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冲 黄思宁 路兴
随着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何在人口老龄化到来之际,积极应对,率先抓住老龄产业发展的市场先机,促进北京老龄产业发展,形成带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国际上,通常以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少比增长以及年龄中位数增加作为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现。观察历年来北京人口普查数据(见表1)可以发现,北京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步入了老龄化社会。2014年,北京老年人口比重达到9.9%,老少比接近1,年龄中位数超过36岁,老龄化社会特征明显。
表1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相关指标单位:%,岁
(1)老年人口规模快速扩张,老龄化进程加快。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老年人口总量快速扩张,且增长速度长期快于常住人口。1990-2014年,老年人口总量由68.7万人增至212.3万人,增长了2.1倍;同期常住人口由1086万人增至2151.6万人,增长近1倍;24年间,老年人口年均增速达到4.8%,同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速为2.9%。受此影响,北京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6.3%提高到2014年的9.9%,老龄化趋势明显。
分阶段看(见图),北京人口老龄化总体呈加快趋势。1990-2000年,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提高了2.1个百分点;2000-2010年,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老龄化进程有所放缓,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提高0.3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在产业疏解以及人口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外来人口增速的放缓使得北京地区老龄化进程再次加快,2010-2014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图 1990年以来老年人口总量及占常住人口比重
(2)人口高龄化趋势加剧。国际上通常将年龄在80岁以上老人称为高龄人口。北京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同时,高龄化趋势愈加明显。1990-2014年,北京高龄老年人口由9.2万人增至45.7万人;年均增速达到6.9%,高于同期老年人口增速2.1个百分点。近年来,北京人口高龄化趋势加快,2010-2014年,高龄人口年均增长10.8%,高于同期老年人口增速5.2个百分点;占老年人口比重由17.7%提高至21.5%,提高了3.8个百分点。
(3)城乡倒置,农村人口更“老”。在我国,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地区面临着比城镇更为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北京也不例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北京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9.7%,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地区仅提高0.2个百分点;2010年,农村地区老少比为106%,比2000年提高62.1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地区仅提高30个百分点,反映出北京农村面临着巨大的老龄化压力。
(4)区域差异,核心区老龄化程度最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12.5%,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见表2);其次为生态涵养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1%。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老龄化水平相对较低,处于老龄化初期。
表2 分区域老龄化水平比较单位:%
(1)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和平均预期寿命,是影响未来人口总量和人口年龄结构的重要指标,对于北京还要考虑流动人口的因素。从总和生育率看,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7,低于公认2.1的生育更替水平;从平均预期寿命看,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10年为80.2岁,高于全国5.4岁。与2000年相比,北京提高了4.1岁,全国提高了3.4岁。随着北京人口调控政策的不断加码,综合总和生育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北京人口老化的趋势难以逆转。
(2)模型预测北京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继续加快。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2015年最新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北京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呈现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预测显示,2020年,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0%,而目前仅为15%;到2050年,这一比重将达到40%以上。未来北京人口老龄化将由轻度老年化阶段逐步进入中度老年化、重度老年化阶段,老龄产业也将迎来行业发展的新契机。
为研究北京人口老龄化与老龄产业需求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绝对收入假说(短期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取决于现期收入)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以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因变量、以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为自变量的消费模型,通过数据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具有显著影响。老年抚养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减少0.075个百分点。
二是老年抚养比对八大类消费支出中的6类有显著影响,其中,与交通通信、衣着、其他商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食品消费这5类支出为负向相关,老年抚养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上述各类消费分别下降0.4002个、0.3831个、0.3557个、0.1527个和0.0398个百分点。与医疗保健支出是正向相关,老年抚养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增加0.4373个百分点。
三是进一步细分消费结构,可以发现,老年抚养比对家庭服务、滋补保健品、药品、医疗器具和保健器具支出有显著影响。老年抚养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家庭服务、滋补保健品、药品、医疗器具和保健器具支出分别增加0.6096个、0.5471个、0.4174个、0.3325个和0.040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未来养老产业的需求将主要集中于居家养老服务、滋补保健品、药品及医疗保健器具等领域,这些领域应成为北京养老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养老机构服务是养老产业中最重要的领域。从目前北京市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4年,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10家,养老床位数10.9万张,平均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7张,基本达到《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中到2015年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数3.8张的目标,但与每百名老人拥有6张床位的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此外,2014年统计部门开展的《养老机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城区公办和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多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一床难求现象普遍存在;高端民办企业性质养老院和郊区部分民办非企业养老院等却因价格、设施配置等问题导致入住率均在60%以下,床位空置现象突出。
公办养老机构具有土地、人员和启动资金等先天优势,几乎无成本运营,相比之下,民办养老机构却面临高投入、高风险,回收周期长的局面,不利于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同时,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差别较大,良莠不齐现象突出。公办养老机构人员相对稳定,享受优惠政策较多,服务质量更好;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医疗设施配备不足,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流动性快,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制约了行业发展。
2009年,北京市下发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未来北京“9064”的养老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虽然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各乡镇街道通过多种举措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但从效果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3年北京市统计局开展的《北京城乡居民养老现状与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提供情况较好的社区服务项目是组织文体活动、组织旅游和举办健康讲座等公益类项目,而真正需要市场化介入的服务行业,如上门护理、康复训练、陪同就医购物以及陪同聊天解闷等提供组织者少,市场化供应明显不足。
目前老龄产业发展缓慢,一是由于市场门槛较高、限制较多,竞争环境有失公平,民营资本无法享受与公办机构同等的待遇,投资热情不高。二是投资者对老龄产业市场的认识不足,低估了老年人口发展趋势和潜在消费能力。建议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为民营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扶持民营老龄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老龄产业市场发展的舆论引导,通过招商洽谈会、产品产业推介会等方式搭建平台,吸引民营资本投身养老产业。
建议结合北京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养老产业发展重点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如对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北京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加强研发投入,细化发展方向,保持领先水平;对优势尚不突出的老龄金融业、居家养老服务业等,应尽快研究制订相关产业发展战略,提前作好新产业培育和布局,尽早抢占市场先机。
北京市老龄化进程在各区域、各行政区之间进程不同,特点不同。因此,建议商家在进军老龄产业时,要提前作好区域调研和可行性分析,针对不同区域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偏好,选择差异化产业项目、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产业发展应由需求引导,而需求的实现必须有收入作保障,因此提高北京市社会保障水平对于老龄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建议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区域老年人收入差距,使老年人有钱可花、有钱敢花,对老龄产业形成真正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