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广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苏广玉
目的 探讨应用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6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18)。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CRT。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住院率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再住院率分别为5.56%、0.00%以及5.5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7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功能;起搏导线
目前,探索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有效治疗方法并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得到改善已经成为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近年兴起用来治疗心力衰竭的一种非药物新手段,国际上已进行过不少临床试验并对此表示认可。本文选取36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探析采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手段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4年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以及欧洲心脏病学会2005年所制定的CHF诊断以及治疗指南[2-3]:LVEF≤35%,并且为窦性心律,使用指南推荐药物进行治疗之后NYHA依然为Ⅲ~Ⅳ级,心脏失同步,QRS超过120ms。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18)。观察组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7~68岁,平均(57.8±8.4)岁。心力衰竭史1~4年,平均(2.2±0.3)年。对照组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1~69岁,平均(58.3±6.5)岁。心力衰竭史2~5年,平均(2.6±0.5)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心力衰竭史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CRT进行治疗。依据David等介绍的方法进行[4],所有患者均于左锁骨下进行静脉穿刺并在冠状静脉分支内、右心房耳部以及右心室的心尖部等部位分别置入一根起搏导线。之后进行左心室电极植入:通过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充分了解患者分支血管的走行情况后于冠状静脉窦侧支或后侧支植入左心室电极。记录下此时冠状静脉窦内心电图所显示的小A大V波,确认心室起搏图形后,对患者的右心房以及左、右心室的起搏阈值和感知参数进行测试,完毕后使用Y型转接器将起搏器心室插孔和左、右心室的电极导线连接起来。将起搏器放置在患者左胸前皮下囊袋后仔细将切口缝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疗效评价指标》[5]对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另外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住院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根据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判定治疗效果:患者心功能分级结果改善2级为显效,心功能分级结果改善1级为有效,心功能分级无改善甚至发生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的比较(±s)
表1 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aP<0.05;与治疗前相比,bP<0.05
?
2.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住院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再住院率分别为5.56%、0.00%以及5.56%,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住院率的比较[n(%)]
2.3 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n(%)]
心力衰竭为心脏无法有效排出静脉回流血液而无法满足机体组织所需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患发展的终末阶段[6]。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水肿、无力以及呼吸困难,若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心衰情况依然无法获得缓解,就可能进一步发展为顽固性心力衰竭[7],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生命威胁。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以及房室之间的传导往往会受到阻滞,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反流,对左右心室的充盈造成影响。再加上左右心室的收缩无法同步,心力衰竭问题将会进一步加重。许多临床研究均认为,CRT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双心室的收缩不同步问题,改善左室充盈,让心脏的收缩能力得到增强,减轻反流程度[8]。
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采用CRT手段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得到大幅改善,并且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再住院率为5.56%、0.00%以及5.56%,与对照组相比均大幅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提升,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双心室同步起搏可以让双心室同时激动,提前左心室的收缩并让左心室的充盈时间得以延长,这样房室的收缩顺序就得到了优化,同时也消除了心室内的传导延迟问题,避免了左心室收缩不协调以及收缩期二尖瓣返流等情况的出现。减少心腔内的分流减少之后心肌收缩效率以及总心排量就会随之增加。第二,双心室起搏有效增加了心肌的做功效率,并让心功能得以改善, 减少了刺激因素,让心功能恶化-神经内分泌激活-心脏重塑-心功能恶化这一恶性循环被阻断,发挥重塑心脏的作用[9-10]。由于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显示CRT具有增强衰竭心肌收缩的能力,因此本次研究配合药物治疗来协调患者心肌的收缩,以强化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手段可有效优化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房室的收缩顺序,并避免收缩不协调以及二尖瓣返流等问题,重塑心脏,建立良性循环,缓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 钟志雄,李存仁,李斌,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12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3(8):281.
[2] 李晓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性别差异[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6(4):488-489.
[3] 李真,王莹琦,杨东辉,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2(6):151-154,158.
[4] 张海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3,8(4):197,199.
[5] 崔振双,周冬翠,张晓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J].医学综述,2013,16(20):3045-3046.
[6] 杨占彪.老年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5):89-90.
[7] 郑元琦,郭益红,林美明,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16(15):18-19.
[8] 戴成久.难治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应用进展[J].首都医药,2014,10(12):19-20.
[9] 高艳,赵玲.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优化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6(11):781-785.
[10] 高文霞,纳丽莎,叶晶晶,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2):115-11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heart failure. Methods 36 cases of intractabl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dmitted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8 cases in each group .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routine medic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CRT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Heart function indexes,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mortality,re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effectiv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heart function indexe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mortality and readmission rates were 5.56%, 0% and 5.56%,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44%,respectively,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77.78%,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eart failure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heart failure with marked application effect.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Heart failure;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Heart function; Pacing lead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9.002
广东 514000 梅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科 (苏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