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娇 牛明芬 马建等
摘要:将猪粪与秸秆通过调节水分以配比3 ∶1(以鲜质量计)的比例,采用机械强制通风、人工翻堆的静态高温堆肥方式,研究堆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pH值、氨氮含量、种子发芽指数已趋于稳定,初步认为堆肥24 d腐熟基本完全,堆肥过程中,2次堆肥温度均可超过55 ℃。堆肥初期渗滤液排放量较大,之后逐渐降低。2组试验中堆肥渗滤液排放总量在75 mL左右,初步得出堆肥渗滤液产生量与堆肥投料质量线性关系为y=0843×x×A+67485(式中:y为渗滤液产生量,mL;x为堆肥投料质量,kg;A为投料含水率,%)。
关键词:猪粪;秸秆;堆肥;腐熟;渗滤液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314-02
目前,我国畜禽粪便处理基本以干燥法、焚烧法、堆肥法为主,堆肥处理能力较高,同时可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农产品产量及品质、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畜禽粪便高温好氧堆肥初期产生大量高浓度的有机渗滤液,堆肥渗滤液渗到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浓度、亚硝态氮浓度增加,危害人类健康。HJ 497—2009《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规定,堆肥场内应建立收集堆肥渗滤液的贮存池,考虑防渗漏措施,不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但是现阶段国内畜禽堆肥场没有对贮存池的渗滤液进行专门处理,有堆肥场将渗滤液用于二次堆肥,堆肥产品中有机物、重金属等含量偏高,限制了堆肥的使用。本研究模拟堆肥并收集渗滤液,通过分析渗滤液的排放量与性质,选择合适的后续处理方法,旨在为渗滤液达标排放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为有机玻璃制成的密闭容器,长300 mm,宽240 mm,高360 mm,堆肥外套电热毯进行保温,装置底部安装曝气盘进行强制通风,空气泵连接曝气盘进行间歇式通风,人工翻堆,装置底部留有排液管收集滤液(图1)。
1.2 试验初始条件及配比
本试验所用新鲜猪粪取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站,秸秆经粉碎后处理成1~3 cm的小段粒径,试验分为2组,在基本性质相同的情况下,第1组堆肥质量为 15.13 kg,第2组堆肥质量为16.92 kg,堆肥基本性质见表1。
1.3 方法
1.3.1 采样及方法 本试验以猪粪、玉米秸秆为材料,堆肥原料混合均匀,混合后物料含水率55%左右,装置外面包裹电热毯以保证堆体内部温度,每3 d人工翻堆1次,机械间歇式通风,前4 d每3 h通风30 min,之后每6 h通风30 min。堆体中心插入数字温度计,每天10:00、16:00各记录1次堆体温度,取平均值。分别在0、2、4、8、12、16、20、24 d采集3个平行样,用密封袋封存并冷藏在冰箱中,部分样品经自然风干后过100目筛,备用。
1.3.2 检测项目
将3个平行新鲜样品混匀后取1 g放在锥形瓶中,按水肥比10 ∶1用去离子水浸提1 h,用Orion 868型pH计测定pH值,取风干后过100目筛的堆肥样品1 g放入离心管中,加入50 mL去离子水,3 000 r/min离心15 min,过0.45 μm纤维树脂滤膜。用凯氏定氮仪法测定水溶性 NH+4-N、NO-3-N含量,用multi N/C 3100型TOC分析仪测定水溶性碳化二亚胺(WSC)、总氮(TN)含量,用消解仪、分光光度计测定化学需氧量(COD)含量。测定种子发芽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变化
堆肥内部温度变化既能反映微生物所具有的活性,又是堆肥稳定无害的重要标志。由图2可以看出,2次堆肥迅速升温至50 ℃以上,从堆肥初始的升温阶段迅速进入高温阶段,温度变化比较敏感,高温阶段反映堆肥前原料配比以及预处理好坏,是有机物在堆肥过程中氧化分解的关键阶段,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堆肥的进行。2次堆体温度达到50 ℃后,均持续了5~7 d,之后温度迅速下降,随后温度有所回升,最后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从图2可以看出,堆肥分为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稳定期,可以从温度变化曲线判断堆肥的进行情况,高温堆肥符合卫生指标《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的要求。
2.2 pH值变化
由图3可知,2次堆肥原料的初始pH值呈中性,堆肥结束时pH值为7.0~8.0。堆肥初期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增加了酸性物质,导致pH值下降,之后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堆肥中NH+4含量增加,碱性增强。高温阶段嗜热微生物代替中温微生物进行降解活动,此时铵态氮也迅速积累,pH值达到最高,较高的pH值使得氨气逸出堆体,物料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含量增加,导致堆体pH值下降。pH值变化呈先降后升趋势,堆肥完成前pH值为8.5~9.0,成品pH值为7.0~8.0。
2.3 水溶性氨态氮(NH+4-N)含量的变化
初期堆肥1次发酵时,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迅速降解,由于初期堆肥含水率比较高,因此生成的氨通过溶解作用以NH+4-N离子的形式存在,氨氮含量不断增加。由图4可知,处理1氨氮含量由初期的2.13 g/kg 迅速增加到3.52 g/kg,高温期开始下降,第12天降到1.15 g/kg,这可能是由于在高温环境下,物料中水分蒸发,引起NH3大量挥发。堆肥第12天左右开始的2次发酵中,NH+4-N的变化规律类似于1次发酵,但作用机理不同。初期是在微生物作用下,2次发酵氨氮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进一步被氧化成NO-3-N,因此NH+4-N含量回升,出现1个小峰值后开始下降。2次堆肥均符合堆肥腐熟标准[1]。氨氮损失比较多,这可能是由于强制机械通风不利于氨氮累积[2],加快了氨气逸出。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2次堆肥启动后24 d已基本腐熟。堆肥过程中,2次堆肥温度均可超过55 ℃。其中堆肥高温在 50 ℃以上持续了5~7 d,pH值最终稳定在7.0~8.0,满足了堆肥高温无害化卫生标准。堆肥过程中渗滤液排放表现为:初期排放量较大,之后逐渐降低。2组试验中堆肥渗滤液排放总量在75 mL左右,初步得出堆肥渗滤液产生量与堆肥投料质量线性方程为y=0.843×x×A+67.485。
参考文献:
[1]Bernal M P,Paredes C,Sanchez-Monedero M A,et al. Maturity and stability parameters of composts p repared with a wide range of organic waste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1998,63:91-99.
[2]Sartaj M,Fernandes L,Patni N K. Performance of forced,passive and natural aeration methods for composting manure slurries[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7,40(2):457-463.
[3]Zucconi F,Forte M,Monac A,et al. Biological evaluration of compost maturity[J]. Biocycle,1981,22:27-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