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素材展示】
新学期开始,杭州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多了几篇八股文,分别是明朝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另外一篇是曾国藩的《与诸弟书》。这个消息肯定让对“八股文”有传统记忆的人吃一惊,因为在过去的教育中,“八股文”几乎等同于迂腐和刻板,始终被认定是遏制才情的文学形式。
事实上,“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时一种固定格式的文体,对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有严格限制,其严谨规矩与现在仓皇出世的“网络语言”大相径庭。前者如:“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后者如:“不明觉厉”(不明白但是能觉得很厉害),“人艰不拆”(人间本身已经很艰难了,很多事情不便拆穿)。稍有文化修养的人就不难判断出二者的差距。与“八股文”的形式完美与逻辑缜密相比,“网络语言”缺少文化沉淀的厚重感,而后者却正逐渐充斥生活,甚至连带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八股文”这种仪式感很强的文章,在当下引入中学课本也不一定是坏事。
(选自《北京晨报》2014年9月4日)
【素材解读】
我国古代以科举考试录用人才,而“八股文”也曾盛行一时,虽然它约束人们的思维、形式刻板,却也有一定的优势,至少凝聚了母语的厚重感。如今,“网络语言”带着仓皇出世的滑稽与草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快餐式的语言能存留多久,还有待考验。相比之下,将“八股文”引入教材倒是一件好事,它对母语的维护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适用话题】
教材内容、传承文化、传统与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