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霞
EB病毒感染与川崎病的相关性分析
刘艳霞
目的 通过实验治疗分析和研究EB病毒感染与川崎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病毒感染患儿(普通组)和川崎病患儿(实验组),各38例,参与该次实验治疗。采用RT-PCR法对2组患儿血清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1和4的阳性率进行检测,分析EB病毒感染与川崎病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EB病毒感染阳性率为44.7%,普通组仅为3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阳性率为31.5%,普通组为31.5%,2组数值相同;实验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为26.3%,普通组为28.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毒感染呈阳率为7.8%,对照组为1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B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川崎病发病的原因之一,其它病毒感染与川崎病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EB病毒感染;川崎病;相关性
实验组EB病毒感染阳性率为44.7%,普通组仅为31.5%,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阳性率为31.5%,普通组为31.5%,2组数值相同;实验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为26.3%,普通组为28.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毒感染呈阳率为7.8%,对照组为1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患者各项病毒感染阳性率分析(%)
川崎病作为一种急性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特征主要为持续性发热、多形性皮疹以及眼角膜充血和口腔黏膜炎等症状[5]。我国医学临床尚不明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但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EB病毒感染,是导致川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6]。
EB病毒是医学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原体,其存在具有广泛性、潜伏性、持久性以及周期性复活的特点,可以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以及咽喉癌等疾病密切相关[7]。医学临床研究表明EB病毒显性与隐性的感染比例为1∶2至1∶3[8]。EB病毒所具有的流行病学特点提示我们,川崎病和EB病毒的感染均具有病原分布广泛、隐性感染率高等特点。
EB病毒感染多发生于幼儿期,与川崎病的好发时期相似,并且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和川崎病的发病都具有持续性发热、多形性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和上呼吸道感染等临床症状,这就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川崎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次实验研究发现实验组患儿的EB病毒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普通组,而2组患儿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病毒感染阳性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次实验治疗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与EB病毒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来,全世界的川崎病的发病率都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不断有实验研究治疗的结果显示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EB病毒感染[9]。这就要求我国临床医学领域,应把降低病毒感染作为降低川崎病发病率的出发点,有效地降低川崎病的发病率,确保世界儿童能够健康成长,为我国医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1] 甄小芳.中药治疗急性EB病毒感染的研究[A]//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培训班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2012,7(13)∶68-69.
[2] 郑岩.117例川崎病与EB病毒感染[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12,3(25)∶12-15.
[3] 陈福雄,陶佳,黄穗,等.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IM和EBV-AHS的临床研究和病毒感染特征[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12,1,(18)∶78-79.
[4] 易世红,苏盈盈,张国梁.EB病毒检测及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5)∶26-27.
[5] 杨晓光.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难治性川崎病26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7(2)∶1-3.
[6] 谢杨新,周志平,许文,秦恩强,赵敏.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5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4,5(2)∶490-493.
[7] 王雪芳,刘纯义,刘文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14)16∶81-82.
[8] 景雪薇.儿童不典型川崎病21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8(6)∶213-214.
[9] 潘多.川崎病的临床表现[J].中国实用医药,2010,24(12)∶126-127.
1 资料与方法
519020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刘艳霞)例参与该次实验治疗。实验组患儿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4.7±1.3)岁。普通组患儿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4个月~10岁,平均年龄(4.9±1.7)岁,2组患儿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治疗方法 采集2组患儿的静脉血,离心(2500r/min)后去除上清液,提取沉淀细胞作为备用,取各组患儿的沉淀细胞各107个,在提取出来的各组患儿的细胞中,加入1mL的裂解液,离心取上清,加氯仿,离心后取水相,然后在添加乙醇再次进行离心,加去蛋白液和漂洗液,提取患儿的DNA[3]。进行这些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检测目的基因主要包括患儿血清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1和4,然后用RT-PCR法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4]。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所得数据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5.13.02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被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出疹型疾病[1]。目前我国临床医学尚不明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许多医学界的专家认为可能是由病原微生物入侵具有遗传易感性患儿身体,并通过患儿体内的超抗原、热休克蛋白等破坏患儿体内的免疫系统所引起的[2]。据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本院对EB病毒感染与川崎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以期降低我国川崎病的发病率,确保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现将实验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8月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川崎病患儿和病毒感染患儿各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