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逵 LI Xiankui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寻根与创新
The Root-Seeking and Innovation of Urban Culture
李先逵 LI Xiankui
展望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从宏观的眼光看,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创新的追求;一是保护的呼吁。人们都较为热衷于创新的大趋势,大力发展诸如新经济开发区、新科技产业区、新居住小区等,新建筑更是追求时尚前卫的新形象(图1-4)。而对另一大趋势,鉴于上世纪旧城改造破坏城市优秀历史传统建筑的教训,要求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老城、历史街区及民居四合院的呼声也日益强烈高涨。这两大趋势,一个向前看,一个向后看。创新和保护似乎是相互矛盾对立的。而事实上,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这二者的确产生过不少麻烦和冲突,如何处理相互的关系,也是城市规划建设、旧城改造和建筑创作一直纠缠不清的问题,成为城市建设中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焦点。
但从建设和谐城市的要求来看,创新与保护实际上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按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观点,它们完全是应该做到相互协调、相互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完美的统一整体。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二者的相互关系,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来引领今后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中国的城市建设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建设和谐城市,创作和谐建筑,应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就其城市文化本质特征来说,要建设和谐城市,最需迫切反思的问题就是新与旧的和谐问题。这对于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有实践指导意义,也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创作基本理论的回归有现实意义。因此,新旧和谐应该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
1.1 城市文化本质的异化与迷失
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步入快车道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突飞猛进,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城市的规划建设新区范围比旧城不知扩展了多少倍。以北京为例,二环以内的旧城不过62km2,而2005年新一轮北京规划修编扩到六环,规划建设用地达1650km2,扩大了23倍多。许多城市面貌的变化的确日新月异。这就造成一种错觉和假象,似乎城市的发展没有什么客观规律可讲,完全可以按决策者的主观意志和开发商的利益驱动来加速建造,可以不考虑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不考虑社会生活结构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至于旧城则看成是阻碍城市发展的沉重包袱,必欲拆光而后快。尤其新区与旧城矛盾交织,不仅功能冲突,布局杂乱,交通拥塞,景观不协调,而且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破坏严重,城市文脉中断,城市特色缺失,城市文化苍白,“千城一面”的批评不绝于耳。
图1 北京新建高层住宅Fig.1 newly constructed high-rise flats in Beijing
图2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Fig.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in Beijing
城市现代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很好地总结反思前一阶段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思索今后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发展应去向何处。从根本上说,现在很多城市面对超高速发展产生的种种问题和对现代化理解的误区,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都可以追溯到在处理城市新与旧关系问题上发生了偏差和错误的认知,这就导致了对城市文化本质特征认识上的异化与迷失。
图3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Fig.3 The Oriental Pearl TV Tower in Shanghai
图4 上海浦东金茂大厦Fig.4 Jin Mao Tower in Pudong, Shanghai
1.2 城市文化的三大特征
一个杰出的成功的城市,一个富有文化特色、充满艺术魅力的城市,其演化成长最重要的客观规律,就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应该新旧和谐协同,互为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切城市文化本质理念所在。城市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新与旧的演变问题,新区旧城二者是共同求得兴旺繁荣的辩证发展关系。他们是城市不可分离的两大基本构成,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损伤或失调都会给整个城市的发展带来危害。
城市文化具有延续性、有机性和整体性三大基本特征,他们都直接与城市的新与旧是否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文化的延续性反映了新与旧城市历史的兴衰交替演进过程;城市文化的有机性反映了新与旧城市文脉的关联交融和延展;城市文化的整体性反映了新与旧城市艺术风格的统一变化与协同。为追求城市新旧和谐的战略目标,必须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城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各方面,在城市文化的延续性、有机性和整体性上采取实质性举措,给予高度重视和落实。凡是阻碍城市延续性,削弱城市有机性,破坏城市整体性的做法,不论其有多大“新意”,均应加以清理并革除。
2.1 城市历史性的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也就是城市的历史性。中外城建史告诉我们,城市起源和演化都是由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新旧交替逐渐发展,后经长期积累而形成今日的城市面貌。城市建造房屋的积累既是物质财富的增加,也是精神文化财富的储蓄。城市不断的延续积淀形成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城市风格。城市文化是城市历史的产物,城市文化的延续性包含城市历史丰富的信息,又给城市的不断发展注入持久的潜在活力。这正是一个城市高尚文化的品位所在。
要使城市新旧和谐,首要的是保护好城市建筑文化遗产这个和谐的基础。凡是历史积累丰厚、城市文化延续性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好的城市,尤其是一些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和谐美丽的、又是极富情趣的。如捷克首都布拉格(图5),以中世纪老城广场为核心,从里向外逐层发展,依次保存了罗马风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直到19、20世纪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街区和建筑,被誉为最美的欧洲城市历史博物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区旧城的和谐共存构成了这座世界文化名城引人入胜的人文艺术特色。越是现代化,越是对历史文化遗产倍加珍惜。
此外,文化延续性还反映了城市各时期新旧交替变化的丰富内涵。因为新与旧具有相对性。每一个历史阶段相对前一时期是新的,而相对后一时期它又是旧的。新旧的过渡演进作为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启迪后世智慧的知识源泉。我们可以从城市历史演变中学习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为今后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2.2 城市记忆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旧城核心、历史街区和传统历史建筑,包括大量普通民居以及乡土建筑,还有工业建筑遗产,都是文化延续性的实物见证和物质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体现城市文化个性特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城市记忆的文化根基,真正使城市文化的延续性得以发扬传承。失去历史记忆的城市是没有情感的城市,没有灵魂的城市,也是失去和谐的城市,没有文化的城市。所谓“留住乡愁”,就是留住城市记忆,留住城市文化之根源。
“乡愁”,就其文化心理而言,是一种人生记忆和怀旧情结,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体现。因记忆而引起的怀旧是情感升华的一种深层次文化境界。作为人生阅历丰富而又有生活激情的人类品格常常和生活环境密切相连。而能引起人们产生怀旧情结并激发心灵共鸣的城市,如同可识别城市一样成为有记忆的城市,是同人的内在情感和谐一致的,它浓缩并显现在城市文化遗产中,是城市人居环境内涵的一部分。这样的城市才是让人留恋难忘,充满生活意义,有人情味和有真正文化价值的城市。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1987年通过的关于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的《华盛顿宪章》指出:“所有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表现。”而且所有城市、城镇及历史中心地段或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不论大小,都有文献作用和文化价值,要“鼓励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这些文化遗产等级多低,都构成人类集体的记忆”(图6)。在这方面,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3 提升建筑文化遗产价值
这些年来,由于申报世界遗产热情的推动,保护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意识得到增强。但总的来看,城乡建设面临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城市建设中,拆毁四合院胡同民居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在乡镇农村,大量民间乡土建筑最后一场保卫战也势不可免。新与旧的和谐之争已从城市波及到了乡村。
目前新旧不和谐的表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追求政绩或商业利益毫无原则地随意拆毁旧城古建,使旧城面目皆非,肆无忌惮地破坏城市文化根基,毫无痛惜之感;二是孤立地突出新区建设或在旧城区大量抢地盘,甚至挤占历史保护地区,盲目上新工程项目,争当主角标志,新旧混杂,极不协调;三是到处斥巨资建仿古街区(图7),以营造“假古董”建筑为乐事,而不愿把宝贵资金用于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亦或仿写抄搬西洋古典建筑,以欣赏“欧陆风”、“洋人街”为时尚。尤其在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街区保护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违反有关法规条例规定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原则,以吸引眼球为目的,不惜扭曲历史,戏说历史,对原有风貌或改头换面,或以假乱真,或喧宾夺主,搞成所谓布景式的修缮改造,还以政绩自居。
这些做法大大损伤了城市文化的品质,如继续蔓延下去,将对城市文化建设带来不可挽回的历史性损失和永远的遗憾。为此,首先要从提升建筑文化遗产价值再认识的高度来解决如何端正指导思想的问题,在政策法规以及规划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方面制订了不少法律法规,如法国在1962年公布的著名的保护文化遗产的《马尔罗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下还有一系列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和规章,都为推动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希望我们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迅速扭转局面,使我国城市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走上更加理性健康的轨道。
图5 捷克布拉格老城世界遗产Fig.5 world relics in the old city of Prague, Czech Republic
图6 德国柏林老火车站二战遗迹Fig.6 World War II relics of the old train station in Berlin, Germany
图7 北京前门历史街区布景式改造Fig.7 the scenery-typ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in Qianmen, Beijing
3.1 城市文脉的新旧延展
城市文化的有机性是指构成城市的各个部分是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城市功能、形态格局、城市肌理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任何一部分的调整改变,都会对其它部分产生影响。这种有机性表达了城市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交融和延展的强度及协调和谐的程度。
作为发展中的城市,其有机性在新旧两部分的关系上尤其重要突出,这也是城市文脉关键含义所在。城市文脉最生动、最概括地体现了城市文化的有机性特点。城市,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反映在新区与旧城的关系上更是如此。新旧协同、强化城市文脉应成为城市个性特色的主旋律。新区如何承接延展旧城的城市文脉,是至今一直普遍存在的问题。
图8 巴黎拉德芳斯巨门Fig.8 the La Grande Arche in La Defense, Paris
每一个城市的演进变化过程及所处人文、自然环境都不同,城市文脉也绝不相同。因此城市的个性特色也是千姿百态、别具一格的。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人文内涵。一个城市不管新区发展到多大程度,它毕竟是在旧城的根基上生长扩展出的,受到旧城的培育和滋养。同时新区也要与旧城共生共荣,并应为旧城复兴、恢复再生活力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更要承接旧城文化传统精神加以弘扬,才能使整个城市文脉生机勃勃不断发展,才能强化整个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巴黎拉德芳斯区的规划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范例。为完整保护老巴黎名城文化遗产,在规划战略上脱开老城创建新区,但仍保持与老城的有机联系,新区选址在老巴黎东西主轴的延长线上,并以21世纪大门(图8)新建筑布局与老巴黎凯旋门(图9)遥相呼应,取得不仅是视觉布局构图上的辉映成趣,更是城市文脉发达兴旺的延续与城市艺术的和谐。这个新区旧城有机分离与文脉延展规划的成功实例正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北京规划“梁陈方案”提出的规划思想,它使巴黎这座伟大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更具艺术之都新旧整体和谐与个性特色的无穷魅力。如果我们把城市比作一曲交响乐,那么城市新区旧城有机组织结合成为一体,共同促进城市文脉的传承弘扬,应成为展现城市个性特色的主旋律(图10)。
3.2 新旧协同体现城市地方风采特色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如何突出城市个性特色的议论和呼声已越来越强烈,但对于城市文脉的研究不多,重视不够。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文脉必须要研究透彻旧城的文化特征,而我们常常是抛开旧城,孤立地发展新区,或以破坏旧城为代价来推动新区的建设,这是战略上的本末倒置。尤其在城市规划上对新区旧城的关系研究不够,特别是一些所谓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几乎拆光,所剩无几,名城是有名无实。规划战略上不采取完整保留旧城加以有机更新的方式,而是开辟新城等摊大饼的方式将新旧混杂挤在一团。同时,老建筑逐年颓废减少,新建筑各行其是,五花八门,城市文脉或支离破碎或中断,这些行为方式如何体现城市文化的个性特色!
图9 巴黎老城雄狮凯旋门Fig.9 the Triumphal Arch in the old city of Paris
因此,要求新旧和谐,首先要在城市规划战略上,对旧城与新区的关系作出合理的科学布局,新区旧城合理分离,又要保证文脉联系新旧协同(图11-15)。要留给旧城完整的生存空间以利凸显城市文脉的复兴,要让新区担负起支持旧城的重担,并以新的手法延续城市文脉,促进新旧和谐共同体现城市本土风采特色,使之既有传统文化精神,又有时代文明风貌。
3.3 城市艺术在于新旧整体和谐
城市的整体性对于城市新旧和谐的要求应当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因为城市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城市的新区和旧城是最基本的两个子系统。它们的和谐协调,要求不仅体现在城市功能与效率上,而且也体现在城市美学与整体艺术上。所以,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策略,一要科学地建设城市,二要艺术地建设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难以做到的是后者,然而后者对于一个城市的名声和形象却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城建史变迁说明,一个城市的功能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可以不断加以更新变化,但是城市艺术却因表现所存在的时代而被遗留下来传之后世,并使城市具有永恒的价值与魅力。时间使城市功能变更,使城市艺术永驻。城市的艺术性成了评判城市质量品格和城市文化内涵的主要表征,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几乎都是如此。所以在风貌或风格上,一个城市的整体性常常体现在城市艺术的和谐美方面,其中新与旧的整体和谐更为突出和重要。
图10 德国柏林老城内新建总理府Fig.10 the newly built German Chancellery in the old city of Berlin, Germany
图11 武汉江汉关历史街区原长江日报社大楼Fig.11 the Yangtze River Daily Newspaper Office Building in Jianghanguan historical blocks, Wuhan
由于文化价值观及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理论认识上的混乱,人们对规划建筑评价莫衷一是,加上建筑市场需求行为不规范,或在多元化旗号下以时尚前卫为荣,追求新、奇、特的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或在盲目崇外的心理下抄搬外来式样,甚至不考虑经济结构以建筑游戏为乐事。新建筑之间互相攀比,欣赏孤傲与张扬,而对老建筑更是少有尊重,不愿当“有礼貌的建筑”,缺乏谦恭与对话,城市到处充斥着不和谐景观。
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早就指出:“保护规划的目的应是在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关系。”“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意味着每一座建筑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单元而已,它需要同其它单元进行对话,从而完整其自身的形象。”“在我们时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不管它有多美,多讲究,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应当说,这些原则对于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保护以及新建筑创作无疑仍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3.4 新建筑和谐美的创造
要倡导中国特色现代城市和建筑的创作方向,就必然要认可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基因是创作和谐新建筑的一条原则。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提出:“世界建筑发展趋势是现代建筑地域化和地域建筑现代化。”地域化的实质就是要发掘地方建筑的文化基因并灌注到现代建筑中去,使之成为新时代地方性建筑,而不是没有文化之根的“无国界建筑”。这样的新建筑才能与所在城市的传统产生内在的文化联系,延展城市文脉,进而强化城市艺术整体的和谐。所谓发掘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并不是搬用摹写传统建筑的法式形态或符号,而是求其文化要素、审美要素,体现其原理精蕴加以提炼升华,启发创作灵智,把现代建筑做出中国气派的本土化地方味来。在这样的前提下,并不妨碍新建筑在创作上大显身手。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要艺术地建设城市,对于大量的新建筑创作如何定位,有什么价值取向,如何做到与城市传统文化相谐调,就必须承续发展城市历史文脉,促成新旧合体,这样才不会破坏城市整体的艺术性,才会对构建和谐城市作出恰如其分的贡献,成为真正的和谐建筑。
图12 重庆渝中半岛老城的新与旧Fig.12 the new and old landscape in old city of Yuzhong peninsula, Chongqing
图13 厦门老城新区分离规划建设交相辉映Fig.13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old city and new district of Xiamen
图14 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新唐风建筑Fig.14 the Tang style architectures in Tang Paradise, Xi’an
图15 成都府南河改造环境风貌Fig.15 the landscape of reconstruction of Funan River in Chengdu
图16 英国约克古城新建筑甘当配角Fig.16 the newly constructed architectures acting as support role in the old city of York, Great Britain
1964年《威尼斯宪章》关于城市与建筑设计一节里指出:“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设计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应该说,国内近几年有一大批这方面的好作品问世,其中不乏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之作。如西安张锦秋设计大师领军的创作集体,以“三唐工程”为代表的具有唐风文脉的现代建筑作品,为营造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和谐统一的城市整体艺术环境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创作经验的确是值得学习推广的。
对于位于旧城范围内的新建筑项目,更重要的是对原有传统环境要有谦恭的尊重态度,有甘当配角的精神(图16),在建筑形态、体量、尺度、色彩等方面采取协调的手法,不必过分张扬,也许以这样的创作态度反而会找到自己的创新之处。犹如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奈尔维设计的罗马火车站,我国张开济大师设计的北京天安门观礼台,都是整体和谐的成功之作。而完全在新区建设的项目,虽远离旧城可以做得更现代一些,但也不应忘记这样的新建筑还是建在当地的一片热土上,也应有体现地方文脉的责任,应与当地城市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同和联系,具有地方的可识别性。这样的创作多了,新区风格形成,与旧城交相辉映,整个城市的和谐美可望成为现实。
新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为今后中国城乡规划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要创新中国特色城乡规划理论,要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理和文化精神作指导,同本土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及时代要求相结合,把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作为城乡建设的灵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城乡发展建设复兴之路,让中华文明之光在东方再显辉煌。
图片来源:
图1-16:作者拍摄
(责任编辑:苏小亨)
10.13791/j.cnki.hsfwest.20150101
李先逵. 城市文化的寻根与创新[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1): 1-6.
TU984.2
B
2095-6304(2015)01-0001-06
李先逵: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lxk0806 @sina.com
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