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文题设计】
音乐是魔法师,有它的日子五彩斑斓;音乐是兴奋剂,有它的人生斗志昂扬。音乐是灵魂的避难所,是精神的芳草地,是寒夜里的灯火,是沙漠中的清泉。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听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撞击。
请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在审题构思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话题,自拟题目。以“音乐”为话题作文并不是指以“音乐”为作文的题目,写作时,需要自拟题目。它虽然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等方面的限制,但写作时不可偏离话题。
2.化大为小,选材恰当。“音乐”涵盖面很广,在确定写作内容时,要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写自己倾听乐曲的感受与体会,或是参与演唱的一次经历,也可以发表自己对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的看法,总之,选材要恰当、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3.巧用修辞,语言生动。音乐传达出的是一种灵动的美感,那么如何描写声音呢?可以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地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佳作展示一】
与它做伴,让心远航
□李思嘉
轻动指尖,几个音符缓缓跳入耳中,闭眼聆听,思绪已经飘到几年前……
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我喜欢听大自然的声音,听风呼啸耳边,树叶沙沙作响,鸟儿叽叽喳喳,再加上那一束刚洒入世界的晨曦,似乎这里就是个舞台,各式各样的音乐响起,阳光照耀在大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一刻,我突然发现,音乐真的好神奇!
即使五音不全,爱音乐的心也不会改变。既然唱不好,难道还弹不好?怀着这个想法,我动起了学习乐器的心思。听听钢琴,音调轻快,但是好像略微有些单调,只有标准的音符拼凑在一起;再听听小提琴,咿咿呀呀,我真是有些晕头转向了。咦?这是什么声音?音调似乎有变化,有些音色悲怆颤抖,有些音色又欢快俏皮,还有的不加任何修饰,却也是透着一份古典韵味……
原来,这是古筝!
古筝,一定是经历了多年的沉淀,才会有如此醇厚动听的声音吧?它没有钢琴、小提琴的音色清新,却尽显中华古典音乐的张力与魅力。它有滑音,有颤音,有刮奏,有花指,各式各样的技巧手法不仅让曲目变得优美动听,还凝结着几代人的智慧。
我坐在古筝前,手指轻轻抚上几根琴弦,轻轻传来的淡淡触感让我沉迷其中:如此细小的琴弦竟可以拨出多种音调,表达出多种感情,这不就证明了世间万物皆有其用处,而且不止一种的道理?
弹奏一曲《茉莉芬芳》,从指间流淌的音乐似乎将茉莉花带到了眼前鼻尖,我仿佛看到了绽放着的茉莉花,嗅到了淡雅宜人的花香。一曲结束,我似乎看到花朵化为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莞尔一笑,消失在风中。再弹一曲《战台风》,又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风格,我似乎见到了台风来临时,码头工人在雨中毫无畏惧地与台风对抗,奋力保卫家园的情景,曲毕,风停,人欢喜。我突然发现,古筝中的每一首曲子都有着不同的感情和意义,有悲戚的,有喜悦的,有优美的,有紧张的。这也许就是音乐的魅力,二十一根琴弦,就能表达出复杂的情感,随意的几个音符,也可以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深吸一口气,再看看古筝,它就是我生命中音乐的象征,它让我对音乐形成了一种认识:即使这样富有魅力,音乐也不争不抢,静静勾画着这个世界,被世人所爱。它搭载着、陪伴着、支持着、鼓励着、教导着世人,让心灵去远航……
亮点评析
1.题目亮眼。本文的题目——“与它做伴,让心远航”,除了有一种工整的视觉美感外,更能引人遐思:“它”是谁?与话题“音乐”有何关联?待细细品读后才知道,原来指的是古筝,题目用了拟人的手法,给人亲切之感。
2.感情真挚。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定是热爱古筝之人,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情感,就是最好的证明。你看,“有滑音,有颤音,有刮奏,有花指”,多么专业;你听,“手指轻轻抚上几根琴弦,微微传来的淡淡触感让我沉迷其中”,多么和谐。“曲毕,风停,人欢喜”,又是那么的美妙自然,情真意切。
3.语言生动。本文作者对古筝的真挚情感,对乐曲的发自内心的感悟都是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文字不容易捕捉到的声音写得具体可感,“一曲结束,似乎看到花朵化为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莞尔一笑,消失在风中”,好一曲《茉莉芬芳》!
4.主题突出。最后一段中,作者表达出了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音乐尽管音色多样,情感多变,但它丰富美丽,不争不抢,静静地勾画着这个世界。只有经过音乐的洗礼,才能写出心灵的震颤。
【佳作展示二】
六年的时光,我们的歌
□张益衡
虽已步入初三,但小学的六年时光却久久难忘,时间与歌声静静地流走,当一首送别的歌嘹亮地在我们耳边响起,六个春夏秋冬,六年的小学生活,一场毕业典礼,宣告了它的结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的歌与老师的致辞,糅杂成眼泪的催化剂,渐渐地,我的思绪,飘回了从前。
“呜——我不要上学,我不要上学……一年级的时候,伴着学校里面欢迎小朋友的音乐我步入了校园,但却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衣角不肯松开,经过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我才跟着她走进教室。经过几个月的适应,我熟悉并爱上了校园的生活,羡慕学哥学姐颈上的红领巾,终于,我迎来了这一天,当我唱着《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喊着口令时,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这是我上一年级时的歌。
二年级了,我喜欢与老师、同学们相处。每天我都在欢声笑语中开心地度过,我们的笑声飘荡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里面,构成了一支愉快的交响曲,它,成了我二年级时光里一曲快乐的歌谣。
三、四年级,班级里面多了一个新朋友——流行音乐,下课的时候,同学们总会时不时在嘴里哼着简单的调子,老师的手机铃声响起时、学校广播站放音乐时,都成了我们最轻松、最活跃、最热闹的时候。因此,三、四年级时,流行音乐成了影响我们一时的歌。
五年级的时候,学习相对紧张了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只有笔在书上划过的时候发出的响声,“沙沙——沙沙——”。最令我难忘的,是在音乐课上老师教我们的一首《歌声与微笑》,每次的课前准备,这首歌与笔尖的沙沙声构成了一曲和谐的乐曲。五年级,《歌声与微笑》成为了我们大家心中一首永远的歌。
六年级时,与同学、老师闲聊的时间越来越少,老师也时常提醒我们应努力学习,什么歌、什么音乐,都成为了影响我们向中学冲刺的“凶手”,六年级,我们少了歌声的陪伴。
在钟声的提醒下,一曲凄凉、悲伤的送别歌在我们耳畔响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它,成为了我们小学阶段最后的歌。
花开花落,雁去雁回,歌声中有我们一起长大的约定,不忘初心。
亮点评析
1.时间为经,歌曲为纬。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一脉贯穿,行文思路清晰,明朗流畅。每个时间段有一首歌曲为象征,代表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有的性格、气质,充分照应了题目“六年的时光,我们的歌”。
2.片段拼接,一气呵成。本文没有完整地、细致地去叙述一件事,而是采用多个镜头的拼接组合,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加上散文化的笔法,似涓涓细流,娓娓道来。
3.首尾呼应,含蓄隽永。本文以“长亭外,古道边”的歌曲开头,引出对“我”小学生活的回忆,结尾处这首歌再次唱响,表达了“我”对小学同学、老师的依依不舍,对小学时光的感怀珍惜,尤其是结尾那句“歌声中有我们一起长大的约定,不忘初心”,读来情意绵长,含蓄隽永。
【素材链接】
此外,他还增加了一些临时记号,#为升号,b为降号,每一行前面的音部记号决定音阶的位置。当时,缺少标志音乐的节奏和加强的各种长音符和小节线。到这些都齐全时,时间又过了六百年。
我们再回到12-13世纪。在大的教堂里,整天都有严格的格里高利素歌响彻教堂的穹顶,但这当然不是唯一的音乐。中世纪是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到处都有喧嚣和音响穿透房屋的四壁。
当时有市政厅号手和城市管乐手,在举行会议和庆典时演奏乐曲,到处也都有钟声:集市钟、塔楼钟、法庭钟、丧钟。早上、中午、晚上,也有报时的钟声敲响。城市牧人唱着牧歌,赶着羊群去城市草场;丧礼队伍在丧乐的伴奏下,前往墓地。到了夜里,巡夜人穿行在大街小巷,高声而坚定地唱着:听从上帝的旨意,表达自己的心声!
(摘自鲁道夫·赫富特纳《最美的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