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福祥 刘世海
摘要:高校武术教学是传承武术技术的重要途径,当前武术教学多以套路形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攻防意识的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偏重于套路动作的“形式”教学,缺少结合攻防含义的动作讲解,在套路教学中片面的注重动作规格,不明白其动作的实用性,久而久之不仅失去武术本质,还会偏离它独有的教学特色,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片面性等现象。如何完善武术套路教学中出现的无攻防含义教学是当前武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课题,文章将从武术套路教学的攻防含义为切入点,阐述当前武术套路教学的困境,以期达到武术传承与发扬的目的。
关键词:攻防含义 武术套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041-03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文化意韵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享誉世界。武术作为体育项目之一,在武术教学中起着传承和发扬的作用。当前武术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武术套路本身包含了武术攻防对抗的内容,但武术套路的“操”化,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攻防含义的模糊和简化。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如何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效果的切入点,对于提高武术套路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武术教学过程中围绕攻防含义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等,使武术在学校领域内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1 攻防含义的教学分析
攻防技击性是武术教学的核心。套路是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从武术的概念可以看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这一概念而言,证明武术的内涵所反映的客观本质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武术无论是在古代的军事战争中还是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散打,其都是以搏斗的形式出现。事实上武术的每个动作都具有其攻防含义,可以说,没有技击动作就没有武术的真正含义。武术起源于生产斗争的劳动实践中,千百年来武术在军事防身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套路攻防在军事和实际搏斗中用途不是很大,但在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却越来越明显,从武术套路形式来看,花样虽是变化多样,但都环绕着它的中心——技击。现代武术套路攻防表现在动作结构,套路中绝大部分动作是体现攻防技术意识的动作。但是由于套路中的攻防动作长期没有得到实践和体现,长期的演练和改造,已改变了原始武术应有的实践技术。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运用动作的攻防含义发挥其技击性的优势,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 攻防含义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1培养武术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学生建立更好的学习心态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武术教学以“溜溜腿、跳一跳、打打拳”为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武术学习周期长,见效慢,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讲解动作要领、规格的同时,应结合动作的特点讲解其攻防含义,使学生不仅获得技能,也明白其攻防意义,知其所以然,建立起对武术运动的兴趣。教学中由于武术套路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的特点,经常出现教师不停的讲解和示范领做,但是学生上课还是无法掌握其动作要领。如果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攻防意识的讲解和训练,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武术运动的求知欲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2重视武术技击,强化动作记忆
技击,即“击刺之术,”《辞源》也称技击为“搏击敌人的武艺。技击是实用性、实战性的技术。而武术教学注重套路的学习,忽视攻防技击的讲解,随着一代一代武术人的传承,现在的武术教学更加偏重于套路化。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和演练动作攻防技巧,降低了学生学习后的遗忘程度。通过对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于武术中动作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一个套路往往包含几十个动作在内,而且每个动作的方向、路线都不一样,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和演练动作攻防技巧,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后对动作的掌握,强化武术动作攻防,加深对武术动作的记忆。
2.3深化武德教育,重视全面发展
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武德规范武术行为与方法使道德观念成为武技之准则。“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敢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虽然这是讲的对诸侯用兵道德要求,但与武林的“武德”有很大的渊源关系。武德的理论很丰富,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武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武术界所共同遵守。
武术历来重视武德教育,强调习武先习德的教育观念。我们提倡武德教育,但是,不能不摈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与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统一,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学生作为未来武术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武德教育是习武之人的必修课,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的灌输和强调。在武术教育中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既能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能力。攻防含义教学改变了过去技术课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力。课中运用合作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教师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从新课程理念研究运用攻防技击教学的可行性
3.1一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endprint
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着学生开展的,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紧紧抓住学生这一主体。要让学生参与到武术的学习中来,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武术攻防是武术的本质特点,武术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特点展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武术学习中来。我国各级学校较早地增设了武术课程,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学习,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复习——学习是其教学的精髓,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但如果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动作的攻防技击,则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运动参与的目的。
3.2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学习的主动目的性导向与规范基础上,以机体自身初始状态水平为基础,以训练负荷为信息输入载体,以能级(强度)与时间矢量值为参照系,导致神经网络各级水平发生相应的自组织变化,最终以人体自身机能与结构的协同适应效应,使整个泛脑网络产生的新的有序模式”。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把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动作的认知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动作的完善阶段。攻防技击在这三个阶段的运用效果有所不同,在动作的认知阶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接下来学习动作的动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动作的联系阶段运用于有利于学生通过思维分析,概括动作的本质特征,逐步完善地意识到整个动作。在动作的完善阶段运用攻防含义能够巩固学习的成果,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内涵。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只有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才能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利用这一技能健身,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3.3促进课外指导,加强心理辅导
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社会的发展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武术运动的特点则迎合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机能代谢功能等正处在日趋完善,但也有其心理发展不稳定、不成熟和不平衡的特征。许多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学业的压力,家庭贫富差距产生的心理焦虑、愤怒的心理等问题严重。攻防含义在教学中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防身意识,应变能力,武术的运动过程是包含了攻和防的相互转化及其变化。长期的武术运动能够使学生的心境向积极方向转变,有助于调节他们的精神面貌,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并且随着锻炼的进行,这种效应能够继续保持或提高。
3.4传承武术技能,引导适应社会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类适应外界环境从而赖以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作出的反应调整和适应能力”。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与社会自然人等进行交流和协作,在教学中运用攻防含义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攻防的学习中,不是靠个人的能力就能完成,它需要同伴的合作,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在攻防演练中包含了竞争和对抗,要求学生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两人一组演练套路动作的攻防技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动作的攻防意义,体会到了动作要领和劲力感觉,形成了正确的肌肉用力顺序。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点到为止,起到了直观示范效应;同时,要求学生目随势注,收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既掌握了单个动作的规格和攻防含义,又达到了培养学生武术意识的功效。
4 结论
武术教学正处在一种迫切需要改革的状态,武术套路种类繁多,动作复杂,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再者,武术的核心是攻防技击,如何在有限的套路教学期间,突出技击攻防含义动作的讲解、示范和实用的方法,引导学生们通过实践经验达到学习和认识武术的本质和特点,不仅促进武术课的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习武术者一方面得以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对我国的武术继承与发展也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endprint