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妮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
如何把握民生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吴东妮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300
摘要近几年,民生类的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都相继推出民生新闻节目,此类节目关注民生民情,关心市民生活。尽管形式多样,但主导思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映群众的呼声,贴近百姓的生活,但是在民生新闻电视节目中,新闻工作者该如何把握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如何把握新闻的量与度,才达到既能客观公正的将新闻传播出去,又能有效的引导受众?这个问题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思考。
关键词民生新闻;主观性;客观性
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少的学者、专家对民生新闻下定义,做解释,甚至大胆的猜测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趋势。本论文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为例,在学者、专家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如何把握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如何做到一边客观的阐述新闻事实,一边又能够表达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正确的引导受众,有效发挥新闻节目的舆论监督功能。
“客观”与“真实”,是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原则,同时也是使新闻更具可信度的有效的报道方式。真实是客观报道新闻的必要条件,客观则要求在面对新闻事实的时候,记者和编辑应当实事求是、全面公正的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如此才能够增强媒体的公信力,更好的引导受众。
1.1民生新闻中客观性的表现
在民生新闻中,客观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报道内容客观。报道内容的客观是指新闻报道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事件和现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报道者,即不能虚构和夸大新闻事实,更不可任意编造、无中生有。纵观所有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事件,许多民生新闻栏目还设有市民爆料电话,由市民来提供新闻线索,一些民生新闻节目宗旨还着重强调客观报道。报道的内容客观不仅遵循了新闻的客观原则,还增加了受众对媒体的公信力。
2)报道形式客观。报道形式客观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不宜直接在新闻中体现出自己的观点或个人的意见,而应当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将自身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或倾向寄寓于所报道的事实之中。报道的形式客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闻标题客观。电视新闻标题多以单行标题为主,双行或多行标题通常不采取,并多以陈述句为主,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如一则新闻标题《溺水追踪:违法生产非法占地 砖厂将被拆除取缔》就将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客观的展示于众。(2)新闻叙述客观。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必须严格按照“客观叙述事实”的规范,向读者原原本本地提供最原始的事实材料,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忠实的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是谁做的,然后由观众自己去做出比较。在此类型的新闻报道中,通常由记者客观的叙述事实,并以第三人称形式报道新闻,既站在观众的角度,又客观叙述了现场情况,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
1.2民生新闻中主观性的表现
新闻的主观性是新闻媒介或明或暗地表现出的特点的政治立场。美国社会舆论认为,新闻“不客观”、“不可能客观”,甚至是“不必客观”。每一则新闻的选择和编排都是记者和编辑的主观行为,记者和编辑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剪辑新闻的操作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倾向,因此记者和编辑对新闻的分析、解读必然是带有一定的个人意见倾向,如同纯客观的新闻不可能存在一样,没有任何一个媒体的新闻绝对中立,当记者和编辑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选择什么成为头条的时候,记者和编辑的立场就已经蕴涵其中了。主观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主持人表述。无论是从严肃的时政类新闻,到大众化的民生新闻,我们都能发现其中充斥着大量明显的主观性元素,有的直接抒发议论,流露出自己明显的倾向性,把同情、赞扬、厌恶等感情带到报道中。
2)新闻解说词表述。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承担着解释、说明、补充图像并开拓图像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使命。解说词的编撰和播报中语调的运用都能体现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意志。因此,解说词写作和播报的过程即是新闻工作人员主观传播的过程。
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这一提法是正确的,电视新闻早已从单纯的消息扩大拓展到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大行其道的年代,既然其中渗透了记者、主持人、评论员的主观色彩,新闻就不可能再是纯客观的。从以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表现可以看出在民生新闻中主观性与客观性既相对,又并存,客观性是主观性的基础,主观性寓于客观性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的意见、观点必须遵循事实客观真实的基础,“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寓主观性于材料选择之中”,使新闻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民生新闻节目中存在主观性也属情理之中,任何一件客观的事实转变为新闻报道,都要经过记者和编辑的头脑,再通过文字、镜头的转述,此时已进行了主观加工。当然,新闻的主观性是有一定限制的,这就是客观事实本身。只有在事实这一特定范围内,由新闻工作者准确的把握主观性,再将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密切结合,做到互为辩证统一,才会有真正的电视新闻报道。把握民生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如实叙述事实
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结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客观事实说话,“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寓倾向于材料选择之中”。在新闻的报道过程中,报道者不应夹带个人的感情和偏见,只需客观地叙述事实,以免由于报道者所显露的个人的感情和倾向性意见影响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和判断。
2.2多侧面报道新闻
“兼听则明”是观众的普遍心理,观众渴望通过媒体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不仅要多而全,还要真而广,这就要求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要提供更多的视角,对于同一则新闻事件,虽然记者要选择报道的角度,新闻报道提供的信息越全面,观众得出自己准确判断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片面认识和误解就越少。假如是一则负面新闻,则要报道不足的一面,也要报道好的一面,不要轻易表露出记者、编辑的主观倾向,而是让观众去评价、裁决。
2.3使用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就是直接饮用别人的原文原话。新闻报道尽量使用直接引语,要尽可能引述新闻事件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原话,将其原原本本的提供给受众。在形式上,就是要将新闻事件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原话用“引号”引起来,以示此话为其本人原话。尽量少使用模糊的、难以辨别和确定说话人身份,以及说话的实际内容的方式去表述别人的原话。这样使得新闻既真实客观,又能使观众站在不同身份的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2.4记者、主持人在报道时不掺个人意见
我们知道大部分的新闻稿件都由记者写好后交给主持人,再由主持人根据稿件向观众传达,因此只要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把握住了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那么主持人也会根据记者的导向,客观的向观众叙述新闻事件。
2.5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记者、编辑、主持人都应当培养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自身认识事物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运用好新闻语言,练就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在使用新闻语言时应当注意:其一是不能感情用事,直抒个人好恶;其二是不能枉下结论;其三是确需表达主观倾向时,可增加对环境、对人物、事件的渲染,也可借用被采访对象或第三者的话来表达,以此来把握住民生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民生新闻多半再现的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还原事件真相,触碰事件为本质,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尤其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平或者久拖未决的,或有待通过媒体的报道加速解决的事情,更要注重主客观性的平衡。从上文的阐述中可得出民生新闻中主观性与客观性并存的结论,为了体现新闻的客观,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平衡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隽.试论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播报特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4).
[2]新闻学简明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3]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8.
[4]张建珍,吴海清.谁比谁真实(电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
作者简介:吴东妮,所在院校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9-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