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海
[摘 要]以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为出发点,对泛黑龙江流域沿边开放开发上升国家战略的效用进行分析。从区域经济、政府、市场、产业、企业等不同视角,分析了国家战略下黑龙江省的机遇和角色定位,阐述了战略升级对黑龙江省的影响和利好。
[关键词]沿边规划;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6-0007-04
一、沿边开放开发规划评述
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无疑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整合资源,展现优势,系统开发,弥补不足,凝聚合力,提升动力,将会推动黑龙江省开发开放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是立足省情、兼顾区域、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跨省域、跨国界、泛边境线的全方位、多维度、具有系统论思想的大格局规划。规划包括开放基础与发展背景、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合作平台建设与开放水平提升、沿边城镇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与开放型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开放保障能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与边疆民生改善、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十个方面。
站在国际角度分析,这个规划应该称为泛黑龙江流域的发展规划。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4月初,《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计划》生效,意味着酝酿已久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一规一划,遥相呼应,国境两侧,协同互动。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泛黑龙江流域的开发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关注点。特别是俄罗斯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要求,在一定的时段内,俄罗斯将会“离欧向亚”,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平衡国际收支。规划期为2013— 2020年,展望到2025年,正符合中俄乃至于东北亚国家的现实要求和发展期望。
二、《规划》界定的区位现状评述
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全部行政区域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面积70.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区域,在全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国和俄罗斯接壤边境长达4463公里,隔外蒙古,分为东西两段。其中黑龙江和内蒙古两省区东段国境线长4423公里,拥有口岸20多处,其中国家一类口岸4处。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口岸设施,决定了黑蒙两省在对俄贸易合作方面,具有优势和发展潜能。
在规划区域内,现居住人口约4200万。人口流动频繁,每年以商贸、投资、旅游、探亲访友等名义进出该区域人口超过3亿人次,资金、物资、信息交换活跃,是东北亚人口活动集中区。2013年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特别是对俄贸易和投资合作,该区域占国内的半壁江山。据黑龙江省商务厅资料统计,2013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22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俄贸易总额的25.1%,投资额约200亿美元,占全国投资额的30%以上。另据内蒙古统计资料,呼伦贝尔市对俄贸易额20多亿美元,占自治区比重近20%,是内蒙古自治区对俄贸易的火车头,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
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发达,黑龙江省已建成支线机场11处,边境口岸绥芬河机场正在争取建设中。临近的内蒙古东部地区,满洲里和海拉尔是内蒙古东部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的完整度和利用率居全区之首。特别是海拉尔市享有民族优惠政策,其机场规模和航线可以和北京上海直接互联互通,进出程度很高。绥满公路和铁路是国家交通网路的重要节点和通道,外接欧亚,内连京津,临空、临路、临站物资储备和集散功能初具规模,既可以成为国内出口的桥头堡,也是东北亚物流的枢纽站。
区域内工业基础坚实,具有完备的产业发展功能,特别是以哈尔滨为首的水电能源设备和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业、以大庆为核心的轻重化工业、以佳木斯为首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以牡丹江为首的林木机械制造业、鸡西的采矿和煤炭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制造业等等,不仅在国内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在国际上,特别是东北亚区域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随着内引外联,企业走出去发展,我们的工业产品在国外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受到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欢迎和认知。
内蒙古东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林业、畜牧业、矿产业发达,人口密度偏低。由于与黑龙江省的地缘临近,产业和市场对接度和互补性非常高。虽然地区行政隶属不同,但是,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自然形成了区域市场一体化。东部地区畜牧加工、肉制品和乳制品加工业发达,加工的风格适宜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的消费习惯,可以成为远东重要肉奶食品基地。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工业的先导地区,在20世纪初中俄合作的年代,黑龙江省承接俄罗斯援助项目22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三十多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总量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在整体产业布局中更加注重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黑龙江省的农业和林业给予更优惠的支持,确定了林业功能区和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由于国家对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的生态功能定位,林业资源已经停止工业性采伐。黑龙江森工生产力和生产要素面临过剩和转型,有的林业局正在探索境外设点的可能性。伊春林业局和大兴安岭林业局分别在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州和赤塔后贝加尔区域采伐林业资源,进口到国内,首先为国内的木材深加工提供原材料,再次盘活了闲置的设备,第三解决了林区工人的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为我国生态恢复、休养生息提供了物质保证和时间延展,一举多得。
黑龙江农垦总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一直承担着保证社会安定的政治任务。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农场工人已经脱离了土地的约束。牡丹江管局在虎林口岸对面,租借大片土地,创办新友谊农场,与俄罗斯当地公司进行农业种植业、饲养业的合作项目。经过几年的磨合与运作,已经得到俄罗斯属地居民和政府的认可,在农作物种植、劳动力就业方面给俄罗斯政府创造了非常好的模式。用资金换土地,用人力和技术换粮食,既解决了国内农场工人和设备的闲置,又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粮食。土地资源、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双方的合作中得到最优组合,产生了1+ 1﹥2的效果。endprint
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以乌拉尔山脉为分界线的俄罗斯最大的经济区,面积约620万平方公里,约占俄国总面积的36%,由十个联邦主体组成,即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阿穆尔州、萨哈林州、马加丹州、勘察加州、克里亚克自治区、楚科奇自治区和萨哈共和国。人口约700万,资源种类繁多,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大,东部海岸线漫长,渔业资源富集,南部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宜农业种植。由于远离欧洲经济中心,是俄罗斯的后发展区域,居民消费水平低于莫斯科中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亚太地区。远东地区人口稀少,可谓地大物博。
俄罗斯的产业结构由于历史原因,到现在仍然未调整到位。其出口产品结构仍然拘于三个方面,首先是能源,其次是原材料,三是高科技设备产品(军工)。轻工产品大多靠进口补充。由于中俄两国产业基础和结构的差异性,贸易互补有市场需求,资本互补有投资渠道,项目互补有合作条件,区域融合与产业协作,将单方面比较劣势变成双方面的绝对优势,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和经济提升。
三、《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黑龙江省的机遇评估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俄贸易,由中苏边民的“倒包”开始,到现在25年了,易货贸易的灰色通关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特别是俄罗斯加入WTO后,中俄贸易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3年中俄的贸易额已经达到892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据推测,到2020年双方贸易额可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中俄贸易空间很大,潜力有待挖掘。这里有一组数据,真实反映了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状况,2013年,黑龙江省外贸进出口额388.8亿美元,其中,对俄贸易223.6亿美元,增长5.8%,占黑龙江省贸易额的57.5%,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25.1%。在投资合作领域,黑龙江省企业在俄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约400个,占我国对俄投资额的1/3以上。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在与其它国家国际贸易额减少的情况下,2013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却逆市上扬,成为全省对外贸易的亮点。
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上升国家战略是个系统工程,是继《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及《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获国务院批准后,黑龙江省又一上升至国家层面的战略。对于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而言,这是一次区域经济提速、档次提升的好时机,三管齐下,内外双修,正是加快产业转移的机会、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机会、融入国际大循环的机会。
黑龙江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布局和开发,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明显失血过多,力不从心。虽然也争取过国家的支持和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普惠政策做过一些调整,但是很显然并未到位,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局面,致使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规划》上升国家战略后,从开放格局上已经为省域经济做好了两个对接区块,即国内纵深区块和国际延展区块,携内蒙古东部和东北亚、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成为经济共同体,由边境线,拓宽为泛黑龙江边境带,进而扩展为国际合作区,产品、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的流动有了空间半径,为区域内闲置的生产要素,过剩的产能找到衔接点和落脚点。按照生产要素流动理论分析,黑龙江省的产业转型、转移、转向和提升不是个别企业的行为,而是行业整体的行动,是兵团作战,不是游击战。所以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应是整个战略的部署。
黑龙江省在历史上一直是内生资源型产业模式,从事煤炭、石油、木材等工业原材料的加工和生产。目前,省内资源大多已经枯竭,比如大庆、鸡西等,还有国家政策鼓励转型的城市,比如林都伊春,各城市原来的产业基础相对完备,基本是准工业化城市。现在面临转型的压力很大,一是安置就业,二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为此,政府和企业都有产业提升的愿望和动力,正可以借助规划的战略空间,争取更好的政策,先行先试,闯出一条新路。
黑龙江省的企业类型大多属于内需型企业,外向型企业数量有限。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国际金融危机对黑龙江省经济产生的震荡有限,坏在企业的国际化意识薄弱,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黑龙江省虽拥有漫长的国境线,但是其出口地产品较少,特别是轻工制成品,大多依赖于南方省市。黑龙江省不是市场交易区,仅是一个物流通道区。对于企业而言仅仅是进出口的中间环节,是过路财神。在沿边开放开发的国家战略下,企业要抓住机会,做好产品转型、企业转向的战略调整,以一维空间向多维空间转移。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升级。原来东南沿海的企业由于土地、人力成本的增加,正在“北上西进”,由沿海向沿边渗透。黑龙江省企业应该抓住战略转型期的历史机遇,南引北接,承接东南省区产业溢出效应。再造我们的原有企业,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资本含量,增加附加值。可持续地拓展俄罗斯远东市场,成为边境线上的前店后厂,缩短市场营销距离,减少成本支出,吸引资金,吸引人才驻地发展,提升黑龙江省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知名度,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市场经济的内涵在于市场容量,市场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产业概念,任何产业的兴旺都离不开市场的认可和支撑。规划以战略的高度从数字上确定了620万加7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涵盖了4200万加700万人口的需要。从远东辐射到欧洲,从黑龙江延展向长江,从鄂霍次克海波及日本海,形成了以黑龙江为中轴线的跨地界、跨河、跨湖、跨江、跨海、跨山岭的泛黑龙江流域开发开放新格局。在新的格局形成中,市场有空间扩展度,投资有产业纵深度,需求有消费多维度,合作有选择自由度。
四、《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黑龙江省的角色定位
《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国家产业安全和发展的高度,为黑龙江省进行了功能定位,匹配森林生态区和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沿边开发开放中,要发挥枢纽站和桥头堡功能和作用。要求枢纽站要成为生产要素的国际中转站、储存站和集散站。既要运得进,更要运得出。还要存得住,储得久。既要分拨,更要分拣。能消化的就地消化,能加工的属地加工。把黑龙江省的产业综合优势发挥出来。中心城市和口岸城镇对接,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互动,体现省域经济的“大模块”效应。endprint
在国际的大经济格局中,无论那个区位成为国际枢纽,在物流方面,首先是完备的交通运输条件,在金融方面具备优良的金融体系和便捷国际支付通道。在信息方面,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散和扩散能力,高度的信息透明化和便捷的载体通讯能力。在科技方面,具备创新和转化科技成果良好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在人才方面,具备包容和竞争的社会条件、开放兼容的文化软环境。由此,相信黑龙江省会在城市功能分工和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和打造。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规划,把枢纽功能建设融合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体系之中。
打造国际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水陆并进的开发格局,上海已在探索中。黑龙江省卡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红线内,海陆相连,陆路相通,正是丝绸之路海陆对接的桥头堡。所以这个角色的确认,是一种对俄,乃至东北亚、欧洲和北美的经济桥、贸易桥、物流桥、信息桥、金融桥的综合体。赋予桥头堡功能,首先是黑龙江省的区位优势非常重要。再次是产业和经济的引领辐射能力特别强,不仅带动东三省和内蒙古,还可以疏解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品外销、产业外挂问题。
桥头堡的角色既是中国贸易之门的守护神,也是财富之神,在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举足轻重。守要塞,扼门户,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把桥头堡的俯视区域建设好。黑龙江省不仅具备桥头堡的位置,更要拟订桥头堡战略,敢想敢做,先行先作。特别在行政创新方面成为一个新样板,成为富民强省,城镇化科学推进的先行者。
五、国家战略对区域效用评估
从微观经济角度看待《规划》上升国家战略,最基本的落脚点还在于对区域经济和厂商的利好。因此,对由于战略实施而产生的边际效用无疑是企业家和政府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这次战略升级,其利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使黑龙江省可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政策利好。黑龙江省成为沿边开放开发的主阵地,呼伦贝尔作为辅助区域配合,黑龙江省在政策面享有主导权,在空间上享有地域、空域双结构空间,政策制定和创新方面权重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会极大提高。
其次,辐射范围广,受益人口多。这个规划包含黑龙江省全境,把沿边开放向腹地推进。无论是空域、水域、陆域,黑龙江省占尽地利人众之便。鉴于规划的国家战略高度,会使黑龙江省成为第三波改革的排头兵。先行先试的保证,捷足先登的优势,先入为主的格局,会奠定黑龙江省在全国经济产业布局的地位和层级。
第三,把黑龙江省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整合,促进产业全面改造升级。为此,黑龙江省可以结合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的城市产业定位,促进资源枯竭城市换发新的生机。同时,把三线城市、口岸城市与城镇化推进结合在一起,功能叠加,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促进开发的深化和扩展。
第四,随着规划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会提到首位,若干年的基础设施欠账有可能由此化解。项目的国际化程度高、规模大,为黑龙江省的大中型企业创造了更多竞争的机会。《规划》战略和黑龙江省基础产业的融合,会促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
第五,随着国家对农业和林业的特殊政策,黑龙江省农林剩余生产要素有所释放,原来闲置的资产得到盘活和再利用。特别是对俄罗斯产业合作的深化,抚慰了黑龙江省暂时性“生态恢复期”的社会焦虑症。
第六,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直是社会的共识,当前期政策利好随着时间边际递减的时候,实施沿边开放开发战略,无疑对老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次凤凰涅槃的机会,战略实施的溢出效益会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
第七,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省域之间、国家局部区域的合作,会产生市场放大效应,促进市场规模最大化,加速生产要素的区域内流动,又会促使资源效用最佳化。由于区域的宽泛和跨界,符合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对落后地区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加快社会经济均衡化。对于局部和全部的对接,会增强市场的空间范畴,无形之中加快区域国际化进程。
(责任编辑:陈鸿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