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梅
现代人越来越讲究健康,现代食品却越来越多“人工美”,从汽水、罐头,到面包、甜点、香肠……有哪一样不含色素?不含防腐剂?不含人工合成原料?正值花样年华,生长发育黄金期的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对你们吃的美味食品了解多少?
食品包装上的“成分”是按照原料使用量的多寡来排序的,通常是使用量最多的原料排在最前,使用量最少的居末。例如提拉米苏杏仁白巧克力,其成分为:全脂奶粉、杏仁、乳糖、可可脂……焦糖粉、天然香草等15种,从排序即可判断此白巧克力用料最多的是全脂奶粉,成分最少的是天然香草。
又如某个品牌的辣椒酱,究竟是辣椒成分居多还是糖居多,从其排位糖、辣椒、醋、盐等便可知道,原来辣椒酱中,竟是糖多过辣椒。了解成分,需要忌口的人便可避免或减少摄取某些食物或者用其他食物替代。
食品中若含重金属或微生物,多数是因为食品或环境变化而产生,并非人工添加。
人体需要矿物质(钙、锌、镁、钠、钾、铁等)和微量元素以促进新陈代谢。然而某些重金属却会在神不知鬼不觉间渗透入食品当中,例如某块土地被水银(重金属)污染导致蔬果也吸收了重金属,被人体摄入便会残留在人体内,如果剂量多,将危害身体健康。研究人员指出,铅、水银、砷、锑及锡这几种重金属都受卫生部严厉管制,绝不能超标。但光靠肉眼无法了解食物是否被重金属污染,只有化验才能得知结果。
以微生物为例,生产食品的环境和方式不卫生不安全、空气流入真空包装内或没有适量使用防腐剂,微生物便有机可乘,滋生附着在食品上。
在食物中添加防腐剂旨在防止食物变质,然而长期服食超标的防腐剂却会影响健康。为了保障人民健康,我国食品法令中列明防腐剂在食品应用上的标准,并允许不同食品采用不同的防腐剂,如苯甲酸或苯甲酸钠、山梨酸或苯甲酸钾及二氧化硫等。
若消费者留意食品包装,便会发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食品,都只列明某些食品含防腐剂、色素,并未清楚讲明剂量多寡。
如果你知道某些食品含有防腐剂,你担心自己的健康的话,可以选择完全不含防腐剂的食品。防腐处理方式按成本高低有所不同,比如可改用真空包装,或者充氮包装,当然食品的价格也随之提高。
为求食物美观诱人,让人食指大动,使用色素已经成为现代食品的必经加工程序。政府对于可用和禁用的色素都有明文规定。尽管如此,也不乏冒风险者,违规滥用被禁止名单上的色素。以往曾有以染整服饰的染料苏丹红来令咖喱粉的色泽更加鲜艳的行为,这是因为使用苏丹红的成本低,而且出来的效果可能比可用色素的效果更理想,因此有业者不惜铤而走险赚快钱。每个人都追求美丽的东西,有些食品的原色不美,例如若是没有颜色的果冻,你会吃吗?
保质期是指食物、饮品和药物及其他商品适合使用或食用的期限,一般使用字眼为在此日期之前食/使用。一般食品的保质期多介于一至两年,长达五年保质期的只占极少数。一些国外所产食品,保质期甚至仅三个月至半年。如此短暂的保质期足以吓跑不少消费者,但食品专家指出,购买此类商品不要只看截止日期,更应该注意生产日期。从保质期只有三至六个月可以看出两件事:第一,防腐剂下得少或者不含防腐剂,食品较为新鲜;第二,厂商对自己信心十足,货品销量好又快,不必囤积太久,故保质期也不长。通常这些食品的售价也较高。
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一般仍然属于安全,但生产商不保证其品质(食品品质会随时间流逝而每况愈下),在特定情况下,过了保质期的药品可能会对人体有害。
保质期除主要受到光、热和湿度等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生产、包装、运输等过程的影响。若被重金属或者微生物污染,即使仍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变质损坏。肉眼可以分辨的变质包括食品外表包装(如罐头是否凸出、真空包装是否有空气渗入)、食品是否散发异味、色泽发生变化、表面有液体泄漏或沉淀分层等。
政府虽规定食品须注明保质期,但却未说明保质期如何计算和证明,有些厂商便依据自己过往的生产经验自定保质期,这方面,消费者要小心。
人们不可能完全不吃加工食品而只食用天然食品(不仅不方便而且价格也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避免祸从口入呢?最重要的是:
1. 知道自己吃什么;
2. 为什么要吃这些;
3. 任何食品皆适量,勿过量摄取;
4. 做个精明消费者,勿贪便宜购买大量食品,到最后却因囤积太久,过了保质期。
(编辑 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