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志宇
在中小学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部分老师并没有太高的学历水平,他的课学生们爱听,学科成绩也很好。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学生们并不买他的账,学习兴趣不高,课难上,教学效果也不好。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并及时做出回应。
一、教师应该关注以下课堂信息
1.知识信息
知识信息主要是指经过教师加工、优化后的学科信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包含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每个方面又是一个大体系,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取舍和组合,以适应课堂的需要。比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三步走战略目标教学中,当老师讲到现在我们已顺利完成第二步,也就是说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时,就有同学在下边嘀嘀咕咕了:“没有吧?不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吗?”此时,教师就要把握好课堂生成的知识信息,灵活处理教材,要将第九课的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相关知识提前在本节课讲解,让学生明白目前的小康生活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全面小康提出的背景、目标、建成等方面对知识进行阐述,学生心领神会了,教师学生都会有成就感、收获感。
2.心理信息
心理信息是指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普遍性信息。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多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有时表现得比较固执和偏激;初中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表现欲较强,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接纳和肯定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应该要把握和关注的信息。例如,思想品德课堂设问往往比较开放,当学生回答不全面、语言通俗、政治术语不强时,教师切不可当头一棒,全盘否定,而只能旁敲侧击、循循诱导,鼓励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敢于大胆地展现自我,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3.情感信息
情感信息是指初中生在课堂内容的熏陶下而呈现的情感表现。比如,学生对一个老师喜欢的情感,不会单单停留在这个老师对他很和蔼的层面上,还会从这个老师的学识、人品等方面生成一种尊敬的情感。在一次试卷讲评中,我发现一个平时跟我关系特好的同学跟平常表现很不一样,把试卷揉成一团,坐姿极难看,脸上流露出不满、愤怒的情绪,当我发现学生的这一情感信息以后,不动声色地走到他身边温和地说:“遇到什么麻烦了?下课我们聊聊。”虽然之后学生情绪没有进一步爆发,但还是没有调整过来,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我没有过多理会他,下课了,他主动来找我,情绪还是很亢奋,通过沟通得知,有同学告诉他,我在其他班讲评试卷时说过“这么简单的题某某班某某同学都错了”,他觉得老师的这种做法伤害了他,有损他的自尊。“老师的为人你还不知道,你觉得我会这么说吗?”“是的,我也不敢相信,可同学就这么说的。”经调查,是他的好朋友跟他开了个玩笑戏弄他的,真相大白之后,他主动向我承诺:“老师,请您再给我一张试卷,今天的课我没听好,我重做一张。”第二天,一张书写非常漂亮的试卷交到了我的桌上。
4.态度信息
态度是学生心理、情感认识的一种外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透过学生的态度来揣测学生的内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推进课堂发展。视频、辩论赛、情景剧表演、课堂比拼等学生感兴趣,参与度高,表现出较好的学习态度。教师课堂上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的能力对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保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应从这些方面捕捉信息
1.课堂对学生知识经验产生的影响
知识的接受和创造都基于一定的基础,新知识对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表述中判断。一个基本的判断方法是:学生的回答既能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阐述,又能适当地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提升,那么,我们的课堂可以继续推进,否则,就要进行分析判断,及时调整课堂策略。
2.课堂对学生心理经验产生的影响
对于一个较为难懂的话题,我们尽可能展示我们的生活图片,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认识。比如,在学习“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内容时,很多课堂采用了“竞走”冠军的那张图片,其实,我们不如就展示班级篮球赛的几张图片,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体会“合作与竞争”的要点。
3.课堂对学生情感经验产生的影响
曾经影响教师这一代的“蒋大为、张学友、刘德华”等歌星也许已经不能唤起学生对明星的崇拜,对理想的追求,找不到情感的共鸣。我们尽可能关注“周杰伦,李宇春”,不再是“机器猫”,而是“灰太狼”,这样更容易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推动课堂效率的提高。
4.课堂对学生态度经验产生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对教师的态度是课堂效果的“晴雨表”,它能非常明显地反映出课堂的成败,我们及时捕捉学生态度变化的信息,给予相应的回应,使课堂不断涌现生命的活力。
三、教师应怎样回应课堂信息
1.语言回应
语言回应是教师课堂回应的一种基本形态,对课堂基本知识的讲解和阐述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教师语言回应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洁、认同。如,教师讲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时,学生提出问题:我国是否还有其他的政治制度?此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提问质疑置之不理,而是要及时捕捉住学生的问题信息并进行回应,可以蜻蜓点水地适当对其他的几个政治制度加以补充,以满足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渴求。
2.动作回应
动作回应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回应方式。首先,教师的基本动作要符合课堂的礼仪要求,做到动作优雅,不能有不符合一般心理的习惯性的不雅动作,比如,双手抱在胸前,居高临下;说话时,手不断地敲击讲台;更不能有摔书之类的暴力行为。其次,教师的动作要回应学生的反应。特别是现在的课堂比较开放,有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等,网散得开又要收得拢,时间的控制又要恰到好处,老师们常用的裁判员“暂停”的手势,远远比课堂上老师大声说“停下”“安静”这类词语得体得多。
3.情态回应
情态回应是课堂回应的点缀,是教师课堂智慧的体现。课堂活动推进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某个学生走神了,课堂内容与某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毫无联系,教师也不愿意因为这些意外而打乱课堂节奏,以至于影响到所有学生,这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一个表情、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来回应相应的对象,让他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老师和他在一起,它不是孤独的。
4.设问回应
设问回应常常出现在突破难点的地方。比如,我们在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时,学生觉得这个知识抽象、深奥难懂,我们可以从小处引入设问:“我校的校训是怎样的?(诚、正、勤、健)他对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前景有什么影响?”通过探究,学生发现我们的校训内容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应该是教师展示一幅作品,而应该是创作一幅作品。课堂是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的,只有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高度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及时捕捉到发自学生生命底层的呼唤,不断形成一种共生共享、生命力泉涌的状态,才能永葆课堂活力。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