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辛 董晓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
马辛 董晓
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分析2组复苏效果。结果 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恢复并维持重要脏器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常规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严重创伤后常见危重并发症,需及时予以科学治疗,以免造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等严重不良事件[1]。为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本文针对已选定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予以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2组失血量均为25%~35%,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9~68岁,平均(43.28±5.24)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4~6h,平均(3.82± 0.26)h,AIS-ISS创伤精简伤情评分[2](小于16分表示轻伤,大于25分表示严重伤,其余表示重伤)≥3分25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0~69岁,平均(44.58±5.1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5~7h,平均(4.15±0.22)h,AIS-85评分≥3分26例。2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组确诊后均建立静脉通道,予以吸氧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检测,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病情。对照组给予平衡液和胶体液的快速输注,平均动脉压(MAP)保持(90.27±5.08)mmHg,且平衡液与胶体液比重为2∶1。研究组快速予以平衡液、胶体液输注,并将MAP保持在(65.13±4.72)mmHg后,降低输注速率且限制输注量,平衡液与胶体液比重为
2︰1,2组均于60min内止血并输注足量液体。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复苏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包括红细胞比容(Hct)、血清乳酸、血气碱剩余值(BE),并记录2组病死情况,死因为ARDS、ARF、SIRS。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复苏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 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病死情况比较 对照组复苏后死亡9例(22.50%),其中死于ARF 5例、ARDS 3例、SIRS 1例;研究组复苏后死亡2例(5.00%),其中死于ARF 1例、ARDS 1例,2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χ2=5.1647,P<0.05)。
表1 2组复苏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x±s,n=40)
失血性休克是严重创伤患者常见重症并发症之一,由于大量失血患者心、脑等靶器官无法获得血液供应,引发缺血缺氧,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脏器器官衰竭事件,因此需及时予以科学合理方法治疗,以减少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3]。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对2组复苏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创伤失血性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和预后改善奠定重要基础。
经研究可得2组复苏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和病死情况2项结果,分析表1可知,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乳酸、BE及血气水平,与林贤昌、孟辉等人临床研究结果相类似,进一步验证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5]。传统液体复苏观点认为,失血性休克患者应尽早并快速补充液体,使其血压水平快速接近正常人水平,以恢复重要脏器器官功能,但大量研究者临床经验表明,早期大量补液难以大幅度提高患者生存率,这是由于快速大量补液引发血液稀释,使出血现象加重,并造成血管内皮脱落等不良事件[6]。限制性液体复苏又称作延迟液体复苏,是指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无法控制出血时,通过把控液体输注速率及量,使患者血压保持在可保障重要脏器器官供血的水平至彻底止血,充分发挥机体代偿机能与复苏作用,其特点是在止血前予以少量林格乳酸钠溶液,以维持脏器功能运转基本需要,再于彻底止血后进行液体复苏。因此该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血气指标水平,维持机体血循环,恢复其重要脏器器官正常运作[7]。
同时,分析表2可知,研究组复苏后病死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表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苏后病死率。大量研究发现,ARF的发生与休克时血液重新分配、肾脏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相关,ARDS与创伤、休克严重程度、液体输入量及时间相关[8-9]。本实验复苏初始期将血压限制为(65.13±4.72)mmHg,可确保重要脏器血液供应,因此可大幅度减少ARF、ARDS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关于常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去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组织灌注压,改善其预后,并降低其复苏后病死率。
[1] 黎文豪,林烘峰,邓学标.刨伤失血性休克出血有效控制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517-1518.
[2] 冯洋,尹文.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6):542-544.
[3] 王阿凤,陆关珍,金培英,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液体复苏链式管理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21):1-4.
[4] 林贤昌,徐招柱,李国贤.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策略及氧代谢监测的临床观察[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19(1):28-29.
[5] 孟辉.复方阿嗪米特联合盐酸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3,17(8):1374-1375.
[6] 李兴革,张巧利,罗学斌,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8):2154-2156.
[7] 李中芳,卢桂尧,黄雪兰,等.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0):39-40.
[8] 彭吾训,吴建华,龚翔.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8):895-897.
[9] 龚鸿昌,邓琳,余锡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伴失血性休克脑伤中的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2,24(8):1571-157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6.054
山东 250022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马辛 董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