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讨

2015-07-31 16:53王笃桂周波左晖王德祖
当代医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症状

王笃桂 周波 左晖 王德祖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讨

王笃桂 周波 左晖 王德祖

目的 探讨中西医联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为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P<0.05)。结论 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的治疗方式,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科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节奏在不断出现变化,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开始趋于年轻化[1]。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消化不良与疼痛等,经过病情发展后,可并发肺炎与穿孔、溃疡等症状。因此病程长,且病因较为复杂,经治疗后复发率高,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常规西医治疗后,效果不佳,且患者极易复发,产生身心的严重影响,难以彻底根治。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已经有悠久历史,以辨证施治方法,可起到有效根治疾病的效果。本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3年9月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后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2~71岁,平均(51.4±6.8)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1.4±0.8)年;肠上皮化增生,轻度22例,中度14例,重度6例;腺体轻度萎缩31例,中度萎缩9例,重度2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1~73岁,平均(52.1±6.7)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1.6±0.9)年;肠上皮化增生,轻度21例,中度12例,重度9例;腺体轻度萎缩29例,中度萎缩10例,重度3例。排除标准:确诊为胃癌患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全者;既往精神病史者;不配合用药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阴性者给予胶体果胶铋100 mg,2次/d;奥美拉唑20 mg/次,3次/ d,用药2周后停止使用胶体果胶铋;Hp阳性者给予胶体果胶铋100 mg/次,2次/d,2周后停止使用胶体果胶铋与抗生素治疗;阿莫西林1 g、克拉霉素0.5 mg、奥美拉唑20 mg等联合使用,消除Hp。腹胀症状者可加用多潘立酮片10 mg/次,2次/d,促进胃动力。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方剂为:炙甘草6 g、三七粉4 g、砂仁5 g、吴茱萸6 g、当归12 g、沙参7 g、黄芪12 g、山药15 g、党参25 g。每天1剂,用清水煎服,每天2次服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消化内科学》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判断标准进行分析,显效:症状与体征恢复正常,Hp阴性,经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灶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呈不同程度改善,Hp阴性,胃粘膜病灶好转;无效:胃黏膜病灶无明显好转,Hp依然呈阳性。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P<0.05)。见表1。

表1 2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 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为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P<0.05)。见表2。

表2 2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饮食规律的变化,胃部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近年来对人们身体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胃部疾病,因其治疗后复发率高,难以根治,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表面反复受损,导致胃黏膜的固有腺体萎缩或者消失,黏膜肌层增厚,发生病理性改变的疾病[3]。因腺体萎缩或消失,都可能会导致胃黏膜出现程度不同的变薄,甚至伴有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炎症反应。目前,此病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一般认为与生物因素、胆汁反流、药物因素、免疫因素和口腔、鼻部感染、胃炎等因素相关[4]。以上因素可导致胃黏膜表面反复受损,出现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引发血管显露,变薄、变色,引发消化功能减弱,胃分泌腺体萎缩,在胃酸分泌减少后,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消化不良和饱胀等症状,呈持续性症状,随着病程增加,症状越是复杂,治疗也越来越困难,西医常规治疗难以取得良好效果[5]。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理机制为气机壅滞、脾胃虚弱[6]。因饮食痰积、七情内伤、气机不顺、肠胃功能受损等所致,可表现为纳差与胀满、乏力等症状。本病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症,主要以正虚为本。方药中,黄芪可补中益气,党参能补脾益气,为本方君药[7]。黄连与吴茱萸可温中散寒,起止痛之效;白术、茯苓、山药可除湿止泻,和胃健脾,为臣药;甘草能补中益气,起到调节诸药的作用,为本方使药。共奏可起和胃消痞、益气健脾之效[8]。在本方基础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与证型,进行药物剂量加减。寒凝停滞型:证属湿阻脾胃,需健脾祛湿、理气醒胃;肝胃郁热型:证属肝火犯胃,为虚实交杂,治疗以疏肝理气、清热调胃为主;胃络淤血型: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理胃为主;脾胃虚寒型: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需以补中益气、强健温胃为主。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过程中,需注重饮食与药物相辅相成。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因饮食不节所致,饮食需以清淡为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的食物,多摄取新鲜瓜果,保持肠道畅通。多进食易消化、易吸收食物,以免对胃肠造成负担,难以承受负荷,加重病症。主食应以面食为主,禁食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小米粥、蔬菜与温性的水果是最佳饮食选择。多用手搓热,捂在上腹部,可缓解疼痛,多按摩胃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能缓解不适症状[9]。

本研究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促进肠胃恢复。

[1] 刘艳,胡红松,李学锋,等.新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43-1345.

[2] 罗晓霞.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4例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52-3453.

[3] 王恺.枳实消痞丸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1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7):259-260.

[4] 巩阳,魏玮.辛开苦降法合“标准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4):379-381,385.

[5] 柴一峰,蒋湘萍.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0-22.

[6] 张越,谢胜.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1,4(5):396-399.

[7] 钟伟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新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1):81-83.

[8] 王顺德.郑邦本从气阴两虚分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4):3071.

[9] 王春微.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J].中国药业,2013,22(16):101-10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103

江西 337000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消化内科 (王笃桂 周波左晖 王德祖)

猜你喜欢
萎缩性胃炎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