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玮
从发现之日起仅4年,即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年产原油达到161.6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38.5%,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
经过六十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克拉玛依油田相继发现百口泉、乌尔禾、玛湖、石西、克拉美丽、盆五、滴西和吉木萨尔等近30多个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超过3亿吨。
陈师傅开着车载着记者,从克拉玛依市区出发,先后经过白碱滩、百口泉,然后途经油田专用道直抵乌尔禾。从笔直的公路向两边望去,所见的是耸立在戈壁滩上的一排排整齐的抽油机,海一般的无边无际。
六十年的时间,这座荒原油城成就了一段神话。
神话般的荒原油城
“我母亲一个人先到了克拉玛依。”陈师傅对记者说。
陈师傅父母是成都人,二人新婚不久,偶尔遇上克拉玛依油田到成都招人,陈师傅的母亲当场填表报了名,拿到了80元的“安家费”。
陈师傅的父亲那时在成都一家设计院工作,他对新婚妻子的选择不能理解,说“成都多好,干嘛要去克拉玛依”,但妻子还是购买了皮箱、大衣等物品,甩给爱人一句“我走了”,就真的头也没回地上了火车。
陈师傅的母亲在钻井队当了采集员。两年后,母亲回成都探亲,把父亲也一并带回了克拉玛依。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像陈师傅父母那样从内地来到克拉玛依的人,还有很多。
1956年是克拉玛依油田开始试采的一年,当年新打井21口,生产原油16424吨。
红旗招展,井架林立,令曾经是“没有草,也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滩容颜大变。
得知黑油山发现石油的消息之后,毛泽东不仅连夜打电话向石油部询问黑油山的具体情况,并作出指示,“要号召全国支援黑油山油田建设”。
1956年,《人民日报》于5月14日和23日两次发表社论《迅速支援克拉玛依油区》《加速发展石油工业和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从而掀起了一个全国各界在人财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热潮。
国务院迅速组织13个部委支援克拉玛依,全国16个省市区的35个城市的工厂、企业为克拉玛依生产各种急需的设备,同时从苏联、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大批油田急需的钻探设备和器材,也源源不断运往克拉玛依。
新疆自治区从各单位抽调了500余辆汽车,抢运积压在边境口岸的1.5吨石油物资。
1956年6月,第一支来克拉玛依参加石油工业建设的转业部队—北京军区组建的“石油钻探团”到达克拉玛依矿区。
石油工业部也迅速调集大批力量,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石油部运输公司第一运输大队进驻独山子,第三运输大队进驻乌鲁木齐,担负起克拉玛依油田物资和油品运输任务。延长油矿、玉门油田、四川石油管理局也抽调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参加克拉玛依油田建设。 1956年7月,乌苏县派来缝纫小组支援克拉玛依。12月,塔城专区动员了1000峰骆驼来到克拉玛依帮助运送过冬木柴。
1956年的国庆节庆典仪式上,“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巨大模型赫然现身在游行队伍中,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在“全国支援克拉玛依”的号召下,1956年至1957年,自治区交通厅运输局先后派出623辆汽车,承担修筑独克公路沙石料运输和克拉玛依油田物资的长途运输,共完成货运量35万吨,货物周转量5000吨任务。
“三年以前,这里只有一个打猎的维吾尔族老人,可是三年以后,你们已经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立起一座4万人口的石油城市,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也是一个动人的神话。”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朱德在1958年9月视察克拉玛依时,这样赞扬克拉玛依石油工人。
掀起一股跃进狂飙
1958年,全国都在“大跃进”,进入勘探与开发并举阶段的克拉玛依,更是狂飙突进。
前一年,新疆石油管理局的75个钻井队平均年进尺是2193米。
玉门的王进喜,提出了月钻进上千米的目标,克拉玛依标杆钻井队—1202队队长张云清提出要赶超王进喜。
1958年3月4日,1202钻井队钻井月进尺累计达1001米,实现了进尺“月上千”的目标。
就在张云清与王进喜较劲时,李世顺钻井队却夺了先。
从1958年7月12日到8月11日,李世顺钻井队30天钻进了2180米,月钻速达到2627米,摘下了“月上双千”的桂冠。
李世顺钻井队是1956年3月来到克拉玛依的。在“猛力钻进”口号的鼓舞下,这一年他们用89天钻成了4口井,还是在气温长期保持在45摄氏度、屡屡断绝饮用水的情况下取得的。
在快速、安全的同时,李世顺钻井队还节省出了200多米的套管和50吨重晶石,这些材料在建国初期是非常宝贵的。他们这种“多快好省”的工作作风,很快开始在各钻井队推广。
1958年,克拉玛依有72个钻井队共241队次实现了钻井“月上千米”,有19个钻井队实现了“年上万米”,全年完成钻井进尺62.75万米,钻井数量是1956年至1957年的40倍,年产原油35.73万吨。
油田的“半边天”
记者在黑油山巧遇艾建军。
艾建军的父亲1956年随石油师大队人马来到克拉玛依,曾任一厂采油大队的首任队长。母亲是女子采油班职工。
“1957年,我到了克拉玛依,先当了一年家属,后来成立了女子采油班,就工作了。”艾建军母亲告诉记者。
在她的记忆中,上班坐解放牌卡车,好一点有能挡风的帆布,有的连帆布都没有。冬天,穿着笨重的棉衣棉裤,在车上的感觉就一个字:冷!寒风一刮,直逼进骨头里。
1957年2月,王从容从乌鲁木齐来到克拉玛依。为了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乌鲁木齐地调处抽调了近80名同志来到克拉玛依,成为克拉玛依最早的采油工。王从容是这批采油工里4位女工中的一个,被分配到了采油厂采油三队。后调任新成立的三八女子采油队,先后任采油工、大班班长、副队长。endprint
采油工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巡井。王从容所在班上有50口井,为了加快速度,巡井时都是两个人分头进行。有一个冬天的晚上,大风呼啸,王从容一个人巡井,将一个穿着厚厚的“毛毡大衣”(冬天为防冻保暖而包)的采油树当成一个蹲着的人,吓得手脚发抖,后背不停地冒汗。
采油工还有一项任务是清蜡。那时没有清蜡的机械,全靠人工完成。女工爬到采油树上去清蜡,为防止从采油树上掉下来,一只手要死死地抓住放喷管,另一只手提着铅锤,反复提拉,直到将井口清理干净出油为止。
刚到采油队的时候,王从容一只手根本提不动铅锤,只能将整个身体靠在放喷管上,用两只手提拉铅锤,衣服上蹭得都是油。“经过锻炼之后,每个女工的力气都特别大,别说让我们手提铅锤了,就算是扳手腕,也比那些没怎么干过体力活的男人厉害。”王从容说。
1958年,克拉玛依还成立了“三八女子钻井队”。这个钻井队成立仅13天,打的第一口井就出油了。她们把自己打出的原油装在小玻璃瓶里带回家给丈夫看,送给孩子当礼物。
1958年,朱德元帅视察克拉玛依油田时,特意来到“三八女子钻井队”慰问女队员们,并说,“你们干得很好,将了男同志一军!”
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油矿进行调整,女子采油队、女子钻井队先后解散。艾建军的母亲回家当了几年家属,再上班时已是上世纪70年代。王从容被调到采油一厂机关,1987年退休。
制服“两降一升”
1959年,克拉玛依油田产量在1958年35.73万吨的基础上,“翻筋斗”式地达到了98.21万吨,占当时全国油田产量的40%以上。
也就在这一年,中国发现了大庆油田。
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从仅有的几万名石油工作者当中,选派出了包括克拉玛依油田最高行政领导—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张文彬在内的6000多名骨干支援大庆会战并扎根在黑土地上。
1960年5月,国务院任命秦峰就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
此时,克拉玛依油田面临的形势很严峻:第一,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经济建设和油田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第二,大庆油田发现后,全国支援大庆油田会战,克拉玛依油田大部分技术人员和设备被抽走,油田生产力严重不足;第三,克拉玛依油田刚投入开发就出现了“两降一升”(地层压力下降、产量下降、油气比升高)的情况。
“我们要对党和国家负责,绝不能让好端端的油田毁在我们的手里。”秦峰在各种会议上大声疾呼。
为搞清楚“两降一升”的原因,秦峰亲自到油区,收集整理了大量地质资料,并多次召开地质技术干部座谈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着手研究改变油田被动局面的对策与措施。
1960年8月,秦峰率领地质、采油、计划等部门的人员前往北京汇报油田开发中暴露出来的问题。9月,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带领工作组来油田蹲点调查;10月,油田确定了“以采油为中心,加强注水、修井、油井管理”以及合理开采的工作方针。
但是,要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
从1961年开始,克拉玛依油田做了三件事:首先成立了油田地质研究大队,从油田构造、油层、油气水分布、油层流体性质、原油储量核实、调整方案编制等6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重新认识油田。其次,通过钻135口检查井和资料井,弄清了克拉玛依油田的性状—呈窝窝状分布的极不均质的低渗透油田,原来不合理的开发方案是导致“两降一升”的主因。最后,重新核实油田面积、储量,为油田的全面调整提供了依据。
通过一番调整,到1965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恢复到93万吨(含百口泉油田、乌尔禾油田、红山嘴油田),年底具备了年产100万吨的生产能力,1966年达到114.7万吨(含百口泉油田、乌尔禾油田、红山嘴油田),实现了稳产100万吨的调整目标。
新油田成为增产主力
1978年,克拉玛依原油产量为300多万吨。如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做出新贡献呢?新疆石油管理局决定,在百口泉地区开辟新油田。
1979年6月20日,百口泉地区第一口油井正式投产;7月1日,开井30口,日产原油1012吨。至此,“大干苦干90天,拿下油井30口,日产原油新增1000吨,抢建7个井组,建成百联站,夺水3000方”的目标顺利完成。
1987年2月,准东开发会战全面打响。钻井、油建、运输等5000多人的参战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准东,开进火烧山。经过历时一年零七个月的会战,火烧山油田累计投产新井387口,建成产能108万吨,生产原油123.34万吨。
1987年,康世恩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把火烧山油田发现列为1986年我国石油勘探10个重要发现之一。
1992年8月,彩南会战全面展开。到1993年年底,彩南就建成100万吨产能,实际投资不到10亿元,实际产能却达到了110万吨,当年即收回了全部建设投资。有人比喻,彩南会战,是从沙漠腹部抱了一个“金娃娃”。
2002年,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千万吨级大油田的目标,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也是我国陆上的第四大油田。
老油田的二次开发
从1981年始,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连续二十七年持续增长,主要是靠新区替补实现的。尽管每年都新建160万吨以上的产能,但总产量增长幅度并不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老区的重视程度不够。
历经五十年的勘探开发,很多老油田已处在“双高”阶段,即高采出程度和中高含水阶段,老区实现稳产的难度很大,要增产就更不易。
2003年至2005年,经过对老油区的加密调整试验发现,采油速度由调整前的0.49%上升到1.01%,年产油量由调整前的43.12万吨上升到104.23万吨,新增可采储量7.04万吨。实验还形成了新技术和新工艺,为老油田的二次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endprint
研究显示,仅在克拉玛依油田一至四区及六、七区的83个区块上,通过平面加密调整、完善注采井网等方式,就可打新井4700口,可新增可采储量4142.32万吨。
2007年,六中区克下组油藏为推进二次开发而实施的水平井也取得了喜人的效果,新投水平井平均单井日产油超过16吨,产量是同一油藏新投直井的4倍以上,含水率由新投直井的平均61.6%降低至平均25.2%。
“开发了五十年,我们的采出程度还不到20%。仅仅一个20%,就要几代人为之奋斗,祖国西北边缘油田开发一百年以上是显而易见的事儿。”新疆石油管理公司开发处的王国辉说。
打造世界石油城
过去,各油区的生产数据,靠人力统计、汇总、逐级报送。现在的采油现场,只看到“磕头机”在不停地工作,工人们在控制室移动鼠标,就将油田生产情况输入到计算机里。
换言之,坐在装有相关系统的电脑前,轻点鼠标,全油田的任何一口油井的任何情况,一切均可尽收眼底。
到2008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克拉玛依数字油田信息平台”不断升级,平台上80多套系统一共开发了16000多项功能,并且实现了所有系统的集成。难怪克拉玛依人骄傲地说,克拉玛依油田有两个,一个在准噶尔盆地38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另一个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中。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油田中都处于领先水平。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克拉玛依必须考虑的前瞻性问题。
2010年2月,克拉玛依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克拉玛依市市长、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陈新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构想。
“如果我们单纯地靠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资源生存和发展,只能是死路一条。换个角度,我们不仅要依托本地的油气资源,而且还要依托整个中亚乃至全世界的油气资源;不仅要发展与油气直接相关的产业,而且要发展有间接关联、可以面向社会各个领域服务的信息、金融和旅游等第三产业、外向型产业。这个就是我们所要发展的克拉玛依,这个也是我们要花大力气打造的世界石油城。”陈新发如是说。
油气生产基地、油气技术服务基地、炼油化工基地、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是奠定克拉玛依世界石油城的稳固根基。
2009年,独山子建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加上原有炼化能力,已经达到1600万吨的加工量。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原油能输送到独山子,这意味着资源是有保障的。依托克拉玛依油田的稠油等独特资源,在中石油炼化板块利润排名中,克拉玛依石化工业一举夺得了头把交椅。
金融产业、信息产业、旅游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的低碳产业,也是今后克拉玛依最有希望的产业。在五大产业基地与三大新兴产业的交错发展中,克拉玛依将最终完成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