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思巧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5-07-29 23:44徐晓程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3期
关键词:祥林嫂板书课文

徐晓程

特级教师宁鸿彬在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请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二,请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三,请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学生在作答时分别用到了文章的标题、导语和正文主体的主要内容。宁老师说明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原来这三个巧妙的问题既初步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能用这三个问题自然的引出新闻的一般常识,即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新闻的标题,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新闻的导语、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新闻的主体部分。真是自然巧妙、天衣无缝,课堂如行云流水般畅达,这还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相比一般的课堂程式,至少要节省1学时的学习时间,极大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精思巧授,提高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搞好课堂的总体设计,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搞好课堂的总体设计。

一、诱人的导入

一堂好课犹如一出好戏。好的开头足以吊足观众的胃口,老师在上课伊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后面的教学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笔者在上八年级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时,这样导入:老师先拿一只黑板擦和一个粉笔头面对学生,然后神秘地问:你们猜如果我把它们放在同一高度,同时松手,哪一个会先落地,为什么?(边说边做好动作,激发学生兴趣,这也是利用八年级学生还不知道自由落体这一原理而设计的)。学生们的兴趣当时就被激发起来了,纷纷举手表述自己的观点。有说黑板擦会先落地;有说粉笔头先落地;当然也有说同时落地的,只是说不出理由。同学们你争我吵,情绪渐显激动时,老师说:你们不要争了,想要知道结果其实很简单,怎么办啊?学生异口同声答到:现场做个实验不就知道了吗?然后我就请同学们注意看,同学们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实验的结果是两者同时落地,很多同学感到出乎意料,失望地摇摇头,口里还不断地说:“这怎么可能呢……”此时我顺势指出: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做个实验不就知道了吗?(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实验”二字,为新课做铺垫,因为本课主要观点谈的就是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而所谓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精神)。

笔者认为一个诱人的导入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急于渴求新知的欲望;第二,应能很自然很巧妙的过渡到新课;第三,能为新课内容埋下伏笔;第四,最好能富有语文的诗意美。

二、精妙的提问

请看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①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 ——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像上述教例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设计。

在“主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理性地关注如下内容。

1.“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问题或提问的出现,要力求做到能引动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2.“主问题”应有利于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3.“主问题”应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精妙的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智慧,更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绝妙的替换

《有的人》这首诗的教学如何教出新意、提高教学效率呢?宁老师这样处理的,先问:“这首诗的标题是‘有的人。诗中还先后八次出现了‘有的人这一说法。就是说,诗中写了有的人这样,有的人那样,列举了种种情况。这是一种含蓄的写法,没有把什么样的人明明白白写出来。读课文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认真领会这些地方——诗中的每一处‘有的人,指的是什么呢……”

老师见学生们跃跃欲试准备回答这个问题,并没有急于找学生回答,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下面我们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课文时大家要做这样一件事——把诗中的八个‘有的人改一下,都改成具体的哪一种人或哪一类人。”于是就出现了下面这样一篇篇精彩的改文:

被人民憎恶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被人民爱戴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另一篇:

鱼肉人民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造福人民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反动统治者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我伟大!”

共产党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沽名钓誉之徒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大公无私之士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压迫人民的暴君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廉洁奉公的公仆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这些闪动着创造性思维的回答,不能不令人振奋、激动,而这源于老师的精思巧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节。这样绝妙的替换真是凝聚了老师多少智慧的结晶,其实在语文课堂上,像这样类似的替换还可以在多处尝试。

四、智慧的板书

板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

实例一

实例二

笔者以为优秀的板书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概括性、简洁性、审美性渐进性。板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课堂效率的提高而精心设计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新篁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祥林嫂板书课文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