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祥红,王邦俊
为了解滁州学院新生乙肝病毒携带情况,滁州学院在2011年之前均对新生进行乙肝标记物检测,感染率为8.1%—12.3%。为保障未受感染者身体健康,对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阴性者进行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毕业时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本校2011级入学参加体检新生3314人,于入学体检时抽取静脉血,用免疫酶联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中心抗原,中心抗体及核心抗体。试剂盒为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26人,阳性率为3.8%;表面抗体阳性1356人,阳性率为40.9%;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阴性者1832人,为55.3%。
分别将1832人(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阴性者)进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实际接种人员为1765人,接种率为95.9%;67人未接种疫苗,未接种率为4.1%。
采用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按照0、1、6程序接种共三针,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内,接种剂量为5ug/次。
均于接种后12个月及毕业前抽取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中心抗原,中心抗体及核心抗体。
本次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有少部分学生出现局部酸胀感,避免剧烈活动2日后症状即消失,无其他明显副反应。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1489人,为84.3%;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276人,为15.7%。
针对初次接种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采用复种一针5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提高抗体水平;对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复种全程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方法同初次接种。
于毕业前再次复查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中心抗原,中心抗体及核心抗体。初次接种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1489人仍为阳性,阳性率为84.3%;复种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168人,阳性率为9.5%;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108人,为6.2%。毕业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较入学前检测明显增加(χ2=2151.7,P<0.001),两者比较有显著意义。
表1 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后表面抗体情况
乙型肝炎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诱发的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常被称为乙肝病毒,为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于1965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42纳米,分为外壳和核心两个部分,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被称为丹娜颗粒。乙肝病毒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在常温下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但超过65℃10小时,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均可灭火乙肝病毒。
目前从感染乙肝病毒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脏提纯的病毒核心中分离出双链DNA,从而确定乙肝病毒属于DNA病毒。从克隆化DNA完整核苷酸已经确定,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核心抗原均是由丹娜颗粒的DNA所编码形成。乙肝病毒DNA有四个开放区,分别称为S、C、P及X,能编码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质。S区可分为二部分,S基因和前S基因。S基因能编码主要表面蛋白。S基因之前是一个能编码163个氨基酸的前S基因,编码Pre S1和Pre S2蛋白。C区基因包括前C基因和C基因,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75%以上,编码病毒体DNA多聚酶。X区可能编码有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
3.3.1 乙肝病毒具有明显的嗜肝性
乙肝病毒被人们称为嗜肝病毒是由于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专门攻击肝脏,侵及肝细胞,在细胞内进行DNA复制。大量乙肝病毒集中在肝细胞内,不断的繁殖、复制,成熟的乙肝病毒被肝细胞释放出来后,再次侵及别的健康的肝细胞,这样不断复制,不断侵袭,最终导致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3.3.2 乙肝病毒的轻度的广泛侵及性
所谓乙肝病毒的广泛侵及性主要是指乙肝病毒偶尔也会侵犯肝脏之外的器官和组织,比如胰腺的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等,因而可能引发相关部位的疾病,如乙肝相关性糖尿病,乙肝相关性血液病等等。但并不是说这些疾病一定会发生,而是说偶尔可能发生,大多数的乙肝患者不发生。
3.3.3 乙肝病毒的严格种属特性
乙肝病毒主要侵及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到目前为止,只有人类,黑猩猩,长臂猿,狒狒对乙肝病毒易感,其他动物均不会感染易感病毒。虽然在部分吸血昆虫体内可检测到易感病毒,但这类昆虫并不感染乙肝病毒。
3.3.4 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
我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超过1.2亿,这些病毒携带者均为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者,这些人的感染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感染历程,乙肝病毒在其体内长久存在但不发病,是目前最重要的乙肝传染源。
3.3.5 乙肝病毒变异性
乙肝病毒的变异是指乙肝病的基因突变,其目的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如果强有力的抗乙肝病毒药物进入体内对乙肝病毒进行杀灭,乙肝病毒在对抗药物的过程中会进行自身基因片段的重组从而避免药物的杀灭作用。因此,对于目前乙肝的治疗处于一个瓶颈期,需要进一步增强免疫学的研究从而来提高对变异病毒的杀灭。
3.3.6 乙肝病毒对肝细胞的影响
乙肝病毒对于正常的肝细胞来说是没有任何毒性作用的。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内将自身的DNA片段整合至肝细胞DNA片段上,从而不断复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肝细胞是没有任何伤害的。肝细胞整合乙肝病毒的DNA片段后将其表达在细胞表面从而产生不同的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对于该抗原进行免疫应答,从而产生相关的抗体,这样体内的免疫细胞会将表达抗原的肝细胞进行破坏,从而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即肝细胞的损伤是由于体内的免疫细胞对整合了病毒的肝细胞进行杀灭从而产生了相关的临床症状。换而言之,如果免疫系统不参与免疫应答,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就不会发生肝损伤。
3.3.7 乙肝病毒致癌性
感染乙肝病的患者发生肝癌的原因考虑与肝细胞的表达有关。乙肝病毒的X基因整合至肝细胞中从而导致肝细胞的异常表达突变,从而诱发肝癌。在所有感染乙肝病的患者中,如果乙肝病毒导致肝细胞没有发生基因组表达的突变,则不会导致肝癌的发生。
3.4.1 血液传播
目前是被认为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如输血等,随着医学的进步,血制品的管理进一步严格,血液传播途径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3.4.2 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顾名思义是在医疗的过程中被感染,其中医务工作者是高危人群。
3.4.3 母婴垂直传播
被感染乙肝病的母亲将病毒直接传给新生儿,目前仍未主要的传播方式。
3.4.4 性传播
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已知的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措施包括:避免高危行为,避免暴露体液或血液,对妊娠期妇女采取乙型肝炎病室感染筛查以及采用乙肝疫苗进行主动免疫等。其中最好的预防措施为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可以在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该抗体是一类中和抗体,可以在健康的人体内存活很长时间,对乙肝病的感染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同时,有研究发现[1],针对儿童进行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疫苗的接种除了能够预防乙肝感染之外,还能够防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癌或肝硬化。
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武器,从1982年美法两国批准的血源性乙肝疫苗上市,到目前使用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均大大降低了乙肝的危害。目前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从组酵母乙肝疫苗是通过乙肝病毒S基因酵母细胞的遗传物质来表达的乙肝病毒抗原蛋白,是226-氨基-S基因的产物,我国从1992年引进,1997年投入使用,为降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发挥了巨大作用。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对于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控制和预防乙肝流行是每位医护人员的重要任务[2]。滁州学院2011级入学新生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3.8%,明显低于任萍[3]报道的13.4%,这些数据的变化可能与这些学生出生于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后有关,一部分学生在出生时就接种了乙肝疫苗。这些数据证明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是由必要的,能够减低出生人去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4-5]。
通过本研究发现,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学生通过询问得知,大部分学生为城市学生,部分学生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而出现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说明这部分人感染过乙肝病毒后不治而愈,并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与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特征是一致的。
本研究同时发现,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是非常必要的[6]。从入学时表面抗体阳性率43.5%升高至96.5%证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必要的。针对表面抗原及抗体均阴性的学生进行复种后,仍有108人没有产生抗体,也没有感染上乙肝,这可能是因为只要接种了2个疗程的乙肝疫苗,即使不产生抗体,也存在着机会保护机体不感染乙肝病毒。
部分学生出现的肌肉酸胀为考虑与乙肝疫苗进入体内进行免疫应答造成的,症状轻微,在避免剧烈活动和饮酒后很快即可消失。
综上所述,在我国这样一个乙肝大国,接种乙肝疫苗是完全有必要的;由于大学生目前生活方式为群居生活,有部分学生为乙肝病毒携带,大家群居一起,有较为密切的接触,很难做到完全隔离,因此,只有接种乙肝疫苗,增加自身抵抗力,才能更有效的预防乙肝的传播。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制成,无明显不良副反应,因此更值得推广。
[1] 温立波.两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7(3):133-134.
[2] 李志群,梁建华,王大虎,等.不同剂量乙型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13,6(3):422-424
[3] 任萍,郝鸣鸣.不同程序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比较.[J].中国校医,2001,15(2):107.
[4] 崔富强,王富珍,郑徽,等.中国2005-2007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5):413-417
[5] 党如波,张顺祥,张卫东,等.中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4):385-387
[6] 崔富强,龚晓红,陈园生,等.中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及新生儿以外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6):55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