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林霞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传统教学中对人忽略的倾向,真正调动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在性,正视学生差异性。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对课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完美结合,打造具有丰富内涵、智慧灵动、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主动性 潜在性 差异性 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02-02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传统教学中对人忽略的倾向,真正调动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在性,正视学生差异性。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对课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完美结合,打造具有丰富内涵、智慧灵动、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笔者从以下几方面阐释: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对“人”忽视的三个方面
有人曾这样描述传统课堂的教师:教师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器,学生是知识的容纳器,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这不仅与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背道而驰,这种把学生当做是为知识而存在的做法,直接导致教学设计中对“人”的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以师为本,学生被动的接受。其主要表现有:一是以教为中心。教学关系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的认识水平、思维角度直接影响学生,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第二方面:以知为本,学生机械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教学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即单纯的记忆性学习。
第三方面:以案为本,学生服务于教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就要按教案上课。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中,课堂教学就像输入规定程序,以教案为本逐步展开。
二、实现从忽视学生到关注学生的策略
如何实现从忽视学生向关注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新观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其积极主动参与;挖掘学生潜在性,促其向现实发展转化;正视学生差异性,推动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
1.调动学生主动性,促其积极主动参与
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促其积极主动参与,首先,要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让目标引领学生前行。教师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每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学生才会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的检验反思,逐渐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营造竞争氛围,激励学生学习。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增强竞争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斗志迎接挑战,这需要教师要营造积极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斗志,如为自己设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开展同学、小组、宿舍、班级、乃至学校之间的竞争。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形成良性互动的长效竞争氛围。
2.挖掘学生潜在性,促其向现实发展转化
作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通过教育使学生由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转化。一方面,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必然带来学生信息的丰富性,教师要增强课堂的驾驭力;另一方面,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也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幼稚的、不全面的问题和答案,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引导力。
如何在挖掘学生潜在性上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学生将会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具体分析,以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的具体状态,促进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转化。教师不仅要事先对如何实现这一转化进行活动的整体设计,还要在实践进行的活动中执行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境中呈现的状态做出即时的调整。
3.正视学生差异性,推动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学生间的差异,所有的学生并非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一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终点,若对这一现象处理不善则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滑向两个极端,要么,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以牺牲学优生来换取学困生的进步,要么牺牲学困生获得小部分学优生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应有意识地克服在教育中追求完美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并要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呈现出丰富的统一。这样,差异就不会只被当做令人头痛的问题来看待,而是被当做一种财富和底蕴。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在传统教学中对人的忽略。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在性,正视学生差异性。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对课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完美结合,打造具有丰富内涵、智慧灵动、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任玲. 也说教学个性与教学魅力[J].师道,2003,5 .
[3]马建军. 做有思想的芦苇[J] . 湖南教育(中旬),2010,3 .
[4]杨九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思想[J] .江苏教育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