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龙
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诊断与临床分析
王振龙
目的 探讨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和疗效。方法 选取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患者12例,拍摄颅骨X线骨正侧位和切线位,头部行CT扫描和MR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骨生长性骨折好发部位为顶骨,常见缺损呈梭形、近似圆形和长条形,边缘不规整,部分呈火山口状隆起。CT检查显示2例颅骨缺损边缘骨质密度大并向颅外隆起,呈“火山口”形状,3例显示缺损部位蛛网膜囊肿的改变,并可见脑实质内脑穿通畸形。MRI显示骨折部位脑组织出现长T1、T2信号。结论 CT和MRI检查诊断颅骨生长型骨折精确度高,优于X线检查。生长性骨折应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的预后不良。
颅骨;生长性骨折;影像诊断
颅骨生长性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颅骨骨折类型,多发于婴幼儿,见于颅骨骨折后预后不良造成的颅骨缺损[1],严重可伴有迟发性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并不多见,且易发生漏诊和误诊[2]。早期治疗对后期的愈合很重要,延迟治疗会导致预后不良,因此分析颅骨生长性骨折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疗效对保障婴幼儿颅骨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必要[3]。本研究选取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患者12例,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9月~2013年12月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医院进行治疗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6.5±1.3)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病史6个月~2年,无颅脑手术史。其中4例砸伤,5例坠落伤,3例车祸伤。就诊原因:头部触及不明包块、头痛、情绪低落、视力下降、语言障碍。触诊可发现头部包块和缺损,听诊可见患处血管杂音。
1.2 方法 所有患儿拍摄颅骨X线正侧位和切线位,头部行CT扫描和MRI检查。
患儿的骨折部位分布情况:左侧2例,右侧1例;顶部5例,颞顶部1例,顶枕部3例。骨折处搏动性包块5例,其中2例为包块消失后复发,凹陷6例,语言障碍3例。X线检查显示梭形、近似圆形和长条形缺损,边缘不规整,部分呈火山口状隆起,大小约为1.0cm×1.5cm~5.5cm×8.0cm。CT检查显示2例颅骨缺损,边缘骨质密度大并向颅外隆起,呈“火山口”形状,3例显示缺损部位蛛网膜囊肿的改变,并可见脑实质内脑穿通畸形。MRI显示骨折部位脑组织出现长T1、T2信号。
图1 、图2 头颅X线正、侧位片及切线位片示顶骨不规则缺损,切线位缺损边缘“火山口”状
图3 CT平扫示缺损区见囊性低密度影,缺损区下方脑实质内见脑穿通畸形
图4 顶骨板障局限性缺损,缺损区见T1及T2FLAIR低信号,邻近脑组织见穿通畸形
颅骨生长性骨折发生于婴幼儿头部外伤后未愈合或愈合不良[4],是骨折缺损处随年龄的增长、颅骨的发育而增大的病理性改变。其发生机制未明,目前普遍认为导致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主要原因为硬脑膜破裂[5]。
婴幼儿颅骨尚未发育成熟,大部分为骨质较薄的皮质骨。皮质骨弹性和延展性较好,但强度小,且婴幼儿头部骨缝尚未闭合,当较大的外力作用于头部时,承受强度和缓冲作用小造成婴幼儿颅脑部易发生骨折[6]。婴幼儿阶段的硬脑膜与颅骨内面粘连紧密,骨折发生时硬脑膜和骨内面的作用力易使硬脑膜破裂。当婴幼儿时期的颅骨骨折伴有硬脑膜外或骨膜下出血时,可引起骨膜及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的广泛分离,硬脑膜和骨膜的血液供应遭到破坏,导致颅骨骨折线处缺血,出现骨质吸收和骨生长修复迟缓或停止,导致骨折线增宽、范围增大或骨组织的进一步吸收破坏[7]。当骨折线撕破硬脑膜后颅内高压直接作用于颅骨破损处,长时间的受压使骨缝不断增大,内容物如脑脊液、脑组织甚至侧脑室的膨出使骨缝的闭合受阻,久而久之导致骨折处缺损增大。硬脑膜的破裂可能使蛛网膜在颅内压的作用下膨出到骨折线外,形成蛛网膜病,骨折缺损的扩大和脑脊液对骨折处骨折的侵蚀使蛛网膜病进一步发展,后来接近骨折和硬脑膜裂开缘的蛛网膜发生粘连,就形成了非交通性的蛛网膜囊肿,此囊肿具有某种程度的半透膜作用,囊肿内部形成低渗环境使脑脊液进入囊肿的量小于渗出量,因而囊肿逐渐扩大,也会阻止骨折的愈合。除此之外,婴幼儿时期头发发育很快,0~1岁是颅脑发育的高峰期,此时脑发育和脑动波同样会对骨折边缘起到持续缓慢的压迫,使骨折线边缘的骨质遭到吸收破坏,骨缺损范围将逐渐变大这是加速颅骨生长性骨折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8]。
目前临床上通常将骨折缘距离>4mm作为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标准。本组患儿X线检查可见梭形、近似圆形和长条形缺损,边缘不规整,大小约为1.0cm×1.5cm~5.5cm×8.0cm,部分呈火山口状隆起,引起头颅变形。本组资料显示,颅脑生长性骨折易发于婴幼儿顶骨,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9]。CT检查显示边缘骨质密度大,出现硬化,1例骨密度减小,可见膨出的脑组织或脑脊液。MRI显示骨折部位脑组织出现长T1、T2信号可确诊为蛛网膜囊肿,T2液态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中为低信号,类似于脑脊液,对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3岁以下有颅骨骨折病史的儿童,如可触及颅骨缺损并发现逐渐增大的局部波动性肿块则高度提示有颅骨生长性骨折。在X线平片上,主要表现为颅骨缺损,缺损的形态呈卵圆形、梭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常可见到硬化,切线位片皮质外翘呈“火山口”状;CT及MRI检查能清楚的显示骨折区形态、大小、颅板变化、颅缝情况,并且还能对骨折线内疝入的脑组织、蛛网膜的改变进行发现。结合上述影像学征象,即可确诊。
综上所述,通过收集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并不难。X线检查能够直接反映颅骨损伤的形态,对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早期诊断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其具有局限性。CT或MRI检查不仅能够反映出颅骨损伤部位的缺损面积,还能反映是否存在脑内组织的膨出和囊肿,优于X线诊断[10]。
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早期发现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手术即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如不能早期发现、及时手术,长时间的颅骨缺损会导致脑膜瘢痕和肉芽组织甚至脑积水的形成,会对婴幼儿的大脑发育产生影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因此应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的预后不良。
[1] 是德海,杨志宏,杨枫.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诊断与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1):87-88.
[2] 李欢,周大彪,钱海燕,等.颅骨生长性骨折16例临床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12):103-106.
[3] 丁振刚.颅骨生长性骨折发病机制和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213-214.
[4] 杨安强.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435-436.
[5] 运松,牛锐.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51-1652.
[6] 陈立朝,许民辉,邹咏文,等.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1):9-11.
[7] 郭爱顺,林瑞生,庄志军.颅骨生长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附6例报告)[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2):111-112.
[8] 蒋孝先.MSCT在颅骨骨折及脑血管损伤的临床应用[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0.
[9] 张丹,李映良,梁平,等.婴幼儿分离性颅骨骨折的早期处理—生长性颅骨骨折的预防[J].激光杂志,2011,32(5):76-78.
[10] 曾义军,陈兢,张恒,等.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09(4):814-81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5.057
河北 061000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医院影像科 (王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