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张爱玲传》。从这本书里,我不仅认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也认识了一位爱以奇装炫人的奇女子。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可见张爱玲的穿着打扮确实与众不同。
一天,她到印刷所去校对书稿,结果整个印刷所的工人都停下了工作,惊奇地看着她的服装。
一次,她应邀到好朋友家里做客。她走在大街上,整条街道都为之震动。她在前面走,一大群孩子跟在她后面,一面看着她的衣服,一面大声喊叫着。
还有一次,她去参加朋友的婚礼,穿了自己设计的旧式衣裤。结果,参加婚礼的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她的身上。
在生活中,张爱玲喜欢穿一些“奇装异服”。在作品里,张爱玲也喜欢不厌其烦地描写衣服。女人的衣服在她的笔下,都成了一个个华丽的影子,动人而妩媚,而且与女主人公的性格气质往往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曾穿着旗袍出场,人如其衣,美丽动人;《封锁》里的女主人公穿的是一件白纱旗袍,衣如其人,高洁雅致。
张爱玲喜欢旗袍,她穿旗袍的形象也早已深深印在了读者的心里。在《张爱玲传》这本书的封面上,就有她身着旗袍、单手叉腰的照片。从她的目光里,可以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清高和孤傲。张爱玲虽然爱穿旗袍,但她不赶时髦,而是自己画出旗袍样式,交给时装店裁制。她的一生,曾亲手为自己设计、裁制过几百种样式的新潮旗袍。读着张爱玲的文字,看着她那身穿旗袍的照片,仿佛可以闻到一股岁月的芳香,也可以触摸到她潜藏于内心深处的那一缕哀婉与凄凉。张爱玲一生钟爱旗袍,去世时她还穿着一件朱红色的旗袍。旗袍赋予了她高贵典雅的气质,而她则赋予了旗袍无穷的韵味和永恒的生命力。
在穿着上,张爱玲确实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品位。她曾经穿着从老箱子翻出来的旧式服装,再配一个典型的西洋发型,然后悠然自得地走在大街上。
张爱玲的着装就是这样,像她的作品一样超凡脱俗。正是这种独特的衣着,装饰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亮点点评
1.切合题意。写“这样的衣着”,把女作家张爱玲作为写作素材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她在穿着上确实喜欢标新立异。她自小对服饰就有一种难言的喜好,念大学时,她把奖学金都拿去做衣服。事实上,张爱玲还是一个眼光独到的服装鉴赏家。她写过一篇描写服装的散文《更衣记》,不仅写出了清末以来服装的变迁,而且还进行了精细入微的品评。
2.叙议结合。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也会适时地插入一些议论,比如“旗袍赋予了她高贵典雅的气质,而她则赋予了旗袍无穷的韵味和永恒的生命力”“张爱玲的着装就是这样,像她的作品一样超凡脱俗”等,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能表现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3.选材精当。提到张爱玲,可写的内容很多,但作者紧紧抓住“衣着”这条线索,从不同角度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以此来证明她在衣着方面的特立独行。通过这些事例,也能隐隐表现出人物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
一、审题准确。写作文前一定要认真审题,正如平常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篇作文要求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就应该以“衣服”为线索展开叙述。可以选择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印象深刻的人、古今中外的名人等的代表性衣着,或叙述故事,或进行论证分析。
二、立意独到。立意的好坏比辞藻是否华丽更为重要。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吊僧诗》中说道:“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首先要确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抒发什么感情或者表达什么感悟等)。立意力求独到,即使选材雷同,也要在立意上写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可以将“衣着”象征化,深化其现实意义。这样写来,整篇文章就会显得厚重,也容易出彩。
三、拟题别致。话题作文一般都是自拟题目,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可以带来先声夺人的效果,正所谓“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或者运用象征手法,或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双关等。
四、选材典型。以“衣着”为线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衣着进行描写。在选材上要注意“以小(衣着)见大(情感)”,通过对衣服的描写来表现深层次的某种情感。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优秀的范文,文中“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就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五、卷面整洁。作文书写是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后的作文得分。字迹潦草、随意勾画涂改是作文的大忌,当然,作文对书写的要求也并不是一定要写成标准楷体或其他书法字体,也不是不允许出现一点涂改,只要工整、规范、整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