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不起?欧美抑制房价也得靠政府

2015-07-25 09:56余婷
新城乡 2015年7期
关键词:房租房东硅谷

余婷

2014年底,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各地的城市居民每年在住房方面的支出超出负担能力6500亿美元。在居住成本居高不下的当下如何保持产业的争力?全世界都正在艰难破题

时下,在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都市中,居住成本持续走高,正成为创新创业团队的主要负担之一。如何在高居住成本中保持创新创业的活跃度,成了当下的全球性课题。

硅谷居住难题

在全球创新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硅谷,持续攀升的居住成本,成了辖区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包括苹果、谷歌、雅虎、Facebook、特斯拉在内的科技巨头企业,都在硅谷持续收购房地产,以确保未来有足够的扩张空间。

早在数年前,一小群谷歌员工为了节省房租,干脆以公司为家,一日三餐在公司食堂解决,洗澡在公司健身房解决,需要休息时则在办公室内搭起一个简单的帐篷。更有甚者,在自己的面包车里住了一年之久。事实上,这并非因为谷歌的程序员们囊中羞涩,而是因为硅谷房价的增长实在令人咋舌。

2014年底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硅谷所在的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县独立屋均价已达到116万美元,比2013年同期上涨12.5%;位于硅谷中心的小镇阿瑟顿则更是一跃成为美国房价最高的地方,房价中位数(不受最高和最低房价的影响)达到惊人的470万美元。

高房价同步带动了高房租。一个长期租房的家庭,每年家庭收入的30%花在了房租上。

高居住成本让硅谷的企业发生着分化。一些大企业开始加大人力资源成本支出,以平衡员工更高的生活需求。近两年,谷歌与Facebook开始争抢年轻工程师,愿意付年薪10万美元,寻找刚毕业的优秀人才。拥有3—5年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年薪可高达11万至13万美元,再资深的可达到16万美元,这些薪酬水准远远超过此前的记录。

而一些中小型或初创型的企业则选择距离硅谷稍远的地方发展,以减轻员工居住成本等营运成本。

适度而行的“有形之手”

2014年底,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各地的城市居民每年在住房方面的支出超出负担能力6500亿美元。研究数据表明,全球逾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而该比例到2050年将升至三分之二。

增加供给量是降低居住成本的常见策略之一。在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纽约,2014年5月,比尔·德布拉西奥推出了美国历史以来最大的经济适用房计划。计划未来十年在纽约建设20万套公寓,以满足极端贫困和中低收入家庭需要。计划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将新建公寓的20%至30%作为经济适用房提供给中低收入人群。与此同时,计划还推动建立混合型公寓,这是纽约市推行数年的一项实验性措施,以确保社区多样性与包容性,打破社区贫富差距。

德国则通过立法的手段控制居住成本。为抑制德国租房市场膨胀,2012年12月,德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各州政府控制该州主要地区房租3年内涨幅不得超过15%。新法还延续以前的一些规定,例如,房屋租金应该按照各地政府的“指导价格”,超过这一价格的20%,算违法行为,房客有权将房东告上法庭;如房租涨幅超过50%,房东要与房客协商,房客同意后方可增长,否则房东单方面涨租超50%被认为是赚取暴利,可判入狱三年。

政府的“指导价格”如何出台?德国绝大部分城市数年来已经制定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对于该指数的制定有一定的要求,包括必须每两年根据科学合理的标准制定一次,而且必须为本地各社会群体所认可。例如,海德堡市就专门委托独立的“竞选研究小组”对本市家庭随机进行电话访问,从大量的取样调查中得出较为合理的指数区间。

不过,米斯基在报告中也指出,居住成本产生于市场行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可能会产生反效果。“从立法层面平扼居住成本,可能会带来降低租房盈利预期,吓跑投资者,减缓新房修建数量等负面影响。”米斯基表示,政府在采取措施降低住房成本时需要适度而行。

猜你喜欢
房租房东硅谷
给黄鼠狼当房东
袋熊房东炼成记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海鸟遇上恶房东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鸡同鸭讲闹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