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锐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分析
赵锐
目的 观察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86例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儿治疗前变应性鼻炎症状、变应性鼻炎体征评分评分分别为(7.4±2.1)分、(2.3±0.4)分,治疗后为(1.5±0.7)分、(1.2±0.2)分,对照组治疗前为(7.5±2.2)分、(2.4±0.4)分,治疗后为(2.1±0.6)分、(0.9±0.1)分,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为16.28%,对照组为13.9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
儿童;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
早期Noon等[1]曾将特异性免疫疗法用于花粉症治疗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本研究主要对86例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与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科学组公布的变应性鼻炎临床诊断标准吻合[2]。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6~14d,平均(10.4±0.8)d。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3例。2组患儿在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氯雷他定(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393)+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10328H114)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粉尘螨滴剂(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2),舌下含服,每天1次,第1周总蛋白浓度确保为1μg/mL,第2周为10μg/mL,第3周为100μg/mL,每周第1~7天剂量分别为1、2、3、4、6、8、10滴。第4~5周总蛋白浓度确保为333μg/ mL,3滴/次;第6~25周总蛋白浓度确保为1000μg/mL,每次2滴。
1.3 疗效判断标准[3](1)变应行鼻炎症状评分标准:对鼻塞、喷嚏、鼻痒、流涕症状进行评估,将这4项进行相加,即为该症状评分:鼻痒:间断计1分,蚁行感可忍受2分,无法忍受3分;鼻塞:吸气时意识感知1分,交互性或间歇感知2分,全天用口呼吸3分;流涕:擦鼻次数在5次/d以上为1分,5~9次/d 2分,在10次/d以上为3分;喷嚏:连续喷嚏3~5个1分,6~10个2分,≥10个3分;(2)变应性鼻炎体征评分标准:1分:可见鼻甲、鼻中隔,下鼻甲出现轻度肿胀;2分:鼻底与下鼻甲间有小缝隙;3分:鼻甲粘膜形成息肉;(3)临床疗效判定:以比值[(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为依据,显效:比值≥66%;有效:比值>26%,且<65%;无效:比值≤2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儿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体征评分比较 2组患儿治疗后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变应性鼻炎患儿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体征评分比较(x±s,分)
2.2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0,P<0.05)。见表2。
表2 2组变应性鼻炎患儿临床疗效效果比较[n(%)]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
1例头昏,3例乏力,2例嗜睡,发生率为13.95%,均自行缓解;实验组治疗期间2例头昏,1例乏力,1例嗜睡,2例口唇肿胀,1例舌下发痒,发生率为16.28%,均自行缓解。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予以患者变应原疫苗,于治疗期间剂量逐渐增加,可增强其对变应原的免疫耐受力,于增至一定剂量后,当患儿再次与此类过敏物质接触时,可减轻其临床症状[4-5]。针对特异性免疫治疗作用机制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降低变应原特异性IgE水平,抑制IgE与变应原结合,促使其体内形成IgG抗体;(2)促使患儿体内形成调节性T细胞吗,促使Th1、Th2淋巴细胞间实现平衡,导致Th1细胞因子上调,并降低Th2细胞因子;(3)促使免疫球蛋白出现类别转换,由
IgE转变为IgG,降低机体捕获变应原几率[6-8]。在现阶段,特异性免疫疗法主要包括两种给药途径:一是皮下注射,二是舌下含服[9-11]。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方式,主要将特异性变应原置于舌下,于1~2min后吞咽,浓度自低至高,剂量自小至大,逐渐递增,对机体免疫系统形成刺激,从而提高患者机体对该变应原的耐受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变应行鼻炎症状评分、体征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且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变应行鼻炎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究其根源,人体舌下黏膜较薄,血管较为丰富,特异性变应原吸收速度快,胃酸、消化酶基本对特异性变应原构成破坏,给药方式安全,可诱导患儿机体形成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提高机体免疫耐受能力。
据Durham SR[12]报道显示,特异性免疫治疗可降低鼻黏膜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粒细胞数量、T细胞增殖,提升IL-10水平。Cox等[13]经对4378例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临床疗效确切,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桂晓钟等[14]指出,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较皮下注射免疫治疗简单,但无法持续治疗,治疗依从性不佳。由此可见,在治疗时要强化医患沟通,尽可能地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确保临床疗效。
[1] Noon L.Prophylactic inoculation against hay fever[J].Int Arch Allergy Appl Immunol,1953,4(2):285-288.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杂志,2009,44(12):972-976.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4] 任霞斌,阎萍,蒋勇峰.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11):698-701.
[5] 李斯斯.儿童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3.
[6] 卢川.变应性鼻炎冲击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7] 杨占军,张奕,王慧敏.儿童变应性鼻炎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亚太传统医药,2013,9(9):83-84.
[8] 王旻,邢志敏,李秀玲,等.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螨过敏的难治性变应性鼻炎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12):634-637.
[9] 张静.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23):325-327.
[10] 徐桂容.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3,39(1):78-80.
[11] 周艾,李琦,姜艳荷.舌下免疫和皮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1年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12):745-746.
[12] Durham SR,Walker SM,Varga EM,et al.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grass-pollen immunotherapy[J].N Engl J Med,1999,341(7):468-475.
[
13] Cox L,Larenas-Linnemann D,Locker RF,et al.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The World Allergy Organizaion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ystemic reaction grading system[J].J Allergy Clin lmmunol,2010,125(3):569-574.
[14] 桂晓钟,纪东,程静.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11):52-6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6.042
湖南 422000 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赵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