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黄 婧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网络新闻专题在中国媒体中开始显露头角,而在众多专题新闻的报道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解释性报道严重缺失。
解释性报道在舆论导向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虽然“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自媒体日益风行,但其浅显混乱的状况也屡遭诟病。在面对重大新闻事件时,读者往往不满足于了解现象和结果,通常都会追问事件发生的原因、与其他事件的联系,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重要新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才能满足读者或观众的阅读或观看需求。正因如此,才需要解释性报道,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媒体也应该明确,受众既需要对信息有知情权,也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深入报道。
解释性报道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挖掘新闻事实的深层含义,在调动与此相关的各种信息时,传播主体的观点、意见、倾向早已渗透其间,这些精心选择的辅助性事实对于说明主体事实有很强的说服力。新闻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有很大程度上是监督作用,受众群体需要一个得知信息的来源,同样也需要一个引领的风向标,解释性报道更能鲜明地体现出传播的实质在于传播意义这一根本目的。无论是在什么时期、什么程度的社会权威性的解释报道都会对受众产生指引作用。
对新闻事实的分析,不同立场的媒体解读可能完全不同。基于受众的理解差异,又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公众认知,主流媒体可以凭借新闻敏感性抓住线索,通过采访获取进一步详实的信息,对消息来源进行甄别,并运用专业知识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大众传播媒体在运用解释性报道方式进行报道时要全面认识社会现实,不断加以客观现实的评论,使受众的实践活动更加理性化促进社会的不断整合,从而使大众在面对社会主流观念时灵活应对。社会的自身权利与利益都与受众群体的价值体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解释性报道方式为主的各大媒体身负重任,理当认真负责。
目前来看,网络重大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现实性问题有:
传统媒体的题材来源广泛,而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深度报道所涉及的分析性与预测性报道所占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对于社会重大问题的研究不够,大多数的社会新闻、娱乐八卦新闻所占篇幅较大,最终致使网络深度报道的深度大大缺乏,社会影响力也因此遭到重创。
传统媒体作为网络深度报道的母体,网络媒体在面对新闻热点,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媒体特征优势,反而成了报纸版面内容的搬运工。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内容上的深度报道。纵观目前的各大门户网站深度报道的重点也在不断向新闻专题方向靠拢。这种新闻专题报道作为网络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实践使用的过程中却产生了问题,形式化研究导致忽略了真正的网络深度报道。
网络报道更多讲求时效性,但是在过度追求快的时候,却更容易使得网络深度新闻未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审核便与大众见面。当究其是否存在这一事实时,却无从考究。最终隐性地欺骗了大众,长此以往,虚假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将大大降低门户网络新闻报道的可靠性。
在面对众多重大新闻事件专题时,内容丰富多彩的大框架下,我们却难寻解释性报道方式的身影,基于解释性报道方式的重要作用,不得不将其现状发生的原因一一罗列如下:
网络媒体报道,优势便是速度快、时效性好。然而一些网络媒体却在过分追求时效性的路途无法自拔,目前不少门户网站动态新闻所占比例很大,但仔细一看大都只是标题党横行,新闻内容也只是“点到为止”。明显可以觉察其中的解释性报道缺乏现象非常严重。如果报道只有现象,没有重要信息价值的支撑,终究只是昙花一现。各种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等五花八门呈现出来后,受众群体眼花缭乱,有些重大新闻也被时效性推之即去,受众无法深入看到社会新闻背后巨大的社会问题。网络编辑对信息的选择、加工、解读能力成为决定网络专题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目前的人才结构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要求。一些门户网站在报道标题上做足了功夫,编辑人员并没有承担起社会监督作用的职责,这样长此以往,解释性报道方式将无法施展。
关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受众更大程度上看重的是其内容,是其本质,而不是其形式,因此其页面设计就需与之相符合。只是为了强调的部分才用鲜艳的版式、线条字迹。基于此,就需要好好把握内容的准确性与深度性,如果过分绚烂就容易产生轻佻的感觉。而现在更多的门户网站借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夺人眼球。这便违背了受众视觉规律,形式过于繁琐为了占据版面,却达不到真正的传播效果,也与新闻本质相违背。
对于重大新闻的采访要做到有足够的准备,其中新闻的嗅觉起了很大作用,能够灵活掌握解释性报道方式的记者绝对拥有良好的新闻感知,而目前,商业网站中只有新浪、搜狐等大型网站获得了新闻采访权,但是能承担深度报道工作的记者寥寥无几。现在大部分一线的记者编辑尚不是科班出身,大多为管理经济专业出身,有一些好点的新闻意见单,但毕竟难以对新闻的社会性进行深入分析。
大部分门户网站借用的是网络的传播途径,但与传统媒体毕竟大不一样,其中部分网络技术人员能够灵活应运传播技术,但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及工作方法不了解,而从事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人员虽具有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嗅觉,但是对于网络技术却了解极少。这便造成人才的不足。
人民网、中新网、千龙网、凤凰网等新闻网站虽然依托纸媒的力量,具有较专业的报道人才,但是更多的优势体现在新闻报道和访谈方面,能承担解释性报道工作的人也是不多见的,因为这需要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写作经验,培养是需要时间的。这便限制了新闻深度报道以及解释性报道方式的使用。
网络深度报道为何受到网民的强烈关注,就是因为它能够传达出很多大众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它的重要性决定了要想做好的新闻,更好地展示解释性报道方式的重要意义,就需要做好策划工作,如选题要有真实性和时效性,这对编辑人员的知识框架以及人文常识形成了极大考验。对于重大事件以及可预见事件、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要有独特的判断和视角,对于以后的新闻资源进行很好整合。
对网站专题编辑进行专门培训,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目前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将网站编辑纳入职业培训体系中来,希望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时俱进,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现如今理论知识的完备并不能够代替实践的结果。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及关注度都超越了传统媒体,因此就要求记者和编辑具有完整的逻辑思维以及文字掌控能力,对于策划以及整体结构安排都有一个清晰的结构,现代社会的信息催生要求记者编辑的能力更加完备,因此必须加强对这部分信息传播者的培养工作。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者,对于内容的传播,要很好的发挥把关人的职责。门户网站是一种商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大众有很深刻的影响,因此应该做好把关信息工作,无论是报道采写、编辑、发布都要遵循相关的新闻法律,承担起社会责任,维护新闻的职责及公信力。在信息的传播中要考虑到社会效果。面对目前门户网站的深度报道不足的现状,加强解释性传播方式的应运,对社会问题进行很好的揭示,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新闻的质量以及社会的良性运行。
①张惠仁:《现代新闻写作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②时统宇:《深度报道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
③《权力的媒介》,【美】J·赫伯特·阿尔特休著,黄煌·裘志康译,第7页华夏出版社1989年
④苏宏元:《Web2.0时代网络深度报道的特征分析》[J].现代传播,2010 (3 )98-99.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10:147 :
⑥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一一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⑦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
⑧王百娣:《解释性报道如何做到“深”与“广”》[J].记者摇篮,2011(8):5-8.
⑨李青:《浅谈网络新闻专题的差异化竞争》[J].今传媒,2012(3):90-92.
⑩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