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晞珍
在这个讲求速度的时代,情感的传递是一种即时的感受,“家书抵万金”的温情与珍贵变得虚无缥缈。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张高铁票,让千言万语化作只言片语,所谓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也被简单直白的言语所取代,沉淀在书香墨迹的温情,变成一种遥远的记忆。最可怕的,莫过于亲人的相聚,面对面坐着,竟是无语交流,自顾自的玩手机和Ipad。在这个喜欢虚拟空间的交流,忽略面对面的表达的时代,家书的重温可谓一缕清风,吹走众人心头的浮躁之气。
家书一方面是亲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家庭的亲情史和教育史。历史上有名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如今读来依旧温情感人,鼓舞人心。不管是傅雷家书传递出的浓浓父爱,还是曾国藩家书对子孙后辈的殷切教诲,亦或梁启超家书质朴真诚的关怀,字里行间,都传递出独有的家风家训、寄托着家族的殷切期望。在外人看来,这些家书也许再平凡不过,几句叮咛、互报平安、分享生活琐屑,却实实在在影响了他们的后辈子孙,让他们终生受益。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尽管现实中的许多家书并非广为人知,但是长辈与晚辈的亲情温暖,一点也不比曾国藩、傅雷、梁启超等逊色。郑迎春与郑子平(楠楠)是一对平凡的父子,一封封家书,在两人之间架起了桥梁。他们是父子,也是朋友,家书让他们跨越代沟、跨越年龄,敞开心扉,进行心与心的对话。父亲给儿子担任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导师,儿子给父亲回馈生平最大的荣耀。父与子的交往,是爱与诚的互换,让彼此在人生路上不断耕耘,不断收获。现代父母辈对晚辈的关心越来越集中在吃喝穿用方面,而郑家的父亲郑迎春却独具慧眼,用质朴浅显的语言引导儿子走上理想之路。封封家书,字字斟酌。款款深情,娓娓道来。
郑家是云南非常有名望的大家族,历史上的许多民主革命人士,如李公朴等,都曾是郑家的常客。郑家不仅子孙满堂,还铸造了几代人正直善良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郑迎春的祖父郑一斋,身为富商,却并不满足于安安稳稳的生活,而是心怀正义、乐善好施。他结交民主进步人士,支持抗日,支援和配合中国共产党云南地下组织的革命工作。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发行进步书刊提供经费,帮助李公朴等民主人士,甘冒风险,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积极营救被反动派逮捕的共产党员。他不仅是为民主进步事业奔走的有识之士,也是家教甚严的严父。他言传身教,教育子女,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郑一斋子女共12人,均没有沾染富家子弟的骄横和霸气,有钱不炫耀,有名不张扬,有权不滥用,始终与人为善,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样优良的家风和教养,潜移默化,影响着后代子孙。
郑迎春的父亲郑璟,谨记郑一斋的遗志和教诲,一辈子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一个爱党爱国的人。他说过愿意做一个终身的党务工作志愿者,按党的要求,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一直坚持到自己心脏不再跳动的那一刻。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后代,也把郑迎春兄弟二人培养成才。
郑迎春深受祖辈的影响,牢记父辈的要求,不断努力上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然而,所有的辉煌与成就,都不如父亲这个身份让他深感骄傲,他把做父亲视作自己一生的使命,愿意发光发热去成就儿子郑子平的理想。他的温情、牵挂、叮咛、期望,化作写给儿子郑子平的封封家书,将郑家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继续传承,悄悄浸润郑家子孙的心田,让郑家的小树苗茁壮成长。自孩子出生那刻起,他就把教育孩子当着自己一生的使命,不遗余力地教导他、帮助他,既给孩子充当领路人,又成为孩子的好伙伴。自1993年儿子楠楠出生前一日起,父亲郑迎春就以日记形式记载儿子生活的点滴。到1998年底,15本日记记录了养儿15年的艰辛,也充满了家庭生活温馨的记忆。一本本日志,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传递了父亲的温情,也包含了父亲对孩子殷切的期望。当儿子取得成绩时,他不忘谆谆教诲孩子,要谦虚谨慎;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激励孩子,要百折不挠;当儿子犯错时,他鼓励孩子要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当孩子沉迷游戏时,他教育孩子,不要做游戏的奴隶,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孩子贪图美貌,追求享受时,他告诉孩子,朴实平淡最是美;当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时,他鼓励孩子要团结集体,友好待人,敢于尝试,敢于提问。他教会孩子管理时间、管理金钱,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态度,鼓励孩子自立自强。他说过,他希望把郑子平培养成具备“四气”和自立自强的人,即力气:肯努力、肯付出;才气:有学问、有才华、有能力;士气: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斗志;人气: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2年过去了,早春、盛夏、深秋、隆冬22回的流转,定格为父子郑迎春和儿子楠楠相处的每一个瞬间。雏鸟羽翼逐渐丰满,父辈日渐老去,然而无论儿子走了多远,永远会有父亲在熟悉的地方等候他的归来,这依旧是父亲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