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中学生军训变革

2015-07-25 19:55田保华
中国德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军训中学生课程

摘    要 中学生军训是法律明确规定必须开设的国家课程,是国防教育、体育、德育的有效载体。要根据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形式,结合实际生活,充分发挥学校、部队、家长和社会的合力,实施好军训课程,充分发挥军训的价值与作用。

关 键 词   中学生;军训课程;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田保华,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人民的国防观念、忧患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学生军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考察中学生军训的价值和作用,并提出改善中学生军训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中学生军训具备丰厚的

德性内涵

(一)中学生军训体现国家意志

对学生进行军训,是我们国家的法律要求。1955年7月,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中国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就从法律上做出了在大学生、高中生中进行军训的规定。现行《兵役法》的第八章第四十七、四十八条也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须配备军事教员,由教育部、国防部负责对学生实施军训。将高等院校和高中生军训单列为一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军训的重视。2001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也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2007年4月,教育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联合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把学生军训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规定高中阶段学校应将学生的军训纳入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实施,且要求将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知识讲座考核成绩载入本人学籍档案。

然而,当前不少地方的中学生军训还是比较盲目的自由式课外活动,有的则是把军训当成“吃苦夏令营”或纯粹的军事演练,而对国防知识教育、军事动作操练、解放军优良传统教育等方面缺乏周密安排,没有建立起内容丰富、规范科学的中学生军训课程体系。[1]这使得中学生军训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达成教育部《关于在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的军训目标。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中学生军训是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必须开设的国家必修课程。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其相对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说更为严肃。虽然允许各学校因地制宜地实施,但时间、场地、人员和经费必须予以保证。

(二)中学生军训是显性的德体双修课程

依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而军训作为高中生入学后的第一门显性课程,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军训的过程,既是强健体魄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和作风纪律训练的过程。在军训中进行国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因此可以说,中学生军训,既是一门体育课程,也是一门有效的德育课程。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有没有单纯的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没有,德育总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军训作为体育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体现出竞争性、实践性、直观性、社会性和突发性等特性,这为学生的德性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自古以来,国内外的教育均重视在体育中培养人良好的德性品质,如英勇、顽强、进取及责任等。军训课程以其丰厚的德性内涵,理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学生德性生成的重要源泉。

二、中学生军训要创新形式

军训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我们也看到,近几年来,因为军训导致的教官与学生冲突,以及由于军训而造成的学生受伤或自残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看似偶然的导火索,也引起了军训制度存废之争以及军训该如何改革的话题讨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军训不够规范,形式异化僵化,未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脱离了受训学生的生活需要。

当前中学生军训的主要内容是队列训练和内务整理训练,虽然其对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纪律作风大有裨益,但不免也会使学生感觉有些单调和枯燥,且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似乎也用之甚少。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少学校的军训仍是“老几样”——站军姿、左右转、正步走、叠被子;还有些学校的军训过程存在走过场现象,进行思想教育就是发几本连教官都不经常看的书,在“拉歌”中比赛唱流行歌曲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师生和家长对“冒酷暑、踢正步、整内务”的军训模式和效果也提出了质疑,呼唤军训模式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军训资源设备欠缺,作为让学生好奇和欢迎的持枪射击、熟悉兵器、防灾防恐、野外生存、掩护救护等军训必修内容,本是培育国防后备力量的应有之义,但在中学生的军训期间根本无从谈起,达不到军训的真正目的。[2]

另一方面,由于教官缺乏,不少普通高中学校的军训,基本上都是学校所在区县人武部门干事、部分退伍军人或预备役人员出任教官。这部分人大多是临时召集的,很多人没有军训经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个人素质也多有差异,军训中甚至简单粗暴、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3]虽然当前将军训的重点引向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有一定现实意义,但如果军训只单纯强调学生绝对服从,往往容易导致矛盾冲突。固然冲突与学生的“娇生惯养”有关,但简单机械、未顾及学生身心特点的操练,一味地以吃苦忍耐和体能消耗为训练目的,也明显背离了国家设置中学生军训的初衷,甚至给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中学生造成意外的伤害。或许在教官看来正常的训练、惩罚手段,用在未成年学生身上则未必是合适的。如果随意就请人武部安排的军训教官开展学生军训,某些缺乏管教经验的教官就有可能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训练学生,从而引发问题。[4]

因此,教育部门和军事部门合作筛选帮训人员时必须严格把关,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基本的教育法律法规培训,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此同时,教官还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采用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形式,使军事思想讲座、现代武器认知、国际战略环境和高技术战争等军事理论课教学生动直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或许很多学校无法提供各种军用器械供学生进行演练,但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带领学生到军营、派出所、交警队或消防队参观,了解“军人”和“准军人”的生活;还可以邀请老红军、退伍军官到学校开展国防教育讲座。通过采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

三、中学生军训要结合实际生活

要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必须适应当前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军训教学大纲”校本化、生本化。

当前,有很多地区的军训制度过于死板,时间一般安排在8月底至9月中下旬,少则几天,多则半月,无论是35℃以上的骄阳似火,还是在狂风暴雨的情形下,都一味强制学生坚持训练。这极易出现学生中暑、诱发潜在疾病等现象。中学生的军训应围绕训练目标,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特点、身体状况等,灵活调整军训时间计划。在军训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安排施训,做到苦中有甜、劳逸结合。把军训科目与各类国防教育交替进行,做到知识教育课与体能训练课相得益彰,比如可将训练课放在11点前和15点后,在温度较高的中午组织国防知识教育,一张一弛,切实提高军训的效果。军训不应该仅仅只是艰苦、忍耐和服从的代名词,训练休息之余还可以组织军事游戏、集体拉歌等活动,在调剂大家情绪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军训广受诟病的原因,除了形式老化,有点“不合时宜”外,还由于其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一份《基于浙江省内四所高校军训成果的调研报告》显示,军训后的成果保持得并不是很好,没有体现长效性。[5]譬如我们经常看到,一段时间之后,军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如举止得体、顽强拼搏、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等,都逐渐消失或减弱。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在军训结束后,忽视了巩固军训成果所致。我们必须认识到:军训不是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而是应该追求“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学生受益终生的爱国情怀、坚韧品质和军事技能。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和巩固军训的成果,学校要做好军训课程与入学课程、常规教育教学的衔接。

一方面,中学生军训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树立国防意识,所以在军训中应通过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学习军事国防知识,把主要精力放在掌握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上,以培养中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要注重军训的实用性,抓好体能训练。针对当前中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事实,可组织开展必要的军体和体能训练,既让广大学生学会军体拳、捕俘拳等搏击防身技能,又学会俯卧撑、仰卧起坐、越野跑和蛙跳等体能训练的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自己锻炼,提高身体素质。[6]这种实用性的军训内容,能有效避免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提高他们的训练积极性。

另外,为了让军训真正走进学生生活,还可以组织各种相关活动。比如军训期间可组织国防知识竞赛、军训成果手抄报评比、队列会操等;军训后可结合国庆节、建党节、国耻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大节日活动,以及学校开学典礼、升旗仪式、运动会、十八岁成人仪式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军训成果汇报演出,开展专题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不断深化巩固军训成果。与此同时,各学校还要扎实做好学生军训后的日常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为了促使军训“保鲜”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可以经常利用学校墙体、黑板报、橱窗等进行国防知识宣传;结合班级日常评比考核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通过开展班级卫生和宿舍卫生评优评先活动等督促内务整理秩序,让检查评比贯穿于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促进军训成果以多种形式保持,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长期受益。

军训作为中学生开启新生活的一门必修课程,不存在“存废”问题。只有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发挥学校、部队、家长和社会的合力,才能达成中学生军训的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开启人生美好的新生活,以满足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需要,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敖卓回.说说中学生军训[J].广东教育,2004(7):60.

[2]焦进.新形势下中学生军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2(02):89.

[3]印文权.对高中生军训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3(8):42.

[4]熊丙奇.学生军训何去何从[J].广西教育,2014(10):25.

[5]军训走过30年,怎样训练才更受学生欢迎[EB/OL].(2014-09-16).http://hb.youth.cn/2014/0916/396031_2.shtml.

[6]张宁燕,金雷.关于当前中学生军训模式的若干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06A):58-59.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军训中学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妈,我军训完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军训的人也太惨了吧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