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社区规划方案探索*
——以成都市玉林社区和曹家巷社区为例

2015-07-31 09:17耿文涵王小雪刘彦含LIWeiLIYueGENGWenhanWANGXiaoxueLIUYanha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区规划服务设施玉林

李 伟 李 悦 耿文涵 王小雪 刘彦含 LI Wei, LI Yue, GENG Wenhan, WANG Xiaoxue, LIU Yanhan

“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社区规划方案探索*
——以成都市玉林社区和曹家巷社区为例

李 伟 李 悦 耿文涵 王小雪 刘彦含 LI Wei, LI Yue, GENG Wenhan, WANG Xiaoxue, LIU Yanhan

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社区向多元化社区转变,大多数老旧社区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本文从社区规划角度,以成都市玉林社区和曹家巷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研究社区矛盾冲突问题,以满足各类住民的社区使用要求为前提,探索使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改善方案,从而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规划;和而不同,多元共处;和谐社区

0 引 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采用单位制的城市管理制度以稳定社会、调控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由封闭粗放向开放集约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认识到单位的局限性,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自主选择居住环境,住房也由单位制向商品化转变,最终导致单位制被社区制所取代。由此可见,社区由不同工作性质、不同价值取向的居民组成,其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加之国家对流通体制、劳动人事、社会保障、户籍等制度进行改革,城市流动人口增多,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外来人口剧增,加快了社区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单位人日渐与单位分离,他们的经济、社会、政治权益日渐集中在社区中得以实现[1]。社区的多元化发展导致社区出现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配套设施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管理者之间的种种矛盾亟待社区规划解决。

本文以成都市玉林社区和曹家巷社区为例,探索在社区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对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现状进行研究,从社区规划角度提出现有社区的规划改善方案,以解决社区问题、调节居民矛盾,从而使社区实现多元共处、和而不同。

1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1.1 概况

玉林社区地处成都市一、二环路之间,位于成都市中心区域的正南面,与人民南路相邻,是成都市一个重要的老式居住区。交通便利,有玉林北路、玉林东路、玉林街等公交车站,靠近地铁1号线和3号线(在建)。社区内大多为六层居民楼,绿地率约为35%,绿化率约42%,环境质量较好。玉林社区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商铺以底商为主,并配有各种便民服务站,社区群众性活动的文化场所有玉林中学、四川省体育馆、四川运动技术学院。

曹家巷位于金牛区,成都北一环之内,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占地约198亩(6.53hm2),约有1.4万人,属于企业工矿棚户区。社区内大多为三层的楼房,被称为红砖房。曹家巷的房屋是公房,分为一、二街坊两个区域,住着大批华西集团的建筑工人和家属。

1.2 研究范围

由于玉林社区范围广、面积大,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为玉林东路和玉林北路两个区域(图1)。另外笔者也对曹家巷部分区域进行了初步调研(图2)。

其中,玉林东路社区位于玉林社区北部,临玉林东路。区域面积为0.45km2。有常住户4021户,常住人口11027人,流动人口1600余人,居民院落52个①。该社区属于玉林社区中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完善,文化活动开展较为丰富的社区。2006年,玉林东路社区被评为成都市科普示范社区、武侯区文明社区;2007年获四川省“红旗妇联组织”、“成都市文明社区”、“成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社区”、“‘成都市扫黄打非进社区工作’先进示范社区”、“成都市老干部服务先进社区示范”等称号。2008年代表成都市参加了争创“全国文明社区”的活动②。

玉林北路社区位于玉林社区西部,东以玉林北街、正街为界;南以玉林倪家桥路为界;西以玉林北路、中路为界;北以一环路南三段为界。社区面积0.31km2,社区常住居民3360户,人口10070人,流动人口1300余人,社区内有单位9家,单位宿舍5个,居民院落73个②,该社区与两个大型公共活动场地相邻,靠近菜市场,居民多元化特征尤其明显。

由于曹家巷建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社区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的过程,加之2012年成都启动“北改”工程,将位于城北金牛区的曹家巷纳入统一改造,2013年7月曹家巷正式启动“自治改造”,居民的多元化以及其在特殊时期对自身需求、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思考都将为本次研究提供有效的调研案例。此外,曹家巷具有极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其街区氛围的营造也可为社区建设提供思路。笔者于2014年6月前往曹家巷进行调研,由于曹家巷部分地区已拆,所以我们将调研的范围定为内曹家巷周围的部分,其中包含一个自发形成的菜市场。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研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设计了三类问卷,分别为设施篇、活动篇、管理篇,每类问卷都包含居民基本信息。问卷主要采用随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在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展开调查,在玉林社区共发放问卷153份,有效问卷147份。其中活动篇47份,设施篇51份,管理篇49份。曹家巷共发放问卷66份,有效问卷62份。其中活动篇20份,设施篇21份,管理篇21份。

1.3.2 访谈

访谈对象主要为玉林东路及北路居民,同时也包括玉林东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和成都市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

1.3.3 物质环境调研

通过实证踏勘,了解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及使用情况、公共活动空间的大小、环境质量以及现有绿化情况。

1.3.4 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玉林社区及曹家巷社区概况、国内外社区研究现状等。

2 结果分析

2.1 社区调研分析框架

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整理统计的数据和实证踏勘收集的资料,对两个社区的居民需求、社区管理及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

图1 玉林研究范围Fig.1 Yulin field site

图2 曹家巷研究范围Fig.2 Caojiaxiang field site

图3 分析框架Fig.3 analytical framework

2.2 社区调研分析成果

笔者运用Excel及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在居民社会属性方面,接受调查的玉林社区居民原住地为本地与原住地为外地的人数所占比例一致,而曹家巷社区的情况则略有不同,接受调查的原住地为本地的居民占65%,外地占35%,从结果可见两个社区居住的外来人口在人口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像玉林东路与北路两个独立的开放式社区外来人口的比重又大于像曹家巷工人村社区这种原隶属于某单位的社区,说明社区多元化已然成为社区发展的趋势之一,在规划上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外来人员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玉林社区男性居民占37%,女性居民占63%;曹家巷社区男性占40%,女性占60%(图4),两个社区的男女比例差异性不大,均呈现出女多男少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区的公共空间使用群体以女性为主,在进行活动组织、空间规划时应更多考虑女性需求。

玉林社区受访者中,年龄在44岁以内和60—70岁两个区间的居民占大多数,居民的身份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最多占30%,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占20%,而曹家巷年龄在45—59岁和44岁以内两个区间的居民数量占大多数(图5),离退休人员数量占到了27%,自由职业占29%(图6),而两个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基本在初中及以下。因此,在社区规划时应因地制宜,在充分考虑到离退休人员活动组织的同时,在活动场地设计方面应尽量远离居民楼,减少活动对上班、上学人员的影响,协调各方矛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在社区居民活动方面,玉林社区居民偏爱早晨和傍晚外出活动,活动时间基本上在1~2h之间,曹家巷居民偏爱早晨和上午外出活动(图7),笔者认为这与调查范围之内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市场密切相关。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周边居民虽然觉得市场治安较差且嘈杂影响休息,但也普遍反映这个市场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由于市场的内向性,每天在市场里活动的人群相对固定,促使周边居民形成了良好的邻里关系,居民与商贩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因此市场是曹家巷居民最常去的公共场所,而玉林社区的居民大多数选择在社区庭院活动(图8)。在是否参加社区活动的问题上,曹家巷居民普遍反映社区几乎不会组织活动(除老年活动外),而玉林社区居民不参加活动与参加活动的人数相差不大,且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地人相对于本地人更少参加社区活动。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因为语言不同交流有阻碍,导致许多外地人选择少交流甚至不交流;二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外地人属于老年人,来到本地的目的是为子女带小孩,所以其交际范围仅限于社区以内,文化差异、自我认识不当都会造成这些老人不愿参加活动。

在社区公共服务状况方面,玉林社区受访居民对服务设施的需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医疗设施、晨晚练站点、健身器械、运动场、文体活动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健身步道、茶餐厅、社区服务站、公厕和日托中心(图9)。而居民对社区服务设施满意程度大多数为一般。此外,居民普遍反映社区内缺乏照明设施,据笔者实地考察,玉林社区很多地方没有照明设施,少数地方有照明设施但是早已损坏,无人维修。而曹家巷居民对服务设施的需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厕、文体活动中心、健身步道、健身器械、医疗设施、日托中心、就业培训中心、活动场、晨晚练指导站点、茶餐厅、社区服务站(图9)。而居民对社区服务设施满意程度同样以一般居多。由两个社区的服务设施需求度可以看出,医疗设施、健身设施、文体活动中心这三种服务设施在居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在社区规划中应重点建设这三种服务设施。

图4 两个社区受访居民性别情况Fig.4 gender ratio in the two neighborhoods

图5 两个社区受访居民年龄分布情况Fig.5 proportion of interviewees by age in the two neighborhoods

图6 两个社区受访居民职业分布情况Fig.6 proportion of interviewees by occupation in the two neighborhoods

图7 两个社区受访居民活动时间段分布情况Fig.7 proportion of activity according to time of the day in the two neighborhoods

图8 玉林社区居民活动场地选择情况Fig.8 location of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choice of Yulin neighborhood residents

在社区住民自治管理及政府管理系统方面,针对所在社区的安保工作是否满意的问题,有61%的玉林社区居民比较满意,31%的居民选择“一般”,2%的居民非常满意,6%的居民不满意。数据表明,玉林社区整体治安比较不错,但仍有少量治安事件发生,由访谈了解到,社区中车辆盗窃非常严重,诈骗、非法违章扩建、破坏公共设施、入室抢劫、故意伤害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应该加强安保力度,另外,居委会应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居民懂法、守法意识。而曹家巷71%的受访居民选择“一般”,19%的受访居民为“比较满意”,还有10%的居民对安保工作不满意。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曹家巷社区由于白天有警察巡逻,治安相对较好,晚上则无人监管治安较差,出现的治安问题以偷盗为主。关于社区管理方面的问题,玉林社区受访居民反映的突出问题有公共设施不足、车辆随意停放、公共设施年久失修、车辆随意进出、植物无人管理、建筑及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等。曹家巷受访居民反应的问题与玉林社区大致相同(图10),此外还有许多居民反映房屋出租混乱、人员随意进出、市场嘈杂等问题,因此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这几方面的改进工作,其中公共的布置和维护、门卫的设立、停车场的设计、垃圾回收站点的布置尤为重要。

图9 两个社区服务设施需求状况Fig.9 proportion of needs of services in the two neighborhoods

图10 针对社区主要问题的居民反映情况Fig.10 proportion of interviewees according to local problems in the two neighborhoods

图11 曹家巷社区基础设施分布情况Fig.11 the distribu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 Caojiaxiang Neighborhood

图12 玉林社区基础设施分布情况Fig.12 the distribu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 Yulin Neighborhood

2.3 社区空间调研分析成果

曹家巷位于城北一环路以内。20世纪50—70年代,四川华西集团在此修建了30余栋苏式筒子楼作为职工宿舍。随着时代的推移,原有小尺度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家庭生活的需求,部分老居民逐渐搬离社区。同时,廉价的房租吸引来了不少外来务工住户及小摊贩,曹家巷社区内自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菜市场,其功能辐射周边区域[2]。

曹家巷的楼房主要是苏式筒子楼,由一梯三户居民楼和一梯两户居民楼组成,其中20世纪50年代楼房多为4、5层,20世纪70、80年代楼房多为6层,楼房之间排列紧密,另外,楼与楼之间买菜、打牌等社会活动丰富,增加了街巷内部的亲切感。该处不同时期楼房穿插,排列较为杂乱,没有统一的街巷空间,但也增加了社区的市井气息。这样的空间格局也无形中建立了曹家巷在城市中的社区边界。社区中主要道路宽为6~8m,居民楼间距4~6m,沿街设有路灯和摄像头,调研区域内仅设有一处垃圾回收点和值班室(图11)。

相比之下,玉林社区则拥有较为统一的排列方式,大部分由一到两栋楼形成院落空间,设置独立出入口,面向城市道路。街巷空间统一严谨,但缺少变化。整个玉林社区在城市中没有明显界限,广场公园在为居民服务的同时面向城市。商业形态多为沿街商铺,有两处集中菜市场。

玉林社区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公共绿地、配套设施、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农贸市场等分布其中,每个院落均有值班室、垃圾箱,但部分院落没有照明设施。院落内部道路宽3~5m,外部道路宽7~12m。厕所的分布较为合理,服务半径基本覆盖整个玉林社区(图12)。公共绿地大多位于西南侧,可在东北部增设沿街带状绿地以弥补绿地覆盖的不均衡(图13)。幼儿园位于社区内部,主要服务社区内部居民;中小学分别位于社区北部与南部沿街处,服务于社区及附近居民。但两个小学距离太近,服务范围交叉太多,若将一所小学移至社区东北部,将更方便居民的使用。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农贸市场、社区居民委员会等服务设施的设置全部偏向社区西南部,距离东北部居民较远,可将其向社区中心移动或在北部和东部增加服务类设施。

3 规划策略

3.1 建立需求导向性服务设施规划体系

在计划体制下,国家和政府的调控占社区规划绝对的主导地位,市场和民间力量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社区缺乏应有的社会基础和相应的体制支撑[3]。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提出,民生问题和社区民主自治等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与之紧密相关的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规划也开始逐步开展[4],但至今仍停留在上层规划占主导的阶段。就服务设施而言,社区服务设施是社区服务的载体和平台,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5],而社区居民是社区活动的主体,也是社区建设成果直接的感受者和承受者,因此他们的建议往往来自于实际,与现实有最直接的联系。随着社区多元化的发展,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对社区设施、服务的需求各有不同,让居民参与到社区规划建设中,分析他们的需求,建立需求导向性服务设施规划体系,既可满足居民的需要,也可以促使资源合理配置。

如玉林社区,在服务设施需求方面,玉林社区受访居民对服务设施的需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医疗设施、晨晚练站点、健身器械、运动场、文体活动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健身步道、茶餐厅、社区服务站、公厕和日托中心,而曹家巷居民对服务设施的需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厕、文体活动中心、健身步道、健身器械、医疗设施、日托中心、就业培训中心、活动场、晨晚练指导站点、茶餐厅、社区服务站,了解两个社区居民的主要需求之后再对服务设施开展针对性的完善工作,能更好地解决居民与社区之间的矛盾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服务设施规划的同时也应考虑服务范围,采用分级规划的策略,针对组团、小区、居住区的不同规模设置相应种类和数量的服务设施,以保证居民出门就能享受到设施服务,同时增强场所归属感促进邻里交流。

3.2 构建开放、半开放、私密的社区空间领域层次

奥·纽曼针对居住区犯罪率上升和一些居住建筑被迫废弃等严重社会现象提出可防卫空间概念及理论,可防卫空间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领域等级:从公共到半公共、半私密到私密的领域[6]。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玉林社区居民对社区治安的满意程度远高于曹家巷社区,这一方面与居住群体、社区管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住宅区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结构密切相关。玉林社区通过不同等级道路将居住区分为若干部分,每部分由若干居民自治院落(每个院落有100户左右居民),每个院落设值班室,形成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空间领域,而曹家巷就治安最为混乱的住宅区而言,没有明确的空间界定,建筑与建筑之间自发形成了市场,形成由公共空间直接进入私密空间的现状,缺乏空间过渡。

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应重视住宅与外部空间的逐级过渡,笔者认为,住宅300户左右建立半私密的组团—社区街道—城市干道是比较适宜的住区领域层次。社区街道向城市开放,采取设置路障、减少路宽等措施对外来车辆进行限制;组团设置门禁,限制外来人员进入,这样既能增强居民对环境的监督控制,也便于管理,从而改善社区治安;另一方面,这也在促进社区与城市交流的同时增强了社区内部的领域感,为居民交往提供机会,促使外来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

图13 玉林社区设施服务范围分析图Fig.13 service radius of infrastructure in Yulin Neighborhood

图14 玉林社区中心活动区域示意图Fig.14 central activity zone of Yulin Neighborhood

3.3 建立私有与共有混合的公共空间模式

社区公共空间是具有地域意义和实际社会功能的公共领域类型,是人们在社区生活空间中建造的天然的无差异性的区域,同时也是一种更深入和贴近生活的场域与习惯统一体,它是实现公共空间这一功能的最小单位[7]。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的,“在那些人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共享所有要么什么也不共享’的城市里,常有的结果是什么也‘共享不到’[8]”,曹家巷的许多公共空间就处于“什么也不共享”的状态,原因是由于缺乏管理的街道空间基本上成为了商贩们的私有领地,虽然这种方式营造出了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氛围,但这种生活气息是“人造的”、非自然的,是由于人们迫于生活而进行的必要活动营造出的热闹氛围,它剥夺了居民自由享受公共空间的权利,导致许多居民必须选择更远的地方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因而也未真正受到居民的欢迎。而玉林社区将市场独立出来,并且在市场周围修建了幼儿园、玉林休闲中心、派出所等,形成了社区空间中最活跃的区域(图14),其中玉林休闲中心放置有健身器械和休息桌椅供居民停留,通过观察发现,与其他处于居住区内同样配置了健身器械和休息桌椅的活动场地相比,玉林休闲中心的使用人数与使用频率明显高出许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市场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吸引居民前往,由这种必要性活动引发出了居民短暂休息、居民与居民之间相互交流等自发性活动,另外,接送小孩上幼儿园的家长,尤其是女性之间易产生交流,休闲中心为这些自发性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促使这些自发行为转变为习惯性行为;另一方面,虽然休闲中心相当于一个露天广场,但周围有树木围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使用者的安全需求,即隐蔽自己,也不必担心因观察注意别人而受到公众的注视。玉林休闲中心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面积不足,玉林社区居民和周围社区居民的聚集导致活动场地十分拥挤,休息桌椅和娱乐设施数量也明显不足。

因此,笔者认为建立私有与共有混合的公共空间模式十分必要,即将公共空间部分划给私人经营,形成活跃的、多样化的环境,再依托这种环境设置公共活动场地,形成社区中心。社区的形态空间结构应该与社会结构及人的生活行为相契合[9],所以在公共活动场地的设计中应首先满足人的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出能满足人社会交往、归属感、相互尊重以致自我实现等更高需求的社区空间。

4 结 语

目前,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关注的是居住区的工程性建设,以及开发前按照各项静态指标配建的过程,而对居住区内部的社会功能、居民构成、社区空间组织、各类设施的需求预测和变化管理不加关注[10]。然而,随着社区居民多元化发展,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现有社区的空间及设施规划缺乏人文关怀,不能满足现有居民的需求,从而导致矛盾的产生。本文从玉林社区与曹家巷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入手,对两个社区居民的需求、满意程度等进行调查,并结合访谈、实地踏勘等方式,多方位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发现社区建设中的优缺点,从规划角度提出社区建设意见,为构建“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社区居住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此同时,不断深化的市场转型和阶层分化、城市化与信息化、国家推动的制度与体制创新、围绕公民权的社会运动、基层社会的分化与重组、空间—人口的重构这些因素都对城市社区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1]。本文仅选取了两个较为典型的老旧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致谢:感谢孙琪、史乐文(Eddie)对本文写作的帮助。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从玉林东路社区居委会访谈中得到。

② 数据资料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1]曾宇青. 基层管理体制变迁与社区制的建立[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0(02): 78-82.

[2]杨雨璇, 杨洁. 旧社区改造更新中的场所重塑——以成都市曹家巷社区改造设计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35): 17193-17196.

[3]赵蔚,赵民. 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 2002(06): 68-71.

[4]钱征寒, 牛慧恩. 社区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的推广建议[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04): 74-78.

[5]张大维. 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J]. 现代城市研究, 2011(07): 21-25.

[6]王彦辉. 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95.

[7]陈晓虹. 社区改造背景下适应我国社会关系特点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初探[J]. 南方建筑, 2014(05): 100-107.

[8]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 译. 2版.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6: 57.

[9]朱雯.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D]. 武汉: 湖北工业大学, 2010: 25.

[10]农昀, 周素红. 基于个体需求的社区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的构建[J]. 规划师, 2012, 28(01): 12-17.

[11]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 2011(04): 185-208.

图片来源:

图1-10、13-14:作者绘制

图11-12:作者统计绘制

(编辑:袁李姝)

The Exploration of a Neighborhood Planning Scheme Following the Rul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luralism and Difference”—Case Studies of Yulin and Caojiaxiang Neighborhoods in Chengdu

With the diversified urban development, and with work-unit neighborhoods in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urning into pluralistic neighborhoods, many old neighborhoods are unable to meet the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local residents.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ighborhood planning, this paper employs field survey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o examine Yulin and Caojiaxiang neighborhoods in Chengdu. It analytically studies the contradictory problems found in neighborhoods.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hat can improve neighborhood planning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residents with a variety of backgrounds.

Neighborhood Plann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luralism and Difference; Harmonious Neighborhood

10.13791/j.cnki.hsfwest.20150412

李伟, 李悦, 耿文涵, 等. “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社区规划方案探索——以成都市玉林社区和曹家巷社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4): 61-66.

TU984.12

B

2095-6304(2015)04-0061-06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201410610193)

李 伟: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cbliwei @163.com

李 悦: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本科生

耿文涵: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本科生

王小雪: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本科生

刘彦含: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本科生

2015-02-27

猜你喜欢
社区规划服务设施玉林
王玉林作品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规划工作以广州市大塘社区规划为例
邱玉林艺术作品欣赏
基于实效性的社区居住服务设施统筹研究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北京三山五园绿道综合服务设施系统调查探究
英国邻里规划实践对我国社区治理的启示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山水居住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