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
中国网友的幽默功夫,有点要盖过北京的士师傅的劲头。刚进七月,类似于“股市踩踏”、“招农民工银行”、“削杠”、“野狼幽灵”等一些金融类新词便涌入微信用户的眼眶,挤都挤不走。
这倒也没有关系,毕竟,在举国温度同入“烧烤模式”的前一阵子,焦灼的股民确实先自烤着了,以至于一些“踢开政府闹市场”的主张者也不得不伸长脖子企盼政府出手。
多个交易日里恐慌性的抛售,用“踩踏”形容,真有几分形象。这时候政府要否出面,估计即使铁杆市场论者也不会再保持那份矜持。但互联网的嚷嚷声也同频地热闹着,这个世界不只由炒股人构成,还有大批非股民在场外瞪着眼。理由同样响当当:股市本就一赌场,飘红时你吃香喝辣,翻绿时惦记起政府了,敢情政府是为你家开的呀?
政府为谁而开,回答这问题并不难,人民政府嘛。既如是,即使只有部分国民在呼喊求助,以假装没看见的态度好像不大说得过去。更何况,定义股市以赌场的名义似也不太站得住脚。比较合乎理性的说法是,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是投资人。确认这个身份很重要。所以,为投资人施以援手以解困厄,看不出有啥不妥的地方。何况,资本市场也不简单地是你卖我买的关系或你赚我输的零和游戏。如果我们将锁定于谁赚谁亏的眼光移向更宏远一点的地方,或者还可以看到国家资本市场设立的更多意义。
当然,交易印花税是份不小的国家收入,但就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所涵括的方方面面而言,这一“收入”的意义不宜放得太大。政府管理权的行使,除了紧盯民生细小,更要着眼宏观布局。这布局自然就包括了对通胀、失业率和经济发展的治理与关注。在7月初“股市踩踏”发生后,很多人将争论的焦点聚到了对政府系列政策出台及管理缺位的质疑,而在市场释放出多重利好后,又有了政府越位救市是否值当的激烈批评。在人手一个“话筒”的互联网时代,要说这也都是正常现象,争论也还可以继续。但争论一方的声音如果一定要锁死政府的救市决策,那就不能认为只是自由表达了。国家治理如同公司治理,必须趋利避害,市场不稳定因素出现时的及时补救,应该视为一种责任与担当。毕竟,一季度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是谁都在扛的,期待着股市正常发展以激发好的人气,对于促进企业融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是政府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有人说,股市上涨可提升地方政府十几万亿贷款和债务质押品的价值,从而消解地方债务违约风险,此乃政府救市的原因与理由。不能说这种说法没有道理,但中央政府的眼力见儿似应比这更高,推动资本市场宏大平台建设,引导社会资金的优化配制,以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腾笼换鸟目标,這正是政府当下做的事儿。
中国前行的步伐很快,政府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去年底国务院提出了“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这看着应是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一大战略布局,是须扎实推进的战略性任务。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维护股市健康发展的决心所在。因此不必回避的话题是,股市上涨确实可以提升国有股权的价格使其资产增值,以有利于国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及资产重组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个一直未解的难题打开死结,这对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是大有助益的。既如是,面对股市的动荡,政府如果假装不知道,那才真是没劲儿。
如果有人认为政府救市就是救股指,那就属于“傻得真可以”了的那一种。政府在股市动荡时的作为,其剑所指一定是扼堵风险之源,旨在隔断其传导效应。或有人会举出美国政府在历次金融危机时也曾是救市主力这样的例子,以此证明在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时这种出手是应该且必须的。美国人如何干的当然可以借鉴,但未必一定要成为我国政府的模板。中国人在学习的路上吹着口哨自信地往前赶路,对国家稳定的坚守和对人民的财产的呵护,那是较着真儿的,绝不会听任一般的流动性风险演化成金融危机。因为这个政府本就叫“人民政府”,是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