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常青 邓景航 罗育武 徐丽华
咪唑斯汀配合酮替芬递减治疗慢性荨麻疹15例临床报道
肖常青 邓景航 罗育武 徐丽华
目的 探讨咪唑斯汀配合酮替芬递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荨麻疹的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n=15),其中A组使用单纯咪唑斯汀配合维生素和激素进行递减治疗,B组使用咪唑斯汀与酮替芬配合维生素和激素进行递减治疗。结果 咪唑斯汀与酮替芬配合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 虽然咪唑斯汀与酮替芬配合副作用较明显,但其副作用均可控可治,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疗慢性荨麻疹。
咪唑斯叮;酮替芬;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多因为患者的过敏体质引起,或由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其中,基于饮食、药物、蚊虫叮咬、花粉接触、日光、温度、摩擦、压力等因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是慢性荨麻疹的主要诱因,约占全部患者的60%左右,植物神经、精神原因及内分泌原因导致的慢性荨麻疹月占30%左右,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的感染约占10%左右[1-3]。本研究探讨咪唑斯汀配合酮替芬递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2年6月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30例,病程6~32周,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35.1±2.1)岁,其中男16例,女1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2组(n=15)。A组男8例,女7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36.1±2.0)岁,病程6~32周;B组男8例,女7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36.2±2.2)岁,病程6~32周。
1.2 方法 本研究使用复合维生素B片(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 44021164,每片含维生素B13 mg维生素B21.5 mg维生素B60.2 mg烟酰胺10 mg泛酸钙1 mg。配伍药物主要功能是补充皮肤病愈合所需的维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肠胃道副作用反应剧烈的,可以根据患者要求另外配伍胃友、胃得乐、吗丁啉等药物缓解患者胃肠道应激症状。
A组采用单纯咪唑斯汀疗法。初期药物配伍为:口服咪唑斯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J 200800700),每次10 mg,每天2次。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每次3片,每天3次维生素C每次200 mg,每天3次;去氢可的松每次10 mg,每天3次。视病情于90 d~120 d内将药物配伍递减为:口服咪唑斯汀,每次10 mg,每天1次。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每次1片,每天2次;维生素C每次100 mg,每天1次;去氢可的松每次5 mg,每天1次。
B组采用咪唑斯汀配合酮替芬疗法。初期药物配伍为:口服咪唑斯汀,每次10 mg,每天2次。同时口服酮替芬(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 33021548)每次1 mg,每天3次。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每次3片,每天3次;维生素C每次200 mg,每天3次;去氢可的松每次15 mg,每天3次。
酮替芬应于开始用药7 d内或出现较严重嗜睡及神经质反应时,及时减量到每次1 mg,每天2次。视病情于90~120 d内将药物配伍递减为:口服咪唑斯汀,每次10 mg,每天1次。同时口服酮替芬每次1 mg,每天1次。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每次1片,每天2次;维生素C每次100 mg,每天1次;去氢可的松每次5 mg,每天1次。
1.3 观察指标 自开始服药起,每2周计算1个观察点,共观察10周,设置T1~T5共5个观察点。(1)治疗效果。观察患者的皮肤皮疹症状是否消失,瘙痒疼痛等症状是否消失。(2)患者嗜睡感。采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对患者嗜睡程度进行评估。其中24为重度嗜睡,0为完全无嗜睡感。(3)观察患者的血压(blood pressure,BP),特别是BPH是否正常。(4)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对患者服药期间的神经质症状进行量化评定,记录出现神经质症状患者例数。(5)观察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升高或者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e granulocyte,NG)减少的患者,记录例数。(6)观察患者出现呕吐、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记录例数。
1.4 疗效评价标准 (1)显效。患者荨麻疹症状消失,超过60 d未复发。患者所有副作用为一过性副作用,停药后未出现持续性副作用。(2)有效。患者荨麻疹症状明显改善,复发周期延长。患者所有副作用可得到有效控制,未影响患者基本生活。(3)无效。患者荨麻疹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患者出现较严重副作用需要中断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为80.0%,B组总有效率为93.3%,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2组患者嗜睡感比较 在T1时间点,A组患者的正态峰值在4~7区间内,而B组患者的正态峰值在12~19区间内。见表2。但随着药量的逐渐减少,达到T5时间点前后,A组患者的正态峰值达到4左右,而B组患者的正态峰值达到8~11左右。见表3。
表2 2组患者T1观察点患者嗜睡感比较(n)
表3 2组患者T5观察点患者嗜睡感比较(n)
2.3 2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以BPH<90 mmHg为低血压标志,T1时间点A组发生低血压5例,B组发生低血压7例,T4时间点前后低血压的发生概率接近平衡。见表4。而患者神经质情况、谷丙转氨酶、中性粒细胞等副作用发生概率也基本沿着以上路径变化。见表5、表6。但是头疼、呕吐等不良反应在5个观察点基本持平。见表7。
表4 2组患者低血压比较(n)
表5 2组患者神经质情况比较(n)
表6 2组患者GPT和NG比较(n)
表7 2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比较(n)
临床研究显示,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抗组胺药物的脱敏效果,但抗组胺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增加其副作用[4-5]。B组的GPT与NG与不良反应明显好于A组。本研究结果显示,咪唑斯汀和酮替芬联合使用可以使慢性荨麻疹的总有效率达到93.3%,显著高于咪唑斯汀单方治疗总有效率的80.0%(P<0.05)。
研究表明咪唑斯汀难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所以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其导致神经症、嗜睡症状等不良反应明显小于咪唑斯汀和酮替芬复方治疗[6-7]。本研究中,A组和B组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均与药物的血代毒性及刺激性有关,所以2组患者的其他不良反应类似。
随着药量减少,患者的嗜睡、神经质症状、谷丙转氨酶、中性粒细胞等相关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最终随着药量的逐渐持平而趋于持平[8]。但患者头疼、呕吐、食欲不振的不良反应因为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的持续性而不会明显降低。
咪唑斯汀和酮替芬复方治疗的一过性不良反应虽然更为明显,但其疗效显著优于咪唑斯汀单方治疗。且咪唑斯汀和酮替芬复方治疗的一过性不良反应在药量减少和停药后会很快恢复。因此,咪唑斯汀和酮替芬复方治疗的综合疗效优于咪唑斯汀单方治疗。
[1] 王媛.450例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调查[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3.
[2] 师庆.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综述及患者生活质量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 罗婕.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4] 胡跃龙,魏聪.咪唑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对比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3(2):118-120.
[5] 黄耀庭,李莎,李进芹,等.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8):23-25.
[6] Grzyle,Ge Haiying,Guo Xiaodong,et al.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J].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mizola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2013(7):30-31.
[7] 黄小燕.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与酮替芬口服在婴儿湿疹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13(12):104-105.
[8] Hurry K,Liao YX.Compound glycyrrhizin capsules combined with ketotifen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2013(12):64-6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094
广东 510095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 (肖常青 邓景航 罗育武徐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