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一枚改变教育内涵的“楔子”

2015-07-27 11:50李帆
人民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

李帆

为明天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问题。

具有核心素养,是当下我们对此的回答。

关注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

前不久,一位校长对我讲述了女儿参加上海纽约大学的面试经历。他很感慨,自己从教几十年的人才观、评价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面试时,他的女儿随机选择上一堂历史课。课后,招生官请学生回答几个问题:1.资料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老师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同学讨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写一个与这些都不同的观点,并进行论述,等等。

接下来,面试学生参加小组活动,用面条搭高塔。小组里的角色,由学生自己选择。招生官在学生开展活动时,在旁边观察。

最后是一对一面试。招生官问他女儿的问题非常简单:“最近看了什么书,喜欢谁,为什么?”孩子很诚实,说自己正在看一本外国名著,但是“看不懂”。

面试回来,孩子很沮丧,觉得自己没戏了。没想到,最终,她的面试等级是“A”。身为教育者的父亲感叹说:“他们是在评价孩子的价值观,看是否诚信啊!”

其实,这一系列何止是考查了孩子的价值观。这里面,有对孩子思维能力的评价,如历史课后的几个问题;还有合作、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小组活动时,孩子当不当组长,招生官并不在意。但如果学生选择当组长,小组最后成绩不好,就会影响招生官对他的评价,因为领导者承担的责任更大。

每一项设计,都蕴含着上海纽约大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运用。什么是核心素养?OECD认为,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欧盟认为,它以“终身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要求人们能够在生命的过程中处理和应对一切变化和挑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它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不论哪一种定义,都远远超越了“高分=高品质”的教育质量观以及“掌握知识=人才”的人才观。

这位校长告诉我,就在他女儿参加面试的前一年,孩子的学姐也参加了上海纽约大学的面试。那是一个几乎无可挑剔的“好孩子”“优秀生”: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拿高分,当干部,能歌善舞,还导演了一部电视剧。与学姐相比,他的孩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等生。

然而,上海纽约大学的招生官坚决反对招进这位学生,甚至说:“她来了,会毁灭我们这个团队。”校长很奇怪,问女儿,学姐在学校是个什么样的人?女儿说,老师挺喜欢她,但学姐喜欢的人很少,看不起同学。

后来,学姐以极高的分数,选择考取了国内一所最知名的大学。得知消息,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官松了一口气,说:“谢谢!我们避免了一场灾难。”

两个孩子的遭遇,提出了两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如何衡量人以及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人。其中,后者决定了前者。

台湾作家朱天心谈及现在的教育,说让“十个孩子一种样子,叫人分不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单向的评价维度,会培养出单向度的、扁平的人,他们往往有知识无智慧,有欲望无理想,有规则无道德。同时,传统单向度的评价方式,常常只在显性与量化的方面着力,却对主观评价抱持着无与伦比的警惕与怀疑。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像一枚楔子,首先打破的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人才观与评价观。

因为,核心素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关注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

因为,核心素养重视的是那些“网络上找不到答案的东西”。

还因为,核心素养本身是靠死记硬背,并不会取得优势的东西。

當我们学会用核心素养去衡量一个人时,将随之改变我们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育人观,最终将改变整个教育的格局。

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再聚焦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核心素养?有国际的原因。从上世纪末,世界各国教育都面临着无法规避的核心问题: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应运而生。

也有中国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我们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到2010年,我们甚至将“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什么是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发展吗?如何进一步落实?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加。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当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

在一个环节上,两国学生的对比令人震撼。当时,节目组要求两国学生制订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他们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从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吟咏茶马古道,然后有人弹古筝,有人弹钢琴,有人吹箫,三个女生合唱,一人一句,一会又是一个人深情地背诵,然后是大合唱。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况,从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非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元几分。每个人分工明确,又融成一个整体,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报刊评论说:“当中国学生该展现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他们要追逐金钱和权力;当中国学生该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吟诗弄赋,在实际问题的外围不着边际地轻轻飘浮。”

学生的问题,不正是教育的问题吗?我们以为,全面发展就是能歌善舞,允文允武。我们以为,素质就是一种可以展示的技能,一段时间,学校很流行举办素质教育汇报演出。我们以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简单相加。我们把各个学科像积木一样堆积在学生身上,撞上硬问题,便萎然顿地。

这样的误解,很大程度上导致我们的教育改革成为观念改变的巨人、行动成果的弱者。

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赋予教育具体而清晰的维度和内涵。因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不同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能力、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等。

这些核心素养,是跨学科、跨领域地统领各发展领域的素养,像合作与交流能力可以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领域,以不同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方式进行涵养。从这个角度讲,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再聚焦、再清晰,让我们明白究竟从何着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改革,如同徒手攀岩,核心素养就是岩石上的着力点。一旦我们捋清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和教学改革就有了精准的切入口和明晰的导向。彼时,核心素养体系与课程教学的关系如月印万川,月亮高挂天空,地上的千河万川皆有月影。课程的融合也好,创设也罢,不能是“拍脑袋”的行为,应以核心素养为准则;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应以核心素养的达成为目标。

几年前,山东一位校长带领着老师,艰难寻找“草根”的核心素养体系(最初称为核心能力群),并规定,每节课必须提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教学环节、教材整合、教学资料都围绕此来进行设计和搜集。

在他们学校,渐渐出现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语文课、着重创造能力的音乐课、侧重道德认知判断的政治课……学校还提出了“评价以素养为维度,活动以素养为主线,目标以素养为总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

短短5年间,这所农村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绩好、负担轻,培养的学生获得上一级学校和社会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家长、学生“用脚投票”,学校规模从3000余学生发展到8000多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落实,将成为教育改革再深化、再出发的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

核心素养的落地,不只在课堂

核心素养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说,核心是什么?有专家认为,是价值观。各个国家的学生核心

素养体系一定是围绕各自社会的价值取向来建构的。因为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不只在于使每个个体实现“成功的生活”,而且要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

从这一点说,核心素养体系既是对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又是让价值落地的有力支撑。

19世纪,普法战争胜利后,普鲁士元帅毛奇自豪地说:“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在小学老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中世纪时,德意志还是一个酗酒、缺乏节制的民族。到了16世纪,德国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齐心协力,用了近300年的时间,合力打造出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一点一滴锤炼出勤奋、秩序、守时、严谨的“德意志美德”,让德国拥有了強大的现代竞争力。

这就是价值的力量。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常常遭遇价值的冲突,带来教育的不适。

现在,老师们觉得,学生不好教了。学知识,如果不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学”,有的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是无意义的”,自己有选择学什么、不学什么的权利。过去那种“不要问为什么,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

家长也不好打交道了。一旦认为孩子的权益受损,他们就会向校长、老师提意见,甚至诉诸法律。如果认为哪条政策不合适,他们也会理直气壮地要“教育局长给个说法”。

年轻教师不再像老教师那样以加班为荣。他们对教学有个性的看法,也对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有勇气脱离集体,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个体的权利意识在觉醒,教育系统却还是老样子:行政化的、封闭的、上下尊卑分明的。冲突之中,很多教育者觉得,办教育的氛围不那么好了,改革发展太难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

权利是什么?或者说权利的来源是什么?它不是“天赋人权”,而是“人赋人权”,是彼此利害与共的人们,摸索出一种游戏规则,界定了彼此的权利。在公民社会,在法治社会,每个人在法律范围内争取自己的权利,是不可推卸的道义上的责任。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群相处的规则,重塑现代价值。学生参与课堂,家长参与办学,老师参与管理,既是权利的高扬,又是一种价值的生长“场”。

从这个意义讲,核心素养的落地,不只是在课堂,它具有社会复杂性,从而对未来的学校教育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价值观的无缝隙渗透,多种学习空间并存,学校的对外开放与融合……

核心素养时代,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我们穷尽想象,也许才能重新定义教育的疆界。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育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