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味在课堂中弥漫

2015-07-27 19:34施丽双
新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笔者儿子

施丽双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目前的语文课堂丢弃文本、追求热闹等舍本逐末的现象比比皆是,让人听不出、品不到语文味。如何让浓浓的语文味浸润我们的课堂,让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完成文本的审美过程?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

一、紧扣文本,发散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每一堂课上,师生、生生的学习交流都不能脱离文本,否则便失去了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例如,教学《一枚金币》“儿子受不了”这一部分,笔者让学生围绕“儿子几次交给父亲金币”“父亲分别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金币的”“儿子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这三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汇报交流中,笔者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体会,又要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来支撑自己的体会。在交流“前两次父亲把儿子的金币扔进火炉,儿子只是笑笑,而第三次为什么却有如此强烈的反映呢”这一问题时,笔者出示了“儿子”的话,让学生紧扣“苦差使”和“当牛做马”两词,展开想象:“儿子”都干了哪些苦差使?他还会帮别人做些什么?都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的答案是十分丰富的。他们理解了词语“当牛做马”,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这样,在学生理解、欣赏文本的同时,加以点拨、指导,创设情境,适时进行思维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重视朗读,体验感悟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

1.示范读——读出榜样。有些课文内容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时空距离,或者所表达的情感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此时,教师的精彩范读就成为最直接、有效的引导方式。笔者执教《中国结》一文的“中国结的寓意”部分,进行了范读,然后问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同和‘头读得特别重。”有的说:“语速较慢,尤其是‘这条绳子扯得再远——,老师读时拉长了声调,让人感觉真的很远!”笔者又进行了引导:“这个‘远让人想到了谁?”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增强了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尤其是通过“扯得再远——”的强调与引导,学生联想到海外华人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感受到中华儿女那心连心的中国情都融于这一个火红的中国结里,既进一步感悟了课文内涵,也提高了朗读水平。

2.自主读——读出个性。五年级课文《我喜欢》的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引领下文,用排比段的结构安排全文。教学时,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他们采用了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当全班交流时,学生都能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可见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教给朗读技巧,更要尊重鼓励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发现、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形成多元朗读的格局。

三、细读语言,品出魅力

语言文字是我们上课的把手,是我们解答任何问题的根基。只有重视了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强大表现力,才能使语文课形成独特的魅力。

1.抓住语句,品出味道。执教《迟到》里写“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的部分,笔者让学生围绕“你从哪儿看出父亲打得很狠?”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词句仔细体会。学生找出了文中的三个重点句:(1)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就发出咻咻的声音;(2)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3)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咀嚼、品味。第一句着重抓“打”的动作、声音,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打得狠、打得用力;第二句抓住“打”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打得厉害;第三句从“打”的伤痕入手,体会本次打得的确很狠,出乎人的预料。学生抓住了这三个重点句,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感悟,品出词句的味道,体会到父亲的确很生气,才会出手这么狠。

2.推敲揣摩,品出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让学生反复推敲揣摩语言文字,深入探究,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例如,王菘舟老师教学《慈母情深》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有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时,有这样的片段:

……

师:而你们发现了没有,每一次“我的母亲”都出现在后面了。

(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师:孩子们看过电影、电视,一定曾经看过慢镜头,两句话自己读一读,看哪句话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师:既然是慢镜头,那就让我们细细地看,慢慢地看我的母亲,读第一句。

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生1:我看到一个极其瘦弱的背。

生2:我看到一个弯曲的背。

生3:我看到一个脊椎骨突出的背。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记忆中,我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记忆中我的母亲的背是怎样的?

生4:我母亲的背都是很挺拔的。

生5:我母亲的背不是文中母亲那样脊椎骨突出的。

生6:我母亲的背不像文中那样瘦弱。

师:而我现在看到的是这样的背,是极其瘦弱的背,是瘦骨嶙峋的背,是脊椎骨突出的背,背直起来了。

……

生:我知道为什么要放在后面了,如果把“我的母亲”放在后面,先看到母亲的面容,作者会想:这是我的母亲吗?所以还是放在后面比较好。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放在后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疑惑、作者的困顿、作者的惊讶。

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探索者的足迹有深有浅,但只要勇往直前,努力拼搏,就一定有沉甸甸的收获!这收获就在有语文味的课堂中,就在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背中。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弥漫着清香诱人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阳溪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笔者儿子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语言文字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