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晓乐 朱芳菲 罗发菊 杨慧宁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地势西高东低,地理环境多样。其中高原、山地、丘陵等灾害易发陆地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7成。广阔的国土上有最高的高原、起伏的山脉、低缓的丘陵、大大小小的深洼盆地,地形的多种多样虽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人文居住环境,但也造成了灾难发生时救援救助的困难。全国自2008-2014 年累计报告20种自然灾害事件7856 次,在受灾次数中,以洪涝灾害次数最多 2995 次,波及范围最广;在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四川受灾次数最多597次,受灾也最严重,例如汶川的5.12大地震。按灾害的发生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呈现出春夏期灾害次数递增,秋冬季次数递减的趋势,7、8月份出现峰值。全国的自然灾害形势很严峻,但可通过对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发现内部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法和预案。此外,必须强化政府社会保障和救援力量建设工作,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提高易受灾地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群众自发学习减灾防灾自救知识;面对减灾防灾工作,还需以科学的数据为基础,全面提高当地政府和群众面对突发灾难时的应对能力。
从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官方报道中,搜集总结2008-2014 年全国20种灾害的数量、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情况。
回顾性分析选取 2008-2014 年全国自然灾害发生的资料,建立可视化图表进行数据对比。系统总结全国的20类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应用Excel 2007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可视化柱状图、折线图。
全国 2008-2014 年20类自然灾害情况、发生次数、地域、时间制图分析如下。
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为止灾情类型和数量(图1)前五位分别是:洪涝灾害2995起占比38.01%,风雹灾害1724起占比21.88%,旱灾742起占比9.41%, 地震705起占比8.94%,低温冷冻493起占比6.25%,加上沿海省份经常发生的台风灾害,以上共占到了20类自然灾害事件的9成。
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为止灾害的行政区域和数量(图2)前五位分别是:四川地区发生597起自然灾害占比7.57%,云南地区发生545起自然灾害占比6.91%,甘肃地区发生478起自然灾害占比6.06%,新疆地区发生435起自然灾害占比5.52%,贵州地区发生407起自然灾害占比5.16%。
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段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历年的曲线大致相同(如图3),该图体现了历年都会出现的单峰分布,6、7、8三个月出现自然灾害高发态势。
图1 灾害种类和数量统计图
图2 灾害行政区和数量统计图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报告工作自实施网络直报以来,为社会保障部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参考资料。自然灾害的预防管理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协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需紧密配合[1],各尽其责,防患于未然。当地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其在灾害保障、灾情普查、宣传等方面具有主导作用。为了从根本上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开展灾害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工作;各医院、救援队、工会等需要经常组织群众性的日常培训演练[2]。
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公布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总体灾害中呈现出了水系灾害为主(图1)、地震灾害频发的态势。我国南部如广东、福建、海南以台风、洪水、内涝等灾害为主,西南省份则受灾最为严重,如08年四川汶川的5·12大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所以这些地区应注重水灾、地震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当地还需加强水系灾害的教育普及、防范演练、公共安全建设等[3]。
在我国行政区域发生自然灾害数量上,南部省份因暴雨、台风、泥石流等因素呈现出频发态势,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劣呈现出多发态势(图2)。新疆地区处于地震带虽然灾害较为多发,但因其人烟稀少,造成的损失也较小。川、滇、黔、桂地区人口密集、地形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救援困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4],也应予以重点关注。
从图3显示,我国的灾害时间段上呈现出了一定规律性。所以应重视冬、春季节应急培训演练、夏、秋季节的战时准备。在年度灾害个数折线图中不难发现:自然灾害发生个数呈现出了夏秋期灾害次数递增,秋冬季次数递减的趋势,6月到8月份之间出现峰值。从而需依据灾害发生趋势,科学地组织演练和救援工作,春冬季节强化演练,以备夏秋季节灾害频发时的救援工作。
图3 灾害发生月份统计图
我国地形的显著特征是内陆山区多、分布广,2/3的国土面积上群山环绕。这不仅给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困难,还造成了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分化,进而给灾害救援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多元的救援信息渠道、齐备的救援队伍、充盈的救援资源[5];而经济落后地区几乎乏善可陈。除此之外,我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凭借优良的地理条件经济迅速崛起,良好的地理条件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台风洪涝频发,而且灾区具有范围广、损失大、救援困难等特点。
目前,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如果灾害未能得到妥善的处置,问题累积,会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6]。从灾害数量、受灾人口、死亡人数等方面来讲,我国已在世界前位,成为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落实社会保障和救援能力建设工作[7]。第一、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第二、强化相关部门责任意识、提高普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督导企事业单位、工会等落实防灾、减灾准备。第三、重视区域内专业队伍培训和演练工作[8]。协助民间救援队伍加强技术培训,多方筹集资金,组织部门合作,动员社会参与。第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普及灾害防治知识,切实落实政府部门、单位工会、医院、救援队伍的备战意识,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救援工作频繁[9],而成规模、成建制的救援队伍的组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救援装备研发起步较晚,要缩短或追上发达国家的救援水平,保障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需要一套科学的指导方法。通过对2008-2014年全国灾情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分析,我们总结出了灾害类型、灾害地域、灾害易发时间等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1]郑静晨,樊毫军,候世科,等.从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外地震救援实战论灾害医疗救援模式.中华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vol.1,No1,23-25.
[2]谭毅.从芦山地震反思我国应急管理问题.城市减灾,2013,8:13-15.
[3]郑静晨,谈中国国际救援队紧急医疗救援事业的发展.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388-390.
[4]吴学杰,郑静晨,候世科,等.地震海啸灾区紧急医疗救援的策略[J].武警医学,2005,16(7):549550.
[5]Connolly MA.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in Emergencies-A F1ield Manual[M].WHO,2005.
[6]杨慧宁,刘亚华,郑静晨,等.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芦山地震灾区开展卫生学评估及防疫的应急模式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270-271.
[7]广东防灾减灾年鉴编委会.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100-163.
[8]隋广军,唐丹玲,陈和.台风灾害的经济影响和防灾系统建设[J].国际经贸探索,2010, 26(2):32-36.
[9]吕勇平,张勇,罗晓玲等.广东气象灾害对经济建设的影响[J].热带地理,2000, 20(3):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