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娟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护理干预对4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其中对照组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和血糖控制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FPG、2hPG、HbA1C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监控、规律用药、适当运动、饮食控制等遵医行为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糖尿病;遵医行为;血糖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糖尿病是临床高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中医将本病称为“消渴症”,患者多因五脏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出现肾阴亏虚,肺胃燥热[1]。病机在阴虚燥热,并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疾病延绵,耗精灼液,诱使患者血液粘稠,血行阻滞。糖尿病发展漫长,且无根治方法,患者需长期治疗,这使得规律用药、健康生活成为疾病防治的根本,但实际工作中患者很难做到完全遵医[2]。为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控制患者血糖,笔者选取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2.9±1.1)岁;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2±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健康教育以及运动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干预:(1)辩证施护,护理人员需 根据患者辩证类型进行护理,如患者为肾阴虚型,则需嘱患者多食用猪胰、枸杞子等滋阴补肾药物,多尿患者则需多食用生地、百合、首乌汤剂,并控制患者盐分摄入量,嘱咐患者保持身心舒畅,避免血糖升高。如患者为胃阴虚型,则嘱咐患者多食用果蔬,以泄内热,忌暴饮暴食。便秘者则需应用大黄、玄参等物进行通便治疗。如患者为肺阴虚型,则嘱患者多食用果蔬等粗纤维食物,以通便利水,还可给予患者麦冬、天冬、鲜芦根泡水,用以生津止渴。(2)气功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体质较弱,故需多行内养,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行气,嘱咐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置,放松丹田,排除杂念,深呼吸,做到吸气绵绵、呼气微微,早晚各一次,持续20 min。(3)推拿干预,嘱咐患者取俯卧位置,以指按压患者脊椎,可选用点法、拇指法及一指禅推法,按摩由慢及快、由轻及重,早晚各一次,持续20 min。(4)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疾病状态及机体素质,嘱咐患者进行行走、散步以及健身操,
1次/d,以不疲劳为最佳。(5)情志干预,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沟通,明确患者心理变化,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和血糖控制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分析FPG、2hPG、HbA1C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FPG、2hPG、HbA1C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此外,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监控、规律用药、适当运动、饮食控制等遵医行为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为主,中医认为本病具有肾阴虚型、胃阴虚型、肺阴虚型等多种分型,因此护理干预工作也需根据患者辩证分型来最终确定,以实现最佳护理效果,控制患者血糖。此外,情志也是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因此加强情志干预也是中医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中,我们对患者进行情志干预、运动指导、推拿干预、气功干预等多种中医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以及血糖控制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护理在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上具有极高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 瑛.探讨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应用中医护理干预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4,01(05):93-94.
[2] 曲比支铁.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80例体会[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03(04):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