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绍荣+李锐
一场不期而遇的检验——
考点设在紧靠“东方之星”号游轮的救援船甲板上
6月2日7点05分,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总值班室接到上级紧急命令:迅速组建医疗救援队,立即赶赴湖北监利,参与“东方之星”号翻沉客轮医疗救援工作。15分钟后,医院召开常委会,成立医院应急救援指挥部,启动应急救援方案。
“神经外科华沙报到、心胸外科刘勇报到、骨科李智报到……”38名医疗队员在接到出征命令30分钟内,携带个人装备,准时赶到办公楼前集结完毕。8点30分,装载1个基数战救药材以及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急救器械的6台救援车辆集合完毕。此时,武汉的天空阴雨密布,但一点也没有减缓医疗队的救援步伐。
送走第一批医疗队,医院救援指挥部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组建第二批救援医疗队。10点整,医院紧急调配12个专业的33名医疗技术骨干和5名勤务战士组成第二批救援医疗队,10时40分集结完毕准时出发。
救援队员从出征那一刻起,就投入了战斗。“伤者必须立刻吸氧”“检查外伤情况”“清理呼吸道”……一路上,专家们预设病情,相互探讨,拿出不少救治生还者方案。
11点10分,第一批医疗队到达监利救援指挥部,到现场查看后选择在离出事船舶最近的航道施工船上开设救治点。
此时的监利,一会儿雨一会儿晴,闷热难耐,焦急待命的医疗队员们,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坐等任务不行,搜救出水的幸存者一刻不能耽误,我们必须到搜救最前沿去。”院长周赤龙带着4人医疗小分队,乘海事船前往大马洲水道,登上了紧靠“东方之星”的救援船甲板。
甲板上成功抢救陈书涵——
守望七天七夜,只为创造更多生命奇迹
6月2日下午3点,得到水下通知,一名被救者要浮出来了。周赤龙带领普外科的张翌医生,抬着担架冲向了倒扣的“东方之星”船底板上。黑色的潜水罩一露出水面,他们就弯下腰,将获救者陈书涵从水里抱上来。
救援船甲板上,各类心肺复苏药品、抢救溺水所需的器材早已就位。陈书涵被托出船体时,全身剧烈颤抖,浑身是油,呼吸急促地说着:“我好冷。”
“呼吸急促,心跳120!”护士长曾尟梅边测量边为医生报送基本生命体征。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3名医生立刻进行急救。
经过10多分钟的现场救治,陈书涵生命体征慢慢平稳,医疗队员随海事船将其送至医疗点。
陈书涵的成功抢救,极大鼓舞了医疗队员们。夜幕降临,岸堤上的几名医疗队员乘船登上甲板增援,甲板上的医护人员原本可以轮班休息,可谁也不愿走,都说:“不累!”实际上,大家已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
3日凌晨3时50分,潜水员再次传来信息:“在水下摸到一个人。”医疗小组立刻按计划在倒扣的“东方之星”游船底板上展开急救设备,遗憾的是,对方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接下来的搜救中,甲板上的医疗队员们始终盯在一拨又一拨下潜的潜水员身上。只要有潜水员抱人出水,医疗队员就冲上前,把人从水里抱出来,摸他的脉搏。医疗队员阳光哽咽着告诉笔者,我们多么希望,每一个抱上来的人,都有脉搏跳动……
直到6月8日9时5分,救援现场所有船舶同时鸣笛3分钟,搜救人员集体为遇难者脱帽默哀。
刺破长空的汽笛声响起时,洪求兵、张波、李智、曾尟枚、徐娟、董玉梅6名队员正在“东方之星”船体二楼进行地毯式搜索。他们先是一愣,之后哭成一团……
在救援现场的甲板上坚守了100多个小时的医疗队员们,直到这一刻才肯相信,他们守护多日的“东方之星”号客轮再不会有生命的奇迹。这一刻,他们哭得痛彻心扉,他们多么希望汽笛声永远不要响起……
为了生命最后的尊严——
宁可自己手臂磨破皮,不让逝者再受一点伤
从3日早晨开始,潜水员抱出来的人越来越多。医疗队员首先查看有无生命体征,然后小心地整理遗体、稳妥地抬上担架,轻轻盖上床单,转交到战士手中。
从水上将遇难者遗体托上担架是个体力活。由于江水长时间浸泡,遇难者遗体的重量基本上翻了倍。医护人员为了不让遇难者遗体磕碰到船体,他们手拉着手延伸到水边,然后将自己的手臂伸进浑浊的江水中把遇难者托起……
为了保护逝者的尊严,医疗队员小心地把他们睁着的眼睛、张开的嘴巴轻轻合上,把他们被江水卷起的衣服拉整齐。衣服被冲走的,就用被单给盖上。
船体扶正前,一些遇难者遗体从船舱漂了出来,医疗队员和某舟桥旅的战士们组成临时分队,乘坐冲锋舟拉网式搜寻江面上发现的遇难者。
“每打捞上一具遇难者遗体,我们就一直护着他,放在担架上,想办法固定起来,因为船在水中是晃动的,抬着的时候,颠簸中可能滑下来。”医疗队员曾尟梅说。
6月5日晚9时许,“东方之星”船体扶正后,医疗队员们和舟桥官兵分为若干个搜救小组带着强光手电,一起进入船舱。
登船的那一刻,看到那么多遇难的同胞,大多数保持着痛苦的求生姿势,作为医护人员,他们痛心,遗憾。舱内的情景异常复杂,乱七八糟,无处下脚,到处是淤泥,天花板上不断滴水、掉泥浆,不少遇难者被家具压着……
“遗体经过江水浸泡后极易造成二次损伤,不能直接拖拉。”医疗队协理员万劲松带着5名舟桥战士,用肩膀一次又一次扛起压在遇难者遗体身上的重物,并用身体护着遇难者,然后将他们轻轻地托上担架。直到任务完成后,他才知道自己肩膀上掉了一块巴掌大的皮。
在船舱内大搜救的最后环节,4层破拆,进去的时候,难度很大。经专业破拆力量的帮助,救援人员在一个墙角边发现船体上最后一名遇难者,保持着向上攀爬的姿势。医疗队员洪求兵禁不住泪水奔涌,深深地三鞠躬:“让我们带您回家吧。”
6日凌晨4点左右,船舱内面上的搜救任务基本完成,队员们体力早已透支到了极限。这时,医疗队接到指挥部再组建两个攻坚组的命令,队员李智第一个站了出来,其他队员纷纷请缨。
周赤龙告诉笔者,进舱搜救10几小时,剧烈的劳动强度,医疗队员没有人休息,没有人睡觉,没有人吃饭,因为身穿防化服上厕所不方便,队员们连水都不敢多喝,但是谁也不愿意下“火线”。女队员董玉梅和另外3名队员负责现场消杀,背着三四十斤重的喷雾器从船舱一楼爬到四楼,再从四楼爬到一楼,不放过每一个角角落落,脚板被铁钉3次扎穿,直到船舱大搜救任务结束才上岸进行简单处理;队员罗桃娇因为连续发烧低血糖,两度晕厥,领导要求她上岸休息一阵子,她却哭着说:“能让这些遇难者尽快安全地回家,也许是我们最后能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采访中,医疗队员曾尟枚伏在桌面上,压抑着声音,呜呜地哭。干了20多年的护理工作,曾尟枚参加过无数次抢救:“每救一个人,我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但这次不一样,“我无法挽救他们,顷刻间,船倒扣,我们再也无法挽救他们!”她有深深的挫败感,“在灾难面前,我们无能为力,那就照顾好他们的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