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彬
回顾一下函数概念的发展史,对于刚接触到函数的同学们来说,虽然不可能有较深理解,但无疑对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将是有益的.
最早提出函数(function)概念的是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最初莱布尼茨用function一词表示幂,如 都叫函数.以后,他又用函数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上一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1718年,莱布尼茨的学生瑞士数学家贝努利把函数定义为:“由某个变量及任意的一个常数结合而成的数量.”意思是凡变量x和常量构成的式子都叫做x的函数.贝努利所强调的是函数要用公式来表示.
后来数学家觉得不应该把函数概念局限在只能用公式来表达上,只要一些变量变化,另一些变量能随之而变化就可以,至于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是否要用公式来表示,就不作为判别函数的标准.
175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把函数定义为“如果某些变量以某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着变化,我们把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在欧拉的定义中,就不强调函数要用公式表示了.由于函数不一定要用式来表示,欧拉曾把画在坐标系的曲线也叫函数.他认为:“函数是随意画出的一条曲线.”
当时有些数学家对于不用公式来表示函数感到很不习惯,有的数学家甚至抱怀疑态度.他们把能用公式表示的函数叫“真函数”,把不能用公式表示的函数叫“假函数.
182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给出了类似现在中学课本的函数定义:“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他变数随着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叫自变量,其他各变数叫做函数.”在柯西的定义中,首先出现了自变量一词.
1834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契夫斯基进一步提出函数的定义,指出了对应关系(条件)的必要性,利用这个关系以求出每一个x的对应值.
1837年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他的定义是:“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总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变量y称为x的函数,只须有一个法则存在,使得这个函数取值范围中的每一个值,有一个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就行了,不管这个法则是公式或图象或表格或其他形式.这个定义比前面的定义带有普偏性,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方便.因此,这个定义曾被比较长期的使用着.
自从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的集合论被大家接受后,用集合对应关系来定义函数概念就是现在高中课本里用的了. 中文数学书上使用的“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95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
在笛卡尔引入变量以后,变量和函数等概念日益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纵览宇宙,运算天体,探索热的传导,揭示电磁秘密,这些都和函数概念息息相关.正是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函数的概念不断深化.我们可以预计到,关于函数的争论、研究、发展、拓广将不会完结,也正是这些影响着数学及其相邻学科的发展.
当时法国正流行黑死病,笛卡儿不得不逃离法国,于是他流浪到瑞典当乞丐。 某天,他在市场乞讨时,有一群少女经过,其中一名少女发现他的口音不像是瑞典人,她对笛卡儿非常好奇,于是上前问他:“你从哪来的啊?” “法国”“你是做什么的啊?” “我是数学家.” 这名少女叫克丽丝汀,18岁,是瑞典公主, 她和其它女孩子不一样,并不喜欢文学,而是热衷于数学. 当她听到笛卡儿说名身份之后,便把笛卡儿邀请回宫成了她的数学老师.笛卡尔将一生的研究倾囊相授给克丽丝汀 克丽丝汀的数学也日益进步,直角坐标系当时也只有笛卡儿这对师生才懂.后来,他们之间有了不一样的情愫,发生了喧腾一时的师生恋.这件事传到国王耳中,让国王相当愤怒,下令将笛卡儿处死,克丽丝汀以自缢相逼, 国王害怕宝贝女儿真的会想不开,于是将笛卡儿放逐回法国,并将克丽丝汀软禁.笛卡儿一回到法国后,没多久就染上了黑死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笛卡儿不断地写信到瑞典给克丽丝汀,但却被国王给拦截没收,所以克丽丝汀一直没收到笛卡儿的信.在笛卡儿快要死去的时候,他寄出了第13封信,当他寄出去没多久后就气绝身亡了.这封信的内容只有短短的一行 r=a(1-sinθ) ,国王拦截到这封信之后拆开看,国王当然看不懂这个数学式子,于是找来城里所有科学家来研究, 但都没有人能够解开到底是什么意思.国王心想反正笛卡儿快要死了,于是就把信交给了克丽丝汀.当克丽丝汀收到这封信时,雀跃无比,她立刻动手研究这行字的秘密.没多久就解出来了,用的就是直角坐标图.
将整个曲线图作出来,就是有名的心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