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霞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新闻专业。因为新闻传播在当时是冷门专业,我不知道学这个专业将来能做什么。父母也很发愁,他们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县广电局和这个专业还算对口。可是,想进县广电局,没有人脉关系,谁会要一个刚走出校门的生瓜蛋子?大学毕业后,我找不到对口单位,只能在家待业。
等了一段时间,市电视台招聘主持人,我赶紧准备材料去应聘,笔试、面试顺利通过,在最后一次考试中我被筛了下来。无奈,只能在家啃老。但总不能一直在家啃老,我打定主意去省城找活儿干,有双手,有大脑,还愁吃不上饭吗?
漂在省城的头半年时间里,我像一只青蛙一样在各家公司之间跳来跳去,做过不下十份工作:文案、策划、保险、市场调查员……工资维持不了日常开销,晚上下了班,我就去西餐厅做服务生,去酒吧推销酒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一家中央级报社省记者站的广告部工作,底薪只有300元,主要拿效益工资,也就是跑广告业务,从中提成。我整天踩一辆二手脚踏车在马路上扫街,搜罗户外广告和新开业门店,然后整理信息登门洽谈业务。摸索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专业在谈广告的过程中发挥了优势,得以学以致用,给客户提供排版、设计、文案、策划一条龙服务游刃有余。客户除了在我服务的报纸上刊登广告之外,有时还需要在电视台、电台和其他报纸上刊登广告,有的客户就委托我全权代理。因此,我和省城各家媒体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当时,广告公司代理制度还不完善,私人代理还能从中分一杯羹。
做这份工作太辛苦不说,还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不管刮风下雨,客户一个电话過来,我都得出门。客户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的鸡蛋里挑骨头,有的拿鼻孔看人,遇到赖账的客户更是有理说不清。为了迅速打开局面,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我坚持了下来。
一年后,我发现发行和广告是报社的主打业务,采访和编辑只占很小的份额。这时,省城一家党报扩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人员。我清楚,党报和生活报性质不同,更有挑战性。我思虑再三,到这家报社填表报名,参加考试,几经PK,我成了这家单位的一名聘用记者。
老总的“一支笔”在当地很有名气,为人也不错,在工作中不断地提携我。三年的时间,我在记者部、编辑部、专题部等各个部门历练成长,从一个懵懵懂懂的职场菜鸟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得力干将。
相比而言,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还不错。作为传媒人,不管走到哪儿还是受尊重的。我天生是个不安分的人,工作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有些浮躁,忙的时候像打了鸡血,闲的时候空虚无聊。这种一眼望到头的日子还有什么奔头?难道我真要在这里待到养老退休?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我急流勇退,到一所大学脱产进修了一年外语。
这期间,一家猎头公司找到我,搭起了我和一家股份制企业的桥梁,学习结束后我到这家公司任职。公司是老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老总爱才心切,我一到岗他就让我挑大梁,负责一个部门。我婉拒了,以半天工作制和老总达成协议,在基层工作一年。
这一年,公司在考察我,我也在考察公司。当我融入公司,当公司的企业文化渗入我的血液,当双方的磨合到位,我接手了企划部。企划部先前有过两任主管,弄得一团糟,设备陈旧老化,职员浑水摸鱼。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我用了半年时间一一理顺。老总又划分了几个小部门到企划部,这几个部门的职员要么是老油条,要么是新手。我本着以身作则、团结元老、培养新人的原则,力促各个部门的工作步入正轨。如今,我在公司稳扎稳打,已经升到企划总监的位置。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世上的路有千万条,没有一条路是专为我们准备的。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和背景,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路。抬起脚,走出去,前方就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