女性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也就不能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
三、《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镜像的作用
前两部作品中镜像的使用大都通过女主人公与镜子的关系来表达感情,而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男主人公也出现在镜子中,例如,“娇蕊抬起红肿的脸来,定睛看着他,飞快地一下,她已经站直身子,好像很诧异刚才怎么弄到这种田地。她找了她的皮包,取出小镜子来,侧着头左右一照,草草地把头发往后掠了一下,用手帕擦眼睛,擦鼻子,正眼不朝他看,就此走了。”(红玫瑰与白玫瑰,85)这里镜子的出现是在振保提出分手之后,这时的娇蕊处于弱势,镜子侧面反映出她的心理,整理的不仅是她的外表,而是自己的心。面对不爱自己的情人,她没有留恋,没有女性对于男性的依恋。这时她的女性意识已经站在一个高度,她以独立的主体出现,而不再是完全依附男性的典型的封建礼教下形成的传统女性。她已摆脱了女性,以独立自主的人格面对男性。多年之后,当振保和娇蕊偶然在公车上碰面时,镜子的意象再次出现:“振保想把他的完满幸福的生活归纳在两句简单的话里,正在斟酌字句,抬起头,在公共汽车司机人座右突出的小镜子里看见他自己的脸,很平静,但是因为车身的咯咯摇动,镜子里的脸也颤抖不定,非常好奇的一种心平气和的颤抖,像有人在他脸上推拿似的。忽然他的脸真抖了起来,在镜子里,他看见她的眼泪滔滔流下来,为什么,他也不知道。在这类会晤里,如果必须有人哭泣,那应当是她。这完全不对,然而他竟不能自己。应当是她哭,由他来安慰的。她也并不安慰他,只是沉默着,半响说:‘你是不是在这里下?”(红玫瑰与白玫瑰,85)
这里出现镜像描写,与佟振保的心理活动紧密相关。揭示了他的自我中心的毁灭,也强调他的自私只能造成悲剧的结局。而画面中的娇蕊,是以一个新女性的形象出现在了作品中,她意识到了,这个世界上女性并非要依赖于男性生活,男性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个世界除了男人,总还有其他的。她的爱爱得直白,爱得纯粹,爱得一层不染。她的爱情意识是独立的,是基于男女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的,不再受到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以女性的视角站在了人格独立的立场上看待爱情,冲破了封建的束缚,展现了新女性独立自主的爱情意识。讴歌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变化,女性正以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意识走向新时代。女性不再是附属品,不再是男性手中的玩物。女性也有自己的思维、想法、地位,并且正在慢慢地退去千百年来封建思想的束缚,以独立的意识走向新时代。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张爱玲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过程中,面对的是集道德、法律、权利、欲望于一体的宗法父权体制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推翻整体文化领域上的“帝制”即集父权、族权、皇权于一体的社会。张爱玲通过镜子的意象,表达出了三位女性不同的爱情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封建束缚下人格变态、扭曲的曹七巧,新旧思想双重压力之下过分依赖男性的白流苏,以独立自主的态度面对爱情的娇蕊。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变化,封建旧制度的瓦解,女性的独立意识正在大踏步前进,开始以自尊自爱面对男性,拒绝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拒绝成为男性的玩物,而是以相互尊重、相互爱慕走进爱情。
参考文献:
[1]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一心.惊世才女张爱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4]刘锋杰,薛雯,黄玉蓉.张爱玲的意象世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5]宋棋.张爱玲语录[J].明报月刊,1976,(132).
[6]胡兰威.评张爱玲[J].杂志,1944,(5,6).
[7]李洁菲.她们的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7,(5).
[8]余斌.张爱玲传[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1993.
[9]傅磊.触及了鲜血淋淋的现实[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0]傅磊.永远的张爱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