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在田
“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英国落后100多年”、“2014年留美中国留学生被开除8000多人”之类的让人看得匪夷所思、却又白纸黑字不得不信的报道,在媒体、网络引发正反两方面的热烈反响。
从后续报道可知,“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德国100多年”是从某个特定角度、领域衡量的一家之言,结论发布者自身也表示“不代表整体”,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在被问及此问题时也坦言,这一结论“太过简单、夸张”;至于“8000中国留美学生被开除”的信息,是一家私营商业留学服务机构所发布,其中文信息和英文信息的表述有很大差异,前者将警告、留校察看等一般处分也都算在“开除”之列,且未提供受此处分的本土学生人数、比例作为参照,带有很强的商业利益目的。对这类有意无意进行过“包装加工”的信息、数据倘若不加辨析一概采信,并以此为由加以阐发,自然离题万里。
然而,数据来源还没弄清楚,正反两方面就打起了口水仗,观点针锋相对,激动、敏感和激烈好辩却是殊途同归。有的觉得“老外歧视中国人”、“言过其实抹黑中国形象”,有人却借此讥讽中国人有“劣根性”……这两派不依不饶争辩不已,却很少去认真辨析一下这些让他们如此激动的“论据”,究竟成色如何。
现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确实进入了一个中外对比的心理敏感期,这些夸张的数据显然挠到了某些国人的痒处,更容易吸引读者眼球。而在此背后,某些不严谨或不负责任的机构无疑是始作俑者。
就算是一些非商业的学术类机构,也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而炒作的情况发生。像这类海外涉中消息,则更容易成为误读对象,一来,国人对此类信息更为敏感;二来,这类信息由于语言等技术壁垒,核实起来会更加困难。
对此,无论是国人还是国内的媒体,对此类信息应该保持警惕。而对于学术机构来说,只有保持学术的严谨,才能真正起到中外对比借鉴的效果,而商业机构负责任地发布相关数据,才会真正赢得商业信誉和客户的信任。用夸张的中外数据对比吸引眼球,其实并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